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外科疾病 > 外伤科

车祸头部外伤伴昏迷

举报/反馈
2009-06-12 08:50:0039健康网社区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36岁,因车祸头部外伤伴昏迷3小时入院。病人伤后频繁呕吐,有误吸,无抽搐发作。入院查体:体温37.4℃,脉搏130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30/60 mmHg。昏迷,对刺激无反应,Glasgow昏迷评分( GCS) 3分;瞳孔左右=24 mm,光反应(-),颈抵抗(+),双肺呼吸音低,右下肺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腹未见异常,四肢伸肌张力增高,双侧巴氏征(+)。 头颅CT显示中线结构居中,环池可见,外侧裂池及脑沟内少量高密度影;胸部CT示双侧胸腔后壁少量积液,双下肺斑片状致密影。 入院诊断:1.急性闭合性特重型颅脑创伤(sTBI),GCS 3分 (1)弥漫性脑损伤;(2)蛛网膜下腔出血(SAH);2.双肺挫伤。 入院后腰穿见血性脑脊液,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冬眠治疗,颅内压(ICP)监护,脑温(BT)、脑氧(PbtO2)、脑血流、脑内微透析及右心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现经过6天的治疗,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刺激时上肢屈曲,GCS 7分。

  主任医师:从伤后入院时间来看,该患者没有错过救治的黄金时间。入院时体温37.4℃GCS 3分。CT显示为外伤性SAH;结合临床表现,可以确定属于急性闭合性特重型颅脑创伤,典型的弥漫性脑损伤。弥漫性脑损伤包括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漫性脑肿胀、弥漫性微血管痉挛和缺氧性脑损害。它们在临床上难以区分,在病理组织学方面也难严格分开,而且在同一病例上,这四种病变可能同时存在。结合该患者颅内压不高,估计处在弥漫性脑肿胀早期,改变还不突出,而主要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者的病理特征是伤后数小时至数日出现轴索肿胀和轴索回缩球,病理可分Ⅰ~Ⅲ级。

  目前对弥漫性脑损伤与脑缺血性损伤后病生理改变的研究较集中,其主要观点有:1.兴奋毒性理论,即脑创伤后兴奋性氨基酸EAA、γ-氨基丁酸(GABA)增多;2.信号转导理论:(1)细胞内信号转导,如Ca2+超载;cAMP/cGMP降低;激酶类活性增高;细胞蛋白酶类下降;应激基因与早期反应基因增加。(2)细胞外信号转导,如细胞因子、粘附因子、一氧化氮、自由基、生长因子等的变化。此外,提出了继发性脑损害,即二次脑损伤的概念,它是在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基础上,因某些因素的改变(如血压、脑温、颅内压、脑血流及脑灌注压)加重了原发的脑损害。在美国创伤昏迷数据库中(TCDB),弥漫性脑损伤占55%,其中12.6%的患者无影像学改变。弥漫性脑损伤的治疗尚无突破性进展,提高疗效的关键是采用综合措施。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很重要

