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患者故事:肾病继发罕见“乳糜胸”

王文林 心胸外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日前,家住安徽来县的周先生频繁出现胸闷不适,呼吸急促等症状,他在南京某医院做检查,结果被查出患上罕见的"乳糜胸"。由于该医院治疗条件有限,周先生随即转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救治,经心胸外科诊断,周先生原来是由肾病综合症继发的"乳糜胸",情况十分少见。经过一个多月的对症治疗,周先生的"乳糜胸"治愈了,肾病也得到了好转,目前已康复出院。

  肾病综合症继发"乳糜胸"

  来自安徽来县的21岁周先生可谓"祸不单行",2010年11月,他被确诊为急性肾病,在南京一家专科医院治疗。2011年9月底,周先生开始频频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他到当地医院一查,竟又查出患上罕见的"乳糜胸",这种病治疗难度很大,再加上他有严重的肾病,病情十分危急。由于当地医院没有治疗这种病的经验,医生建议他转至广州医院治疗。在朋友的介绍下,周先生来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治疗。心胸外科主任王文林告诉记者,患者起初是急性肾病,由于进展快,后来继发"乳糜胸"。

患者故事:肾病继发罕见“乳糜胸”

  全身药物治疗辅以局部微创治疗

  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为周先生做了胸部X光片和CT检查,结果显示,周先生的双侧胸腔内含有大量的积液。王文林主任解释,"乳糜胸"发生的根源在于乳糜管或胸导管的损伤而造成的乳糜液外漏。一方面,大量胸腔积液压迫胸腔里面的重要脏器,可引起呼吸困难和呼吸循环衰竭,最终导致死亡。另一方面,正常乳糜液里面含有高营养物质,乳糜液的大量流失会引起人营养低下、免疫力低下,从而导致严重感染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死亡。

  针对周先生病情复杂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医院采用个体化治疗,首先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每天引流大约1000ml左右,迅速缓解呼吸困难,而后又采取全身的药物治疗,同时予以胸腔内的局部微创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对症治疗,患者的'乳糜胸'治愈后肾病也有明显好转,肾病指标基本趋向正常。"王文林说。

  "三合一"特色治疗法治愈率超过90%

  据王文林主任介绍,"乳糜胸"是比较少见的疾病,发病率仅为所有胸部外科疾病的1.5%左右,不治疗死亡率非常高,其治愈率在30%左右。"乳糜胸"患者一般会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营养差、消瘦等症状,其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诊,因此也有相当部分患者由于误诊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其中,尤以婴幼儿患病误诊率高,常常会被误诊为肺炎、重症肺炎等。"目前而言,治疗'乳糜胸'没有公认的治疗方法,没有公认的特效药,不恰当的治疗会导致这种病无法治愈,所以必须找对这个病有经验的医院治疗。"

  "我们医院开展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即'三合一'治疗法,从乳糜液的产生、分泌以及胸导管三个环节同时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措施,经我们治疗的大量患者全部得到治愈。"王文林说,医院近3年来共收治"乳糜胸"患者23例,成功治愈21例,其中一例为原发病罕见病情危重,还有一例在其他医院多次手术后病情危重,总体来说,治愈率超过90%。治愈的患者中最大的为72岁,最小的仅有20天。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文慧)

2012-02-08 04:43:00浏览8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吃什么饮食最好
一般没有带状疱疹吃什么饮食最好的说法,带状疱疹患者可以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优质蛋白质食物、清淡易消化食物等,一般对身体有一定好处,建议合理搭配各类食物,以促进身体恢复。1、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西兰花等。橙子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受损神经和皮肤的修复。猕猴桃同样是维生素C的优质来源,还含有多种矿物质。菠菜富含维生素B族,其对神经系统的修复有益。西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等,能增强身体的抗氧化能力,辅助身体对抗病毒。2、优质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受损组织的修复和身体机能的恢复。优质蛋白质食物有牛奶、鸡蛋、猪瘦肉等。牛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鸡蛋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蛋白质组成与人体模式接近,易于被吸收。猪瘦肉可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可切成肉丝炒菜。3、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山药糊等。带状疱疹患者在患病期间,身体较为虚弱,消化功能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既能减轻胃肠负担,又能提供身体所需能量。带状疱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等,这类食物会加重皮肤炎症和神经疼痛,也要远离螃蟹、羊肉等发物,以防加重病情。同时,要忌烟酒,酒精和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干扰身体的免疫调节,不利于病情恢复。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嘴角长带状疱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嘴角长带状疱疹可能与过度劳累、皮肤损伤等非疾病因素有关,也可能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等疾病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一、非疾病因素:1、过度劳累:过度的劳累会导致身体的抵抗能力减弱,为带状疱疹病毒的激活提供机会。当人体处于疲劳状态时,免疫系统功能降低,难以有效抑制病毒的活动,从而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2、皮肤损伤:嘴角部位的皮肤若受到外伤,如擦伤、烧伤等,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对病毒的抵抗力。此时,潜伏在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可能趁机活跃,引发疱疹。二、疾病因素: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引发带状疱疹的病原体。首次感染该病毒时,通常会引起水痘。随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能被激活,沿着神经纤维迁移至皮肤,引发带状疱疹。嘴角作为神经末梢丰富的部位,容易成为疱疹的发作区域。2、免疫系统疾病: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受损。这类人群更容易受到带状疱疹病毒的侵袭,从而在嘴角等部位出现疱疹。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增加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平时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护嘴角部位的皮肤,避免外伤和感染;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对于已经患上带状疱疹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继发感染。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是什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该病毒初次感染时通常表现为水痘,痊愈后病毒会潜伏在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重新激活,引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主要特征为沿神经分布的单侧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该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通常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包括皮疹和神经痛。皮疹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一侧,沿着某一神经节段分布,常见部位为胸背部、腰腹部和头面部。皮疹初期表现为红斑,随后发展为成簇的水疱,伴有瘙痒或灼热感。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另一主要症状,表现为刺痛、烧灼痛或电击样疼痛,可能在皮疹出现前数天开始,并持续至皮疹消退后。带状疱疹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表现为皮疹消退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其他并发症包括继发细菌感染、眼部受累导致的角膜炎或视力损害,以及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或面瘫。带状疱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典型的皮疹分布和神经痛症状通常足以确诊。对于不典型病例,可通过实验室检测如病毒DNA检测或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治疗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等,早期使用可缩短病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疼痛管理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或神经阻滞疗法。对于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早期干预尤为重要。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降低发病风险。同时,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带状疱疹会传染吗
带状疱疹具有一定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引发他人感染,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接受治疗。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患者水疱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当健康人皮肤有破损,直接接触到患者的水疱液时,病毒便有机会侵入人体,引发感染。例如,护理带状疱疹患者时,若护理人员手部皮肤有微小伤口,接触患者水疱后,就可能被传染。该病毒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如呼吸道传播。在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若自身免疫力较低,也可能感染该病毒。对于曾经患过水痘或接种过水痘减毒活疫苗的人,由于体内已产生相应抗体,感染后通常不会立刻发病,但病毒潜伏在体内,日后在免疫力下降等特定情况下,也有可能引发带状疱疹。为预防带状疱疹传播,建议患者确诊后应及时隔离治疗,尤其是在水疱未结痂前,尽量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特别是儿童、孕妇及其他免疫力低下人群。另外,患者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良好,以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同时,患者自身需注意个人卫生,不要搔抓水疱,防止水疱破裂导致病毒扩散。此外,未患过带状疱疹且未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可考虑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以降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风险,从而减少因感染该病毒引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