胃癌常识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胃病 > 胃癌常识

胃癌免疫学基础

举报/反馈
2007-08-20 14:51:0039健康网

  胃癌免疫学基础

  肿瘤是身体某种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一般可以分为良性及恶性瘤,良性危害小,恶性瘤危害大。恶性瘤包括上皮起源的癌、中胚叶非上皮起源的肉瘤,还有一些特殊的如神经系统起源的母细胞瘤等。所谓肿瘤免疫,主要指的是恶性肿瘤的免疫问题。

  长期以来,一般认为恶性肿瘤的生长是不受限制的,宿主对它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是没有免疫力的。近来随着免疫学的发展证明,宿主对肿瘤,不只有一般的抵抗,即非特异的免疫能力,而且也存在着特异性的免疫能力,也就是由于某种肿瘤的存在,宿主能产生针对性的免疫反应。首先机体有一定的预防肿瘤发生的能力,抑制细胞恶变,一旦发生了肿瘤细胞,由于它转移播散,甚至还可能使某些肿瘤自行消退,这就是所谓免疫监视功能(Immune Surveillance, Burnet)。这是肿瘤免疫的一个方面。

胃癌免疫学基础

  实际上,胃癌也有许多自行消退的例子。西安有一位病理教授,1966年确诊为胃癌,剖腹探查发现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未能进行手术,该病人其后继续工作了20年多年。

  但是只注意宿主对肿瘤的免疫是很不够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如既然宿主对肿瘤有免疫能力,为什么一般肿瘤的生长不能制止呢?所以还必须注意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肿瘤还有破坏宿主免疫的方面。它除了能破坏组织,吸取营养,分泌毒素对宿主的免疫能力间接破坏外,人们还发现,肿瘤具有一些办法能针对性地对抗、抑制、破坏宿主的免疫反应,甚至使机体免疫处于麻痹,无能为力的状态。通过这些手段,使自己不断发展增大。所以肿瘤免疫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即

  ①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②肿瘤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与破坏。

  也就是说肿瘤免疫包括以宿主为一方,以肿瘤为另一方,两方面的相互斗争,相互适应。这种关系也是矛盾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二者之间的这种斗争是生死的斗争。

  胃癌抗原

  肿瘤抗原一般概念

  有抗原存在才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有肿瘤抗原才有肿瘤免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比较起来,有两重性,有与正常组织相同的一面,双有与正常组织不同的一面,在形态上是这样,代谢上是这样,在其的组成的化学成分上也是这样。肿瘤组织中有成千上万种蛋白质,其中绝大部分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蛋白是相同的,这些就不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对自体是没有抗原性的,只有与正常组织的蛋白不同的蛋白,在正常组织不存在的蛋白,才具有抗原性,才可能是肿瘤的特异性抗原(TSA)。

  对胃癌来说也是如此,胃癌中只有与正常胃上皮细胞有差异,这种有了变异与正常不同的部分,才有抗原性,才能产生胃癌免疫。

  但是进行肿瘤移植时还有组织抗原不配合问题,肿瘤特异性抗原与组织抗原都可能引起肿瘤排斥,两者是不容易区别的。此外有些所谓特异性抗原的特异性并不是很高的,对这一类抗原常称为肿瘤相关抗原(TAA)。几十年来,人们努力用化学及免疫学等方法分离提纯,寻找肿瘤及胃癌特异的成分,寻找肿瘤抗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肿瘤免疫的理论,临床免疫诊断及治疗打下了初步基础。但是工作进展较慢,迄今还未找到真正提纯的特异性抗原。大部分肿瘤及胃癌的抗原都是TAA。

  化学物质诱发的肿瘤抗原

  化学物质诱发的肿瘤抗原,虽然有强有弱,但特异性比较强,而且一般有个体差异性。即同样的物质(如常用的甲基胆蒽)在两个同系动物身上引起的同样肿瘤,抗原性都有所不同,彼此不发生交叉反应。所以这种抗原用在免疫学诊断上是有困难的,但可应用于探讨肿瘤的病因,如病人的某种肿瘤,若只有个体特异性,可以考虑是化学物质引起的。但也有一些例外。

  胃癌的发病率在美国较低,而亚洲人发病率高。在日本有下降趋势,在我国仍居首位不下。据认为,尤以肠型型胃癌的发病特别与饮食有关,如腌制品,食盐量高及亚硝胺可能是重要因素。

