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HP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研究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er dyspepsia,NUD是由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及胃动力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常见症候群。约70%的慢性胃炎可伴有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阳性。本文着重分析Hp感染与胃粘膜炎症、糜烂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79例系本院1989-10~1991-04门诊经胃镜及粘膜活检有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伴慢性胃窦部炎症糜烂的患者。其中男137例,女42例,年龄为28岁~78岁,平均为46.7岁。均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嗳气、食欲不振、饱胀、恶心和(或)呕吐等症状。另外,30例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患者作Hp检测。采用尿素酶快速诊断试剂。

  2 结果

  179例NUD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烂者,包括萎缩性胃炎54例,表浅性胃炎125例,有75例(41.89%)Hp阳性。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仅3例(10%)阳性,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者与胃粘膜炎症的程度有关。本组Hp阳性者,40岁以下者占45.2%(28/62例),40岁~60岁者为43.5%(40/92例),60岁以上者为28.0%(7/25例)。经统计学处理,3个年龄组的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慢性胃窦炎伴糜烂者,属萎缩性胃炎者Hp阳性为40.7%(22/54例),表浅性胃炎Hp阳性36.8%(46/125例),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Hp感染与胃粘膜有无萎缩无明确关系。

  病理检查在伴有不等程度的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39例中阳性14例,不伴有的140例中Hp阳性54例。故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与Hp感染无关(P>0.05)。

  3讨论

  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已为大家所熟知。本组有NUD症状伴慢性胃窦炎及不等程度糜烂者Hp检出率为41。9%,提示胃炎活动及其程度与Hp感染有关,而年龄、症状轻重、胃粘膜萎缩程度、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一致性关系,与文献报道一致。Gad等报告186例NUD患者,内镜发现7。5%伴有胃炎和十二指肠球炎,其中83。5%Hp阳性,提示Hp感染在NUD伴胃、十二指肠炎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诊断胃肠道Hp感染有多种方法。晚近,Parodi等对NUD和溃疡患者各30例,测定胃窦粘膜内源性前列腺素E2和E2a含量,发现NUD伴活动性浅表性胃炎者的PGE2水平明显增高。Gad等应用细胞刷检测Hp,阳性率为67。2%,而活检阳性率为67。5%,认为刷检具有快速、简便和高度特异性。Loffeld等应用ELISA法检测70例NUD的抗HpIgG抗体,发现Hp相关胃炎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100%,提示这一血清学检测有可能替代内镜检查。快速尿素酶检测法对活检标本中Hp数量越多,其反应时间越短,显色亦越明显,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2%和100%。

  Hp感染可引起暂时性消化不良,但Hp清除后是否可改善症状尚未肯定。Karttunen通过107例本病患者研究Hp与胃部炎症及胆汁返流的关系,仅38%检出Hp,说明Hp的存在与否同胆汁返流无关。

  本组NUD伴胃窦炎症、糜烂者75例Hp阳性。经用包括次枸橼铋、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Hp转阴,内镜复查胃窦炎及糜烂明显改善,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但部分仍遗留NUD的某些症状。

  NUD患者Hp慢性胃窦炎、糜烂之间的机理尚不清楚。Hazell等指出,Hp常聚集在胃上皮细胞连接部,在局部产生强活性的尿素酶,使粘膜上皮表面的尿素快速水解,产生的氨使局部区域的pH值升高,此种微环境的改变影响氢离子从胃腺腔经粘液层排泌入胃腔,刺激胃粘膜,导致胃粘膜糜烂和/或溃疡形成。Smith等提出,由于在胃腔至胃粘膜表面上皮之间存在一个可阻止氢离子逆扩散和Na+-K+-ATP酶控制的钠离子梯度,当Hp水解尿素后,高浓度氨使胃粘膜上皮细胞代谢率增高,消耗大量ATP,从而直接影响Na+-K+-ATP酶的转运功能。导致胃粘膜损伤和/或糜烂;或由于Hp合成的蛋白酶能裂解粘液中粘多糖聚合结构,从而影响胃粘膜表面粘液屏障的完整性,导致H+反弥散,使胃粘膜上皮易受胃内容刺激,发生糜烂或溃疡。而Hazell等认为,Hp对胃粘膜有特殊的亲和力,Hp有多根带鞘的鞭毛从菌体一端突出,以螺旋形式快速通过粘液层,吸附于胃粘膜细胞表面,产生毒素,导致粘膜损伤和炎细胞浸润。

