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体检时发现自己有胃息肉非常害怕,觉得是十分严重疾病,可能会癌变导致癌症发生。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2021-09-17今天我们聊聊关于胃息肉的四个常见问题,为大家解除疑惑。
2020-08-26最近,老李出现了腹胀,以往胃里有一点不舒服,他抗一抗就过去了,谁知一抗就过去了5年。直到2019年5月老李去医院检查发现胃镜检查胃部的息肉已经比拳头还大了,经过病理确诊为高级别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
2020-01-20今天我们讲讲三个关于胃息肉的误区,这三个坑我们必须要绕过去。
2019-11-06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7-11-21胃息肉很可能促发胃癌,高危人群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切除。
2017-08-17很多人都说喝咖啡会伤胃,尤其是胃部不健康人群,更应当忌喝咖啡。但对于很多需要加班熬夜的职业人员来说,咖啡是必不可少的,是提神利器。事实上,适当饮用咖啡是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2016-09-23胃镜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对大多数“胃病”能一次明确诊断,六种人群最需要行胃镜检查。
2016-09-23胃病是上班族最常见的脏腑病,病因主要跟饮食不规律、经常吃外卖有关。那么如果染上胃病,吃什么能调理呢?
2016-09-23随着腺瘤息肉体积的长大,其癌变率也随之增加,所以建议及早的进行切除。目前,对胃息肉的治疗主要是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2015-08-21即使胃息肉不是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所以,发现胃息肉要引起重视,应坚持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胃镜检查。
2014-08-10胃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也许大家对胃息肉还比较陌生,可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已经患上了胃息肉,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胃肠疾病。
2014-06-18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常见类型,通常为良性,多发有一定的癌变率。这类息肉是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这种息肉的最主要病因。
2014-05-18专家认为只要内窥镜检查所能到达的消化道部位,均可在内窥镜的直视下行息肉的圈套摘除或行电热、电凝切除,无需剖腹,也不用切除病变部位的胃或肠,手术过程十分简单易行。
2014-01-08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2011-10-16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数是在做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2011-10-10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会癌变吗?该如何治疗呢?以下为你解答。
2011-09-19胃息肉切除后如何进行护理?胃息肉切除术后的护理大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2011-09-15以下为您介绍胃癌的易感因素。患有胃癌不要气馁,医学技术在不断进步,选择正确的方法治疗可以达到控制病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011-09-14以下为您介绍的是无痛胃镜成功去除五个息肉。
2011-08-08沈先生近来常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一直没有检查治疗。几天前发现黑便,才到医院就诊。
2011-08-03不少病人心中常常会产生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究竟大不大?到底需不需要治疗?胃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2011-08-02胃病包括胃溃疡,胃炎,胃息肉,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等。其中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2011-08-01核心提示: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核心提示: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核心提示: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核心提示:什么事胃息肉?胃息肉会癌变吗?该如何治疗呢?
1.内镜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
1、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胃息肉切除术后的护理大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仅供参考,患者要据医嘱执行饮食——
胃息肉大部分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约半数病人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意外发现,症状多为上腹部不适与隐痛,偶然有恶心、呕吐。带蒂的幽门部息肉脱垂可以产生餐后中上腹痉挛性疼痛或暂时性幽门梗阻。
2011-04-07如果胃镜检查确定已经有胃息肉,建议进行切除。现代医学的发展,微创技术的提高,胃内息肉的切除不是很痛苦,可以采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方法根据当地医院的条件来选择即可。
2011-04-07但是,只要人们提高警惕,是完全可以预防息肉的发生,即是发生了腺瘤性息肉也可避免其发生癌变,例如,40岁以上人群有条件时,可定期胃肠镜检查;没条件者,一旦出现腹痛、腹部不适、恶心、黑便时,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立即采取果断措施,让息肉永远长不大,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干净,可有效防止息肉恶变。
2011-04-06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症状较少,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避免了由于息肉而采取的剖腹手术,常用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方法有高频电凝圈套摘除、激光切除、热活检钳烧灼、微波切除等,对小于0.5 cm无蒂息肉首选热活检钳烧灼。
2011-04-06: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有凸出的赘生物,是发生于胃部的一种良性肿瘤,早期症状常是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95 %以上伴有明显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等症状,虽然胃息肉是良性瘤,但少数也有癌变的可能,尤其多个息肉及息肉大于2厘米者更易癌变。因此一旦发现胃息肉,应立即做手术切除以杜绝后患。
2011-04-05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 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1、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患者多数长期患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2011-04-04首先,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胃的活动是有规律的,胃的生理活动包括运动、分泌等,决定了它的功能,当饮食不规律时,必将导致胃活动的不协调。
