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泌素瘤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在有效的抑酸治疗出现前,胃泌素瘤主要的死因是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而全胃切除是惟一有效的解决方法。H2 受体阻滞药和质子泵抑制药的问世使该症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地规避了全胃切除术。现在,胃泌素瘤对生命的最大威胁不是并发的溃疡而是恶性肿瘤的侵袭,资料显示超过50%未经手术切除的胃泌素瘤患者,都死于肿瘤的直接侵袭。胃泌素瘤患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溃疡,防止并发症及控制肿瘤发展。

  1、内科治疗 胃泌素瘤患者内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临床症状、抑制胃酸分泌和防止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基础是抑制胃酸分泌药物的使用。所有胃泌素瘤患者都应周期性滴定胃酸浓度以决定制酸药的用量,应达到在下一次给药前将胃酸分泌降至低于10mmol/h 水平。

  (1)质子泵抑制药:质子泵抑制药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通过与壁细胞的H+-K+ATP 酶不可逆结合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其效果可持续超过24h,很多患者可每天给药一次。胃泌素瘤患者开始治疗时可用奥美拉唑60mg 1 次/d,兰索拉唑45mg 1 次/d,或雷贝拉唑60mg 1 次/d。某些病人治疗初期就需较大剂量,但一旦胃酸分泌被控制,通常可将药物逐渐减量。例如,一个研究中包括37 例使用大剂量奥美拉唑的胃泌素瘤患者,近2 年的研究发现近50%的患者可将维持量减至20mg 1 次/d。总之,合并MEN-I 综合征、严重胃食管反流病或有部分胃切除史的患者中95%都可将药物安全减量。每位患者药物减量前都应测定胃酸分泌量2 周,若症状复发或胃酸分泌量在下一次给药前>10mmol/h 则必须恢复原剂量。

  (2)H2 受体拮抗药:H2 受体拮抗药的问世,使胃泌素瘤病人的内科治疗成为可能。H2 受体拮抗药可缓解症状,减少酸分泌和治愈溃疡。西咪替丁是第1 个被证明有效的H2 受体拮抗药,可治愈80%~85%的胃泌素瘤病人的溃疡,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同样有效。治疗本病时,H2 受体拮抗药的用量比普通十二指肠溃疡大得多。为使病人的胃酸分泌减少到满意水平(低于10mmol/h),每天H2 受体拮抗药的平均用量为:西咪替丁 7。8g(1。2~13。2g)、雷尼替丁2。1g(0。6~3。6g)、法莫替丁0。24g(0。08~0。48g)。H2 受体拮抗药对血清胃泌素水平和胃泌素瘤的生物学行为无影响。胃泌素瘤病人对H2 受体拮抗药治疗开始敏感而后耐药者并不少见。经过长期治疗观察,发现50%的病人对H2 受体拮抗药治疗失败,且经H2 受体拮抗药治疗后,其症状控制与否与溃疡治愈或复发无明显相关。因此,有学者建议H2 受体拮抗药或其他制酸剂的使用剂量应使服用下一次制酸剂前1h 的胃酸量低于10mmol/h。H2 受体拮抗药与抗胆碱能药物联合应用可增加H2 受体拮抗药减少胃酸分泌的疗效。

  (3)奥曲肽:通过直接抑制壁细胞及胃泌素释放而减少胃酸分泌,天然奥曲肽因半衰期太短而限制了其应用。人工合成的奥曲肽类似物半衰期达2h,可皮下注射。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浓度16h,降低胃酸分泌18h,其长期应用与奥美拉唑相比并无优越性,但可用于短期内需胃肠道外给药的制酸剂治疗的胃泌素瘤患者。

  2、外科治疗 手术切除胃泌素瘤是胃泌素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治疗目标是通过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消除高胃泌素分泌、高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溃疡,保护患者免受恶性肿瘤的侵害。术前应作胃泌素瘤的仔细定位和评估,除有手术禁忌证、拒绝手术及有多发肝转移已不可能手术切除者外,其他患者均应行手术治疗。如果手术探查未发现转移灶或转移只限于淋巴结,则患者死于肿瘤转移的可能性不大。肝转移是预后不良的征兆,近20%~30%患者在诊断时已有肝转移,肝转移的患者中有15%限于一叶。有认为肝内转移灶行积极切除临床反应较好,若转移性胃泌素瘤只限于肝一叶,完全切除被认为是安全可行的。转移灶限于肝的患者也可行肝移植术,但是否提高生存率仍未确定。也有报道单个原发于肝脏的胃泌素瘤,通过彻底切除肝肿瘤灶达到治愈。对合并MEN-Ⅰ的胃泌素瘤患者的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合并MEN-Ⅰ的患者不宜行手术治疗,因为这些肿瘤具有多形性和多中心性。切除胃泌素瘤后既不能治愈也不能使血清胃泌素水平恢复正常。