  化学致癌的抗原的特异性高,一般认为是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Tumor spo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主要是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但也有其它因素参与。  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 病毒诱发的肿瘤,有共同的抗原性,即同一种病毒,在不同个体诱发的肿瘤抗原性是相同的。首先病毒对宿主来说是一种异种蛋白,能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因此同一种病毒诱发的肿瘤一般都有共同的病毒抗原。另一方面也表达一些其它的共同的蛋白,这是因为病毒的基因可以整合到人的基因中去,这样转录、翻译出来的蛋白就可能成为新的共同蛋白。病毒诱发的动物肿瘤很多,近来证明子宫颈癌(乳头瘤病毒)、鼻咽部(EB病毒)、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白血病(T细胞淋巴瘤病毒)等以及某些肉瘤与病毒有关,我们在胃癌中也见到过乳头瘤病毒E6抗原阳性。不过胃癌与幽门弯曲杆菌有一定关系,它似一种促癌因素,而患者血中可有该菌的抗体。

  胚胎抗原问题

  有的肿瘤产生胚胎时期的蛋白。如肝癌的甲胎蛋白,消化道肿瘤的癌胚抗原等。在胚胎抗原上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

  ①胚胎抗原有没有普遍性?

  在病理形态上,肿瘤组织有同正常组织相似的一面,又有与正常组织不同的一面(异型性)。肿瘤愈恶性,不同的一面愈明显。人们早就注意到这种不同有一定规律,就是很像起源组织的胚胎组织,这样正常组织变为肿瘤的过程好像又返回到胚胎组织的过程(返祖)。这种过程叫间变(形态上的)。甲胎蛋白,大量存在于胎儿的肝细胞,癌胚抗原,胎儿第8周消化道上皮开始产生,自从发现肝癌组织及病人,结肠癌,胃癌病人血清中有甲胎蛋白及CEA以来,人们就想,其他肿瘤是否也有这种情况 ,肿瘤蛋白返回胚胎对时期蛋白(抗原间变)的现象是不是一个规律?假若是这样的话,肿瘤的免疫诊断学将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②胚胎蛋白对自身是不是抗原?

  一般将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当成肿瘤抗原,实际上它们是否抗原,对病人有无免疫性尚成问题。从理论上看,按细胞株选择学说(Burnet),胚胎蛋白在胚胎时期一出现,与它有关的相应的免疫活性细胞就被其破坏或被其抑制,从而在出生后一般不再发生免疫反应,也不应再起抗原作用了。实际上,甲胎蛋白、癌胚抗原有没有相应的抗体。

  ③特异性问题

  胚胎蛋白的特异性是相对的,不是只有在肿瘤病人才出现,如甲胎蛋白是由肝癌细胞产生的,但正常肝脏增生的细胞也可以产生少量。肝炎、肝硬化的肝细胞增生活跃,产生的还要多些。所以这之间的差别只是量的差别,不是质的差别。但是肝癌产生得特别多,所以仍有诊断意义。癌胚蛋白对消化道肿瘤的特异性就更差一些,消化道其他疾病,甚至正常人血清中也或多或少存在,有时与肿瘤病人相差不大,所以用作免疫学诊断是不可靠的。总之胚胎蛋白或抗原只能属于肿瘤相关抗原(TAA),没有严格的特异性。

  胃癌抗原各论

  目前发现的胃癌抗原的特异性都是相对的,所以都属胃癌的相关抗原TAA。这些抗原大部分属于胚胎抗原,关于它们的提取纯化,首先要把胃癌细胞粉碎,一般按蛋白、糖和脂肪的性质,用一定的技术路线,经提取、层析、电泳、离心等步骤去进行,近来由于胃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利用它对相应抗原进行亲合层析纯化。

  癌胚抗原

  远在1965年Gold 及Fredman最早从结肠癌组织中分离出一种蛋白。糖蛋白的抗原多系细胞表面糖蛋白变异而产生的。后来发现消化道肿瘤时CEA都增加,甚至乳腺癌,肺癌时也增加,结肠癌的阳性率为30%∽70%之间,早期胃癌检出血中阳性率为4.5%,一般胃癌的检出率可高达55.2%,胃癌时胃液中CEA的阳性率会更高。经过手术的多数胃癌患者,血中CEA的水平在术后2周内恢复正常,所以检测CEA对评价手术效果和监测复发具有一定意义。

  鞘糖脂抗原(MGAgS)