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名称仅表示肉眼外观,并不表示病理性质。胃肠道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那么胃息肉在做过手术之后在饮食上该注意什么呢?专家讲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胃息肉大多为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诊断依靠胃镜和钡餐检查。专家说,治疗应根据息肉性质、大小,选择胃镜切除或胃部分切除。Peutz-Jeghers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尤其是小肠多发性息肉以及皮肤黑色素沉着,息肉为错构瘤,极少恶变,如无明显症状,宜长期观察。结直肠息肉多见,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后者可恶变。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息肉为腺瘤,有明显恶变倾向。治疗原则为切除已开始生长息肉的结肠或其上皮。方法很多,宜根据病人年龄、病理情况和医师经验综合考虑。
当前,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特别是胃息肉。大连胃病医院的专家表示,如果胃息肉过大癌变率高,当胃息肉大于三厘米癌变率高达70%。
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如果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没有出现消瘦等症状,不需特别担心。这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道蠕动过快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一天大便三次以内都是正常的,如果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出现便血、便脓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另外,这种情况也可以考虑是不是有肛周炎,可以将肛门清洗后,外面涂抹痔疮膏,再将痔疮栓推进肛门里,可以起到消炎的作用。在饮食上,应少吃芹菜、韭菜一类的蔬菜,苹果、香蕉也不宜吃得过多。
胃息肉一般来说在发作时,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那么胃息肉用什么药能够治得好? 陈春莲主任表示其实胃息肉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效药能治,吃药一般无法消除息肉,只能阻止息肉生长,相反如果太多的药对胃来说是个负担,要治好胃息肉刚需要先作检查再区分来治疗。
很多人觉得便秘只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总是希望过几天就会好了,不需要去医院治疗。长期便秘所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偏食或蔬菜吃的过少,使食物中纤维素过少而导致的。而研究中发现:大肠癌在以高动物蛋白、高脂肪等所谓“精制饮食”为主的欧美等国家发病率较高。因此,有人认为,偏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能使肠道内胆液和厌氧菌增多,产生较多的致癌物质。由于不食用蔬菜会使得纤维素及维生素过少等,从而使得大便在肠道中停留时间延长,大便中的这些致癌物质浓度增高,可以诱发直肠癌。中老年人还会因此而患上结肠癌。
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胃息肉是胃癌吗?怎么治?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
孙道勤主任介绍,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息肉等某些慢性胃病目前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
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上皮隆起性病变,其性质需要通过病理组织学才可以确诊。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由于消化道腺癌多可由良性的息肉,如腺瘤缓慢演变而来,新近的研究又表明许多原发性非肿瘤性息肉也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故将胃息肉似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所以近年来胃肠道息肉的诊治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便血:无痛性便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息肉的便血出血量较少,如果由于排粪时挤压而使息肉脱落,和息肉体积大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便血的特点为带血,而不发生滴血。
胃息肉实际上是胃腺瘤,是一种上皮性良性肿瘤。在内视镜下表现为高出胃粘膜平面的圆形或半球形的隆起,表面粘膜光滑,具有宽基、窄基或带蒂三种。以胃窦部多发,且多为单个,多发性息肉较罕见。
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
2010-09-07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胃肠疾病患者越来越多。但对所有的消化问题并非都要靠药来解决,医学专家指出,近四成门诊病人只需通过精神调适和改变行为等方式,就能祛除消化道疾病。
2010-07-04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因为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患者一般不易察觉,多数是在做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时才被发现。
2010-03-16胃癌的早期症状容易与其它疾病混淆,常被误判为胃溃疡、胃内单纯性息肉、良性肿瘤、肉瘤、胃内慢性炎症。因此,经正规治疗而效果不理想,并且逐渐消瘦的患者,应该考虑胃癌的可能,如能短期内复查胃镜,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可减少误诊。
2009-07-12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胃肠道息肉以大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其大小直径可自2毫米至20毫米以上不等。
2009-07-08 胃肠道息肉“家族成员”有哪些治疗胃息肉的方法很多,以往主要是手术切除胃的一部分或根据息肉的改变行大部胃切除。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绝大多数胃息肉都可经胃镜下进行手术治疗,而且不必行胃大部切除术。
过去发现胃肠息肉,如果不大,个数不多,又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医生之所以建议暂不手术,注意观察,主要是受当时的医疗技术条件限制。常主任说,那时切息肉需剖腹,手术创伤大,所以权衡得失,能不做的就不做。而现在不同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内镜技术的成熟,现在切息肉很少用传统的剖腹手术,而是在内窥镜的帮助下,采用微波、激光、电凝、氩气刀等微创方法,操作简便
2009-06-15 胃息肉切除术后的护理大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仅供参考,患者要据医嘱执行饮食——
1、术后禁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不少人做胃镜检查发现长有息肉,他们常产生这样的疑惑:胃息肉这种病危害大不大?会不会发生癌变?
