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误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女性 > 保健误区

女人该不该刮体毛?

举报/反馈
2016-09-08 01:55:54北京晨报

  “女生坚持一学期不刮体毛,男生坚持去除从脖子到脚跟的所有毛发,就能获得额外加学分”,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性别研究教授布里安娜·法斯(Breanne Fahs)的课堂规则。真的假的?!小伙伴们,你们敢试试吗?

  女人该不该刮体毛?

  选修这门课的不少女生在保留体毛后,最担心的是男友的感受;参与剃毛的男生,则害怕哥们儿觉得自己太娘。这门课让他们意识到,阳刚和阴柔是如何被定义,社会规范如何让人不知不觉产生认同,而打破常规又会承受多大压力。

  其实,“一毛不拔”并非自古就让女人不自在。上世纪初,随着裙子越来越短、无袖衫变得流行,西方的剃须刀生产商们便开始生产女士专用的剃刀和脱毛膏,制作出精美的海报,强调女性脱毛的“洁净”和“美丽”。此后,腋下和腿部除毛才流行起来。渐渐,我们的社会赞美着光滑的肌肤,把浓密的毛发与懒惰和俗气联系起来,向女性植入对身体的焦虑,再让她们去购买这些商品重拾优雅与信心。

  在女性剃不剃毛的讨论中,最常见的主张是:“你有你不剃的自由,她有她剃的自由,这是个人选择,疼也是自己愿意。”然而,我们的选择并不是发生在真空中——当社会评价一边倒地偏好某一种做法并贬低另一个选项时,当消费主义透过电影、杂志向我们推销着脱毛产品时,很难说女性在其中的选择是真正“自由”的,不是吗?

  但是,“不完全自由”并不代表女性没有回旋的余地。剃毛和女权不是对立的,不剃毛也一样。女权主义不会教唆女人选择某种行为而污名化另一种,因为这与其要反对的单一文化无异。并且,每个人要不要向主流审美和价值观靠拢,个中利益和协商空间都是不同的——都市白领女性、跨性别女性、女政客和女工人对剃毛的主观感受、剃不剃的后果可能都不尽相同。高喊“爱身体”、“做真实的自己”、“拒绝物化女性”这样的口号来反对剃毛,跟催促所有同性恋者都出柜一样不近人情、忽略情境。

  当我们批评剃毛对女性的凝视时,也要警惕它的对立面,那就是“身体本质主义”。尽管剃毛有许多值得批判之处,但过分主张毛发的“自然美”又落入了另一窠臼。因为,不加修饰的“真实”身体本来就是一种迷思;“自然”往往被用于正当化男女对立的刻板印象,无益于性与性别的多元探索;一味否认身体改造,也只是将时尚标准变为“自然”,换汤不换药而已;甚至,这样的本质主义很容易推导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和“抵制西方性解放”等说辞,成为反女权和反性权的武器。

  其实,除毛可能既是服从又是反抗。英剧《腐国女高》里的萨斯(Saz)来自一个印度家庭,女性一辈子都不可以剃毛。但在屡遭同学嘲笑之后,她最终还是决定在姐妹的帮助下做了全身蜜蜡。你可以不屑地说,萨斯只是从一个父权牢笼中逃出来,随即仓皇跳入另一个白人父权资本主义的陷阱中罢了。但我更愿意认为,反抗者螳臂当车式的微小努力就算不可能立即打倒一个巨人,但在与之较量的过程中,女性所收获的友谊和满足感在彼时是实实在在的,也为日后更大程度的觉醒积攒着势能。

  话说回来,毛发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剃不剃毛的意义还得看主体自身。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长发飘飘、涂指甲、画口红、胸部丰满、阴部光滑的生理女性,也不打算变性,但他始终认同自己是个男人,也喜欢男性;他的男友是同性恋,也把他当作男性来交往;女性化的他在床上又扮演着“1”(男男性爱中进攻的一方)的角色。你是不是已经被绕晕了呢?在这样一番性别、身份和欲望的交错重组之后,那些看起来“物化女性”的符号在朋友的身上突然变得丰富而激进起来了。

  如果说“身体是战场”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那么这一仗应该打得更漂亮些,而不只是骂骂主流审美、“打打嘴炮”而已。既然是身体的一部分,腋毛阴毛唇毛腿毛当然都可以是性器官,剃不剃都可以有撩人的玩法——毛多狂野,毛少清纯,帮Ta剃毛是羞耻Play,让Ta留毛是养成。要是每个人都能更加自在地享用各种身体符号,将自己的性别和情欲操演得婀娜多姿,“毛事”就真的是“毛大点事”了。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