  肿瘤表面往往存在着复合糖的变化,糖蛋白是一个方面,糖脂的变化更是极其重要的。过去在胃癌中就有人发现各种糖脂,糖脂可因合成阻断而堆积过多;或因糖脂合成有关的酶发生改变,而产生异常糖脂;也可能因为原来隐蔽的糖脂出来。樊代明及张学庸等制备了许多胃癌单克隆MG系列抗体,用这些抗体,张积仁等通过亲合层析纯化了一批抗原,为MG-Ag鞘糖脂糖原。利用这些抗原建立了几种可用的胃癌诊断方法,如刀豆素-单抗酶联免疫吸附(ConA-Mab ELISA)法即其中一种。利用植物凝集素(刀豆素)与糖链某种糖基特异性的结合,抗糖链的单抗也可以与糖链结合,利用它们共同与糖链结合的能力建立起来的夹心法ELISA,用以检测胃癌中与该单抗有关的抗原,胃癌病人阳性率为41.4%∽63.6%,假阳性率4.4%∽13.7%.继而李耕等又建立了免疫放射检测,用四个MG单抗多位点检测有关抗原,检查了250胃癌病人的血清,阳性者148人,阳性率为52.9%,,假阳性为4.6%。

  CA19-9

  Koprowski制备了一株单克隆抗体,针对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名为1116NS。它的相应抗原是一种与Lewis血型抗原相关的唾液酸苷脂和粘蛋白(CA19-9),属酸性糖脂类。这种抗原的检测对胰腺癌血清学诊断阳性率为80%∽90%价值较大,CA19-9阴性者基本上可以排除胰腺癌。对胆囊、胆道肿瘤的阳性率也高,但对胃癌的阳性率仅25%∽30%。此外,胆质性肝硬化的病人假阳性可达50%,急性胰腺炎的病人假阳性也可达30%,所以CA19-9阴性对排除胰腺癌有较大意义。

  与CA19-9相似的抗原是CA50,它也是一种单抗识别消化道肿瘤的抗原,这是一种酸性糖脂糖蛋白,主要对胰腺癌,胆囊癌阳性率高,交叉反应也与CA19-9类似。

  涎酸化的Lex 和Lea

  血型Lewis抗原在消化道肿瘤病人中有较高表达,有人用两种Lewis的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病人血清进行Lewis抗原的检测,结果胃癌43%,结肠癌39%,肺癌50%,乳腺癌18%,但假阳性高达14%。

  YH206 和Musell

  YH206和Musell是两种胃肠道肿瘤的相关抗原。用YH206对各种癌症病人的血清进行检测,胃癌为34%,结肠癌12%,胰腺癌44%,胆囊癌33%,总阳性率为30%。健康人假阳性3%。用Musell检测的阳性率为41%。与CA19-9联合应用,对胃癌诊断阳性率可达83.3%,但是假阳性率也有16.7%。

  CL-2,PS-7,10

  我国学者袁玫制备了特异性较好的胃癌单克隆抗体,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单抗CL-2,PS-7,10的相应抗原在胃癌病人有较高的阳性表达,分别达到60.2%,51.6%和69.8%。联合应用胃癌检测的阳性率达96%,正常人为8%,对胃癌诊断有一定价值。董志伟所制备的胃癌单克隆抗体MGC-803,特异性甚好,也有其相应的胃癌抗原。

  其它胃癌抗原

  文献上报告的胃癌抗原还有很多,不能一一赘,如CA125,酸性糖蛋白(α1-AGP,TTAP,LAP等,对胃癌的检出率都好。张荫昌等制备的83YH2可在细胞上检测其相应抗原,特性异也较好。)

  总之,上面所述的这些胃癌抗原,在胃癌时明显增高,临床检测阳性率也不低,但它们都是胃癌相关抗原,因而特异性较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肠腺化生,慢性胃炎的增生及不典型增生时,这些抗原在免疫组化等方面都有一定表达;二是与消化道其它肿瘤,甚至消化道以外的肿瘤,如乳腺癌,肺癌等均有交叉。这些抗原阳性时提示有胃癌的可能,必须结合临床材料才能得出适应的诊断。以上特点在其它脏器的抗体也基本如此。

  再者这些抗原绝大部分都属于癌胚抗原,机体本身多不发生明确的免疫反应,故无抗体形成,所以病人对胃癌的免疫能力是有限的。
 

胡庆丰副主任医师肿瘤科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