胃息肉分两种——
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外显率很高,同一家族罹病者甚多(患者子女中50%发病),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最多见于小肠,可引起出血与肠套叠,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2009-03-30 错构瘤息肉名词解释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9-03-30 胃息肉“祸从口出”?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9-03-30 胃息肉“变”胃癌 确实需要防JPS多见于儿童,其中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最多见,成人仅占15%.平均年龄6.2-7.3a。有些作者认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也有的作者认为男高于女。J
2009-03-26 幼年性息肉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9-03-26 胃息肉癌变的警惕性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约半数患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与隐痛最为常见。偶有恶心和呕吐。带蒂的幽门部息肉脱垂可产生餐后中上腹痉挛性疼痛或暂时性幽门梗阻。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
2009-03-25 胃息肉增生性为多见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2009-03-14 胃息肉癌变不得不知!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 cm。小于0.5 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2008-12-18 胃肠道息肉与息肉病的诊断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2008-12-17 胃镜下胃息肉的“众生相”Muehldorfer博士及其同事选取194例进行钳夹活检和完全息肉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钳夹活检能否从组织学上确诊胃息肉。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胃肠道粘膜面局限性隆起并向腔内凸起的病变。这是一个临床名称,并无组织学涵义,不可将它与腺瘤混淆。
家族性大肠息肉病和加德纳综合征( Gardner Syndrome )病人的胃内也可有多发性胃底腺息肉、胃腺瘤和十二指肠腺瘤 ,这种腺瘤的癌变发生率与散发的胃腺瘤相仿。
2008-12-14 胃癌与胃息肉大有区别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2008-12-13 胃息肉知识扫描由于憩室部位靠近穿经肠壁的血管支,血管被侵蚀破溃后可引起憩室出血,尤以右半结肠的憩室出血为多见。出血大多为无痛性并不伴发憩室炎,常由于憩室内压增高引起粘膜坏死或憩室内粪石直接损伤粘膜所致。大量出血时患者可发生休克,多数病人出血可自行停止,同一憩室反复出血的情况罕见。
2008-11-21 什么是消化道憩室病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胃肠道粘膜面局限性隆起并向腔内凸起的病变。这是一个临床名称,并无组织学涵义,不可将它与腺瘤混淆。
日本学者 Nagayo 把腺瘤性息肉列为交界性病变 ,认为单凭临床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有时难以确定其良恶性 ,需做长期随访方能作出结论。同样 ,也应注意到与其共存的胃癌常见 ,因此 ,当发现有腺瘤性息肉病灶时 ,应仔细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胃癌并存现象 ,息肉摘除后的病例 ,仍应每年做胃镜检查随访。
2008-10-28 胃癌与胃息肉 概念完全不一样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2008-10-24 胃息肉并不可怕!由于胃息肉引起的症状较少,故息肉切除的主要意义在于全切除后活检,以排除有无小的癌变灶,预防癌变。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多数学者主张对胃息肉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
2008-10-24 胃肠道息肉的症状及治疗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除一般治疗包括止血、纠正贫血和营养不良外,治疗的关键是清除胃肠道息肉,防止并发症发生。治疗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内窥镜电切息肉,另一种主张手术治疗。
2008-10-23 幼年性胃息肉概论Muehldorfer博士指出,16例患者于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其中15例采取保守治疗。他建议,在接受详细的个体化危险-效益分析后,对于所有大于5 mm的上皮性胃息肉均应完全切除。
患者饮食以自我感觉无不适,饮食内容以低渣、温和、易消化为原则,少食多餐,并避免过甜、过咸、过浓饮食,如进食后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应暂停进食。
2008-10-22 胃息肉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有研究表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LKB 1 /STK 11 )基因突变是PJS重要的分子遗传基础,该息肉染色体SPI 4 区有一个重要的肿瘤易感基因致此病的恶变率高达45。5% [2,3] 。
2008-10-22 胃肠息肉警惕黑斑息肉综合征消化道息肉起源于粘膜上皮细胞,易产生出血及癌变,一旦发现应予切除治疗。内镜下注射HS-E可通过收缩动脉血管,高渗盐水注射在面部形成高渗环境延长肾上腺素作用,并使周围组织肿胀,血管类纤维蛋白变性,出血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形成而止血,成功率达90% 。
2008-10-22 治疗胃肠息肉病例体会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
2008-10-21 什么是胃黏膜息肉?预后不良,死亡率可达43%,常于确诊后6~18个月内死于全身营养不良、恶液质和继发感染。息肉恶变率较高。目前普遍应用静脉内高营养疗法,可使本病预后有明显改观。
十二指肠憩室的并发症极少发生,但可以较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憩室炎伴穿孔。因为憩室通常位于腹膜后腔,所以症状的发展常呈隐匿性,会贻误诊断。
胃息肉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
2008-09-30 老年人警惕胃息肉癌变!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
2008-09-29 胃黏膜息肉知识大全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2008-09-29 得了胃息肉不要慌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2008-09-27 胃息肉切除术后应吃“软饭”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此外,要加强自我保健,把住吃喝这一关,尽量不给胃加重负担。只要人人都提高警惕,就可将胃癌拒之门外。
2008-09-26 胃息肉怎样才会癌变?胃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