  主治医师:本病例特点:1.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病人昏迷>6小时CT基本正常,颅内压正常但临床状况差;无明确脑结构异常,创伤后呈持续植物状态。2.伤后误吸严重,SpO2仅30%,脑缺血、缺氧状况存在。3.合并外伤性SAH。4.颅内压一直不高,继发、迟发损害相对较少。5.临床分型为弥漫性轴索损伤重型,病理分级Ⅲ级。颅内压监测对本病例是必要的:(1)是诊断的需要,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标准中,颅内压是重要依据。颅内压测定有5种方法,其中脑室内插管是最精确、最可靠的方法,我们对该患者就是采取这种方法。(2)对继发和迟发损害有预警作用。虽然,弥漫性轴索损伤一般不引起持久明显的颅内压增高及脑灌注压下降,但是,弥漫性轴索损伤除引起神经轴索的广泛破坏外,微血管也受累。(3)指导治疗,了解脑灌注情况。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可伴有弥漫性脑肿胀,另外该患者早期的缺氧状态也极易引起脑水肿,造成颅内压升高。在颅内压监测下,我们可有的放矢地调整治疗措施,保证脑灌注。(4)一定的治疗作用,脑室内插管可确保治疗性的脑室内脑脊液的外引流,降低颅内压,减少血性脑脊液刺激。 监测脑氧和脑温亚低温治疗对病人有益 李爱林医师:本患者伤后3天内脑氧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行变化,但3天后PaO2正常而脑氧持续维持在低水平(<15 mmHg)。提示局部脑组织缺氧,这与弥漫性轴索损伤后第3天轴索断裂等病理变化达高峰相一致。体(脑)温对脑氧的影响是伤后3天时,脑氧与体(脑)温呈负相关,表明较高的体(脑)温可加重脑缺氧,而低温治疗可改善脑缺氧。 张国哲主治医师:该患者有必要进行亚低温治疗,由于接受亚低温治疗病人的病情危重,处于低代谢状态,机体免疫力下降,而且常进行有创检查和监测,易发生感染。所以我院亚低温治疗室采用了闭路循环通风净化系统进行室内净化,保持室内隔离消毒状态,这样明显减少了病人感染的发生率。此病人在亚低温治疗中,进行了颅内压、脑脊液、脑温、脑氧、颈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中心静脉压(CVP)等多项监测,未发生继发感染。亚低温治疗室的室内温度一般应控制在16℃~23℃范围内。我院亚低温治疗室采用了恒温系统,室温设定为20℃±1℃,病人冰毯温度设定为17℃~26℃之间,并给予适量镇静药物。在亚低温治疗中病人未发生寒颤和皮肤损害。我们在对近500例sTBI患者进行的前瞻性对照研究中明确了亚低温治疗最佳适应证为:GCS 6~8分的颅脑创伤患者,而在伤后3小时内即进行亚低温治疗是最佳时间,持续时间以3~7天为宜。 刘敬业主任医师:经多项先进手段监测和亚低温治疗后,该患者病情得以控制,说明方法适宜、疗效肯定。尽管目前对亚低温疗法存在不同观点,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通过积累的数百例临床经验看,此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继续实践、深入探索。 恰当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杨帆主治医师:对于该患者,使用呼吸机在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纠正缺氧及防止二氧化碳在体内蓄积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使用的Drager呼吸机主要工作模式有IPPV、BIPAP、ASB 及SIMV。其适应证为:①呼吸频率>30次/分或低于正常1/3;②潮气量<正常的1/3;③生理死腔量/潮气量>60%;④肺活量<10~15 ml/kg;⑤最大吸气压<-25 cmH2O;⑥氧分压<60 mmHg面罩纯氧情况下;⑦ PCO2>55 mmHg。 该病人来院时呈深昏迷,呼吸浅快,PO2<50 mmHg ,PCO2 64 mmHg,用药物打断病人自主呼吸采用IPPV模式支持,潮气量定于500 ml并适当地提高潮气量因动态死腔的存在,潮气量应大于生理需要量的20%~50%并根据每天的血气分析而进行调整。在病人自主呼吸频率及强度逐渐开始增强的情况下,即伤后第3天转换成BIPAP模式及ASB模式直至成功撤机(病人血气化验已完全达到正常指标)。 血气及脑血流监测 肖绪林副主任医师:此患者入院后血气分析提示PaO2 30.2 mmHg,pH 7.157,PaCO2 64.8, BE -6.1 mmol/L,有呼吸衰竭和酸中毒的表现;同时出现反应性血糖升高,钾降低,乳酸和BUN升高等。通过4~5天的治疗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 PaO2逐渐趋于正常,PaCO2下降。入院6天后pH值7.46、PaCO2为41.9、PaO2为93.8 SpO2为99.7%,唯有BUN偏高,其他电解质趋于正常。 梁海乾医师: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对该病人右侧额叶皮质局部脑血流进行连续监测发现伤后最初24小时脑血流比较少(30 AU左右)处于缺血状态;经过治疗后脑血流逐渐增加到正常范围(70 AU左右,LDF正常值为50~150 AU)。LDF与脑血流直接监测法有很好的相关性,可以反映脑组织的局部灌注。该病人的脑血流在正常范围的低水平是由于使用亚低温治疗,脑需氧量相应减少,脑组织的代谢水平降低,这样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增加。但脑血流只能反映局部脑灌注,SjvO2监测可反映大脑半球氧代谢,可以联合应用。 用微透析技术监测脑组织代谢状态 张国斌医师:临床微透析技术是对微创等,与影像学资料和电生理及临床指标监测相比,微透析在机体缺血、缺氧时的变化更早。目前可检测项目包括:与能量代谢相关的指标——葡萄糖(G)、乳酸盐(Lac)、丙酮酸盐(Pyr)等,并计算乳酸盐/葡萄糖(L/G)、乳酸盐/丙酮酸盐(L/P)的比值;膜磷脂代谢产物——甘油Gly;兴奋性氨基酸(EAA):如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微透析监测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能提示局部脑组织的代谢状态,有创性操作存在并发症的可能,代价较为昂贵。我们在该患者入院后连续做了6天的脑内微透析监测。初步分析结果显示:①病人伤后Lac、L/P增高,G、Pyr下降,当出现脑氧降低时尤为明显;②亚低温使Glu降低,而既往资料中类似病人非亚低温治疗时EAA升高较明显;③Gly是细胞膜磷脂降解的产物,该病人透析液内Gly浓度极度升高,达15倍以上,说明该患者仍处于危重阶段。 李增惠副主任医师:在临床治疗方面,要重视脑外伤本身及亚低温治疗的并发症。通过血液动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应摒弃以往的仅凭经验每日补液1000~1500 ml的做法防止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治疗反应性高血糖,而且每日液体量应用输液泵控制、全天匀速以滴注;防止肺损害加重,从治疗肺挫伤、神经源性肺水肿、误吸、预防及控制感染下手;预防和治疗应激性溃疡;防止出现因自身或医源性的肾功能不全;适当的激素补充和替代疗法治疗内分泌紊乱;对于因低温诱发的免疫下降、低血钾、循环及血液系统改变,只有充分认识,才能预防其发生或对症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点评 只达石主任医师: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该患者属颅脑创伤中最为危重者,现诊断明确、处理及时得当,所采用的监测指标及治疗手段为当今先进水平,属现代颅脑创伤救治范畴。

  因为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类创伤尚无特殊方法,故而需要综合手段治疗,具体包括:①现场急救和早期诊断;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止脑缺氧发生;③迅速解除脑受压;④重视手术前、后的重症监护,防止二次脑损伤;⑤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亚低温)的目的是控制脑水肿、高颅压和避免脑缺氧;⑥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首先是常规性的观察和处理;一般而言,弥漫性脑损伤不适于手术治疗;神经保护剂的研究与应用方面目前尚无肯定的药物,2002年美国学者报告应用黄体酮减轻脑外伤后脑水肿和恢复神经功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的脑保护作用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难以控制的颅内压高,必要时可行去骨瓣减压。重型弥漫性脑损伤的预后不良,具体还和GCS评分、年龄等有关,美国创伤昏迷数据库资料显示,重型弥漫性脑损伤痊愈者占5%,重残、持续植物状态和死亡者超过90%。这里要重申亚低温疗法对该患者的作用。亚低温疗法在我院开展近8年来,已对500余例sTBI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其结果充分证明亚低温疗法是安全有效的。

(实习编辑:陆云云)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