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外科疾病 > 肝胆外科

胆囊结石基本防治知识

举报/反馈
2008-12-13 08:14:0039健康网社区

  胆囊结石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统计,在中国单纯胆囊结石占全国胆石病的比率由80年代的52.8%上升到90年代的79.9%。如何进行胆囊结石的防治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胆囊结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普遍认为,胆囊结石属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病机制包括:1)脂类代谢异常、致石胆汁的分泌、胆汁胆固醇过饱和、溶解胆固醇的“泡”形成减少、胆红素钙的形成;2)胆囊浓缩和分泌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胆汁淤积和胆泥形成;3)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道异物。

  目前发现与胆囊结石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包括:

  1)个体因素:如年龄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上升,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国外学者认为,这是由于年龄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正相关,而与胆酸合成及胆酸池的大小负相关。研究亦发现肥胖与女性胆石症的关系比较明确,肥胖者胆囊的收缩性发生改变是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危险性增加的主要因素。

  2)饮食因素:研究表明,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膳食可能是胆囊结石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动物内脏、肥肉类、煎炸食品和奶油糕点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大的改变,尤其是近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脂肪摄入量接近合理膳食30%的上限。这种情况也与我国近年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有关。研究还发现,早餐进食不规律或经常不吃早餐、禁食时间长等,均可造成胆囊排空变慢和胆汁残留较多,而胆固醇与胆囊有高亲和力,造成胆囊收缩迟缓,促进成石作用。

  3)遗传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实,胆囊结石具有家族聚集性。胆石病患一级亲属的遗传度为21.80%¾44.0%,如此强的家族聚集性说明有遗传物质在家系成员的胆石病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胆石病是多基因相关的疾病,多个基因的微效累积作用以及后天的环境因素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资料表明,双亲之一或两者均为胆石病患者的家系占74.2%,说明父母双方均对子代的发病产生影响;同胞患病率达58.0%,超过一半的同胞是患者,双生子均发病。家族性胆石病可能具备孟德尔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一些特征。又因其发病多在35岁以后,故属延迟遗传。子代发病在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母亲对后代的影响可能更大于父亲。

  4)与代谢类多基因疾病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胆囊结石是与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的疾病,所有胆囊结石家系中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家系占36.6%;此外,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的家系分别占66.7%和29.0%,它们同属代谢类多基因疾病,胆囊结石与它们含有相同的易感基因或致病因素。

  5)女性生理生育:研究发现,女性胆囊结石患病率高于男性,随怀孕次数增多,患胆囊结石的危险性增加。妊娠妇女胆汁的胆固醇饱和指数随妊娠周数的延长而增加,此外,妊娠时,胆囊张力降低,致使胆汁淤积,易于胆囊结石的形成。绝经妇女易患胆囊结石,雌酮是绝经后妇女体内主要的雌激素,它可提高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促使结石形成。

  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国内资料有20%-82%的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国外为54%-100%,说明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胆囊结石患胆囊癌的机会是无结石胆囊的2-7倍,女性胆囊癌患者伴胆囊结石远较男性患者伴胆囊结石多;胆囊结石病人患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随着结石长期存在和结石增大而增加。引起胆囊癌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较多学者认为,由于长期胆结石、胆囊炎的存在,引起胆囊粘膜上皮增生、上皮化生、继而部分病例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最后衍变为原位癌乃至浸润癌。

  胆心综合症:1981年Schwartz报道,在胆囊炎胆石症患者中,63%有冠心病症状,而同期无胆囊炎的对照组中仅41%的病例出现冠心病症状,两组病例的冠心病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胆囊结石、胆囊炎可诱发冠心病的症状。胆心综合症的主要特点是伴随胆道疾病产生酷似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如:心前区痛、窦性心率失常或心电图改变),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症的患者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胆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胆囊结石的预防:结合胆囊结石症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避免食用过多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食物,提倡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C和高纤维素的饮食;及时发现和控制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避免多次怀孕;加强运动锻炼,维持正常体重。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实习编辑:陆云云)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