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无“Ph”即无胃病!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密切的几种疾病: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有上腹不适患者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但过去对其病因却一直不清楚。自从澳大利亚两位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以后,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我国也于1985年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5%,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多为活动性胃炎,杀灭幽门螺杆菌后则变为非活动性胃炎。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可以转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继而加重萎缩性胃炎并发生肠上皮组织转化异型增生,成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被认为是胃的癌前疾病,因此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需胃镜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癌变。

  2、消化性溃疡比较常见,其胃镜检出率为16。5%—28。9%。过去认为“无酸(PH)则无溃疡”,抑酸可愈合溃疡。虽然抑酸愈合溃疡不难,但一年内复发率高达60%—90%。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相关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密切相关。我国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70%,十二指肠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约为90%,而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经过长期随访观察,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至10%以下。因此有人提出了“无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的说法。

  3、胃癌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的一个高危致病因素。实验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可引起细胞过度增殖,使DNA易受损伤;幽门螺杆菌还可引起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癌基因过度表达及基因突变等因此认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个启动因子。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11-12 08:21:00浏览7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胃胀气、饱腹感很强吃什么药
胃胀气、饱腹感很强,可能是由胃肠动力不足、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的,通常可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双歧杆菌等药物进行治疗。1.多潘立酮首先,多潘立酮属于促胃动力药物,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来促进胃部蠕动、加速胃排空,从而缓解胃胀气、强饱腹感等不适症状。该药建议餐前服用,但本身存在机械性消化道梗阻、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2.莫沙必利其次,莫沙必利不仅能促进乙酰胆碱释放,来增强胃肠蠕动功能,同时还能刺激肠道神经信号,使肠道肌肉更有节律地收缩。对于消化不良等原因引起的胃痛胃胀、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低钾血症患者禁用此药。3.双歧杆菌最后,双歧杆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制剂,能够通过补充肠道内有益菌数量,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进而起到减少消化道内滞留气体、缓解腹部胀气的作用。由于双歧杆菌为活菌制剂,因此需要使用40℃以下的温开水送服,并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服。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物均须遵医嘱使用。同时,顺时针按摩腹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对改善上述症状通常也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养成清淡饮食、少食多餐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定期进行体检来排除其他潜在的消化系统疾病。
吴鹏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胃胀、饱腹感、打嗝吃什么药
胃胀、饱腹感、打嗝多与肠道菌群失调、胃动力不足、消化酶缺乏等原因有关,常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多潘立酮片、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首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益生菌制剂,通过直接补充肠道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生长,来起到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该药常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胃胀、饱腹感、打嗝、嗳气等不适症状,但需要避免与抗菌药物同时服用。2.多潘立酮片其次,多潘立酮片是一种促胃动力药物,能够通过拮抗胃内的多巴胺D2受体,来达到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的效果。针对胃动力不足导致的胃胀胃痛、腹部饱胀感、嗳气打嗝等症状,常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要慎用此药。3.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最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属于消化酶制剂,通过给机体补充额外的消化酶,来促进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该药主要用于改善因胆汁分泌不足、消化酶缺乏等原因,引起的胃胀胃痛、反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该药建议餐后服用,但存在肠梗阻或肠出血的患者禁用。此外,患者出现上述不适症状,还应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规律饮食等,也可通过顺时针按摩腹部、饭后外出散步等方式,辅助缓解上述症状。若上述症状持续无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腋下长雀斑痣是神经性纤维瘤吗
雀斑痣通常是指雀斑样痣、神经性纤维瘤即神经纤维瘤病,腋下长雀斑样痣不一定是神经纤维瘤病。1.雀斑样痣定义首先,雀斑样痣通常为皮肤黏膜部位出现的,颜色均一的黑褐色斑疹,边界清晰且表面光滑。该类病变通常会散发于全身皮肤,但日晒后不会出现颜色加深,且皮疹颜色通常也不会随季节改变而发生变化。2.神经纤维瘤病定义其次,神经纤维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因基因突变而导致机体多系统出现损伤,如神经、肌肉、骨骼、皮肤、内脏等全身各个系统。该病患者常有皮肤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腹股沟雀斑等症状,而当病变压迫局部神经后,患者也可能出现智力减退、记忆障碍、癫痫发作等问题。此外,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骨损害、心胸损害、胃肠道损害等伴随症状。3.两者区别与联系最后,关于腋下雀斑样痣和神经纤维瘤病的关系,只能说腋下出现的雀斑样痣是神经纤维瘤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但并不表示只要出现腋下雀斑样痣,就提示是罹患了神经纤维瘤病。综上所述,腋下出现雀斑样痣并不一定是神经纤维瘤病。同时,雀斑样痣在不影响皮肤美观和患者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但神经纤维瘤病,则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通过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