2008-09-25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与治疗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 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
2008-09-24 胃息肉的病理诊断该病是一种肿瘤易感性疾病,在诊断治疗上要格外警惕,尤其是要注意该病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恶变情况,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在对此类家族病人的治疗和随 访时,要与家族成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取得信任,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8-09-23 黑斑息肉综合征恶变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出现吸收不良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因此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以及浮肿贫血等临床症状。
2008-09-23 多发性消化道息肉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精心、细心操作,是防止出血的关键、术者与助手要配合默契,要尽量吸尽息肉周围粘液,防止无效通电;电切时物镜要远离电灼头3cm左右,以免损坏镜面;电流一般选40~50W左右,用限合电流,电流小凝固时间长,不易固定接触,电流过大,易损伤正常组织,残蒂烧灼过深。
2008-09-23 胃肠息肉术后病例体会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可能通过单个显性多效基因遗传。外显率很高,同一家族罹病者甚多(患者子女中50%发病),常在10岁前起病。息肉最多见于小肠,可引起出血与肠套叠,也可有腹痛、腹泻及蛋白丢失性肠病等。
2008-09-23 错构瘤息肉综合征带蒂的幽门部息肉脱垂可产生餐后中上腹痉挛性疼痛或暂时性幽门梗阻。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
2008-09-22 胃息肉多为增生性幼年性息肉病(简称JPS)即是以胃肠道多发性JP为特征的一种少见疾病。目前多数作者采用Jass等提出的诊断标准:结肠/直肠JP>5枚;全胃肠道有JP;不论JP数目,有JP5家庭史。
2008-09-22 幼年性息肉病最新研究进展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
2008-09-21 警惕胃息肉癌变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2008-09-17 胃息肉术后饮食调理应注意的事项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
2008-09-17 什么是胃息肉?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2008-09-14 得了胃息肉该咋治疗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较大的息肉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一般治疗上应视其病变部位等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如胃部分切除或全切术等。
2008-09-07 胃部炎性息肉如何治疗?去年12月5日,唐都医院消化科胃镜室内56岁的患者彭某,因胃底部长出了直径约1.5厘米的息肉,经常恶心呕吐,难以忍受,正在接受胃镜下结扎治疗。医生经过10分钟的细致操作,手术即告完成。
2008-08-30 胃镜下巧除胃肠息肉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2008-08-28 提高警惕 预防胃息肉“变”胃癌胃溃疡:有大约5%的胃溃疡病可发生癌变。因此,有下列情况要及时就医:原来的胃痛节律消失或加重,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体重减轻,日趋消瘦,不明原因潜血试验持续阳性者。
2008-08-19 警惕:四类胃病需防癌变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2008-08-11 胃部炎性息肉的治疗方法在所有切除的222例息肉中,切除标本经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样损害者占77%。其中包括10%的灶小凹性增生,59%的增生性息肉,4%的炎性纤维化息肉和4%的其它息肉。
2008-08-06 胃息肉诊断法哪个好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约半数患者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与隐痛最为常见。偶有恶心和呕吐。带蒂的幽门部息肉脱垂可产生餐后中上腹痉挛性疼痛或暂时性幽门梗阻。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息肉可因溃疡而出血。
2008-08-05 胃息肉七成以上为增生性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8-08-02 胃息肉癌变的机率胃息肉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
2008-08-01 老年人需警惕胃息肉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
2008-08-01 胃息肉小常识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患了胃息肉应该尽快手术切除治疗。
2008-06-11 患了胃息肉 应该怎么办?胃息肉是指胃黏膜面凸起源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增生性息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也可发生恶变。
2008-06-11 胃癌与息肉“源”来不一家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2008-06-11 把好口关 将息肉癌变拒之门外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7-12-19 警防胃息肉的癌变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虽说容易引起癌变,但也可预防,如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或有黑便等症状时,及时做胃镜检查,采用电切术将息肉切掉。
2007-12-06 胃息肉与癌变到底距离多远临床表现: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息肉表面如有糜烂、溃疡,可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2007-11-15 胃息肉基础知识大全胃肠道息肉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发生部位不同,性质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2007-08-26 胃肠道息肉常识所谓胃肠道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胃或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
2007-08-26 什么是胃肠道息肉?息肉分哪几种?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
2007-08-26 胃肠道息肉和息肉病的内镜及病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