  对内镜诊断有糜烂性胃炎或十二指肠炎及Hp阳性者,应用次水杨酸铋及甲硝唑或羟氨苄青霉素治疗,可改善症状,但彻底清除Hp感染仍有困难,且可有复发。铋剂可促使胃粘膜增殖和释放PGE2至胃腔。推测铋剂对胃粘膜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粘膜前列腺素而发挥作用。部分NUD患者伴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者应用Cisapride(西沙必利)治疗,可使胃窦及十二指肠动力改善,慢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好转。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11-09 08:32:00浏览2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和水果
痫病即癫痫,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有所注意,某些食物和水果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包括辛辣刺激性食物、含咖啡因的食物与饮料、高糖食物以及荔枝、柿子等避免吃的水果。1、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生姜、大蒜等这类辛辣食物,具有较强的刺激性。食用后可能会刺激神经系统,使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增加癫痫发作的风险。2、含咖啡因的食物与饮料:咖啡、茶(尤其是浓茶)、巧克力以及一些功能性饮料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大脑神经细胞过度兴奋,打破大脑神经元的正常电生理平衡,对于癫痫患者而言,容易诱发癫痫发作。3、高糖食物:蛋糕、糖果、甜饮料等高糖食品,大量摄入后会使血糖快速升高,随后血糖又迅速下降,这种血糖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大脑能量供应,干扰大脑正常功能,从而可能会诱发癫痫。4、避免吃的水果:虽然水果一般富含营养,但像荔枝这种含糖量高的水果,大量食用可能会引发类似高糖食物对血糖的影响,进而影响大脑功能。此外,柿子在未成熟时含有大量鞣酸,食用不当可能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身体不适,间接影响神经系统,对癫痫患者病情控制不利。对于癫痫患者,在饮食上务必严格把关,避免食用上述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食物和水果。还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遵循医生的建议,配合规范治疗,定期复查,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多久发作一次算正常
痫病(癫痫)并没有所谓正常的发作频率,任何一次发作都意味着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提示病情不稳定。痫病发作频率因个体差异、病因、治疗情况等因素而不同,总体来说,发作越频繁病情越严重。从病因角度看,若是由明确的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血管畸形引发,随着原发病变的发展,痫病发作可能逐渐频繁,甚至一天数次;若是由头部外伤、感染等急性因素导致,急性期过后,部分患者发作频率可能降低,但若未规范治疗,仍可能反复。特发性癫痫,找不到明确病因,发作频率也因人而异,有的数月一次,有的数年一次。从病情发展阶段来讲,新诊断患者,初始治疗阶段,因药物尚未达到稳定血药浓度,发作可能较频繁;持续规范治疗过程中,若用药合理,多数患者发作频率会逐渐减少,直至数年不发作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但如果自行停药、换药或受不良刺激,已控制的发作可能再度频繁出现。另外,不同发作类型对发作频率的耐受性也有差别。例如,部分性发作相对全身性发作,有时对日常生活影响稍小,但频繁的部分性发作也可能进展为全身性发作。鉴于痫病发作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害,一旦确诊,患者务必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片等。同时定期复诊,监测血药浓度、脑电图等指标。生活中注意避免熬夜、饮酒、强光强声刺激等诱发因素,以最大程度控制发作频率,降低疾病风险。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痫病发作吃什么药可以制止
当痫病发作时,可用于制止发作的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一旦发现患者痫病发作,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1、地西泮:地西泮属于苯二氮?类药物,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中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作用。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地西泮与GABA受体结合后,促使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更多氯离子进入神经元细胞内,导致神经元超极化,从而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有效抑制痫病发作时异常的神经元放电和扩散,迅速控制痫病发作症状。2、苯巴比妥:苯巴比妥是一种巴比妥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突触传递,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来发挥抗痫作用。苯巴比妥能够延长GABA介导的氯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增加氯离子内流,使神经元细胞膜超极化,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对多种类型的痫病发作都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的紧急处理。3、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一方面,能够抑制γ-氨基丁酸转氨酶,减少GABA的降解,从而增加脑内GABA的含量,增强GABA能神经的抑制作用,抑制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另一方面,丙戊酸钠还可能作用于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延长通道的失活状态,阻止神经元的反复放电,进而有效制止痫病发作。治疗期间,务必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按量给患者服用抗痫药物,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卢祖能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患有癫痫病的患者能不能要孩子
当癫痫患者病情控制良好且不存在遗传风险时,是可以考虑要孩子的;但若是癫痫患者病情严重且存在遗传风险时,则不建议要孩子。平时,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节律,减少癫痫发作的诱因。如果通过规范的治疗,患者的癫痫发作得到显著抑制,发作频率大幅降低甚至长期无发作。此时,怀孕过程中因癫痫发作导致母体受伤、影响胎儿发育的风险也随之降低。同时,如果患者的癫痫并非由遗传因素导致,而是由后天的脑部外伤、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那么遗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癫痫患者可以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积极备孕,进行生育,并且能够较好地保障母婴的健康与安全。但如果是病情严重的患者,癫痫频繁发作,这不仅会对母体的身体机能造成极大损害,在怀孕过程中,还可能因频繁发作导致胎儿缺氧、发育迟缓甚至流产等严重后果。此外,若患者的癫痫是由遗传因素导致,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癫痫综合征,遗传给下一代的概率较高。一旦孩子遗传了癫痫相关基因,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癫痫发作的困扰,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癫痫患者,通常不建议要孩子。对于癫痫患者,建议在计划怀孕前务必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脑电图检查、基因检测等,以明确癫痫的病因、发作类型、病情控制程度以及遗传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