  3、其他外科情况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MEN-Ⅰ的患者应首先行甲状旁腺切除术。胃泌素瘤患者不考虑部分胃切除,已行胃全切的胃泌素瘤患者应每月肌注维生素B12 和早期口服钙剂及维生素D 以防止骨质疏松及骨软化症,在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也施行近端胃的迷走神经切断术可以使患者避免术后的药物治疗,这个方法对于那些虽完全切除了肿瘤但仍无法解决高胃酸分泌的患者尤其有价值。多数学者认为在探查手术中应对所有病人施行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在对124 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肿瘤转移并施行了手术治疗患者的观察中显示其病死率降低,肿瘤切除术后,随访6。3 年的98 例患者中仅3%出现肝脏转移,相对而言,26 例内科治疗者在8。7 年随访中则有23%发生肿瘤转移,内科治疗组2 例死于转移性胃泌素瘤而手术组则未见直接由肿瘤导致的病人死亡。胃酸分泌在切除胃泌素瘤后不一定恢复正常,这可能是因为术前长期增高的胃泌素及术后残余的过多胃泌素对胃壁细胞的营养作用。有近40%患者仍需延长制酸药治疗以控制手术后的高胃酸分泌,这些病人同样需要监测胃酸分泌情况。彻底切除肿瘤的胃泌素瘤患者通常血清胃泌素水平可立即降至正常,胃酸分泌也下降,溃疡愈合,腹泻消失,生存期与正常人接近。近40%胃泌素瘤患者可彻底切除肿瘤,不能切除肿瘤的患者长期奥美拉唑治疗也可减少胃酸分泌,减轻溃疡和腹泻症状,并使溃疡愈合。当已开始长期奥美拉唑治疗时不应停药或减量,因为这样有导致肿瘤浸润的潜在可能及造成停药后肿瘤复发。不能手术切除胃泌素瘤而接受了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患者,可能可以减少奥美拉唑剂量。全胃切除的胃泌素瘤患者可有症状改善,溃疡消失,但多数患者血清胃泌素浓度无变化,仅近1/3 者可有中等度血清胃泌素水平下降,这可能是全胃切除术时切除了位于十二指肠第1 段的胃泌素瘤的原因。胃泌素瘤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终生过程,虽然每个病人的病程和监控有个体差异,下面仍先介绍一些程序性的监控方法:在已行明确的胃泌素瘤切除术后,应每年进行例行评估,包括病史及体格检查,空腹血清胃泌素和胃酸分泌测定及胰泌素激发实验。若有进行性空腹胃泌素水平增高则应警惕肿瘤复发。若手术切除肿瘤后第1 年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正常,则95%患者3 年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也正常,在看似成功切除的胃泌素瘤患者复发病例中,胰泌素激发实验被认为是最佳检测方法,定期的相关影像学检查并不必要,除非空腹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或胰泌素激发实验阳性。对未能找到或切除或只部分切除的胃泌素瘤患者,除了不需进行胰泌素激发实验以外,监测方法与前相同,这些病人中还应测下一次给药前胃酸分泌率以决定给药剂量。另外,在未能定位肿瘤的胃泌素瘤患者中应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每隔2~3 年行影像学检查以图找到肿瘤并行手术切除。

  4、再手术 虽然手术降低了肿瘤转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只有不到30%的患者能达到长期生物学治愈。对那些复发且能被影像学检查发现的胃泌素瘤患者,再次手术可能有益。例如,在17 例影像学明确的胃泌素瘤患者施行再次手术后,5 例在28 个月的中数随访期中能无病生存,再手术治愈组无死亡病例。

  5、肿瘤转移患者的治疗 肝脏是胃泌素瘤转移最常见的地方,某研究组使用了多种影像学方法检测,发现全部患者中7%有骨转移,31%有肝转移,但骨转移患者全部已有肝转移,骨转移主要累及中轴骨骼(如脊柱和骶骨),但也可累及其他部位骨骼。奥曲肽(善得定)受体扫描和MRI 是发现这些病变的最佳方法,前者在发现中轴骨骼以外的骨转移灶方面更佳。胃泌素瘤的转移在胃泌素瘤患者中发生率高而且是最常见的死因,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6、化疗 对恶性胃泌素瘤有不同的化疗方案,包括链佐星(链脲霉素)、链佐星(链脲霉素)加5-氟尿嘧啶、或两者合用再加阿霉素。在一个包含胰岛细胞性肿瘤患者的实验中,链左星和阿霉素的联合用药在69%的病人中起效,并显著提高生存率。然而以后对不同病人组作的回顾性分析中,没有证据表明其有这样好的效果。很少有研究评估胃泌素瘤患者全身化疗的疗效,在一个单中心的研究报告中,10 例胃泌素瘤患者接受了5-氟尿嘧啶,阿霉素和链左星的联合治疗,4 例患者达到了预期目标(肿瘤缩小25%),但中数有效期不超过10 个月,考虑这些不确定的结果和化疗的副作用如骨髓抑制和消化道症状,化疗前应仔细权衡利弊。有报道认为干扰素α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胃泌素瘤有效,而且可使20%~40%患者处于稳定期,但其广泛应用却被其副作用如流感样症候群、疲劳、抑郁等所限制。一些学者提倡早期化疗,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只在出现了由肿瘤包块或器官侵蚀引起的症状时才提倡化疗(几乎累及的总是肝脏)。对只累及淋巴结的不化疗。化疗不能减少胃酸分泌,但对缩小肿瘤体积和减轻肿瘤包块压迫或侵袭所引起的症状有一定效果,化疗并不能提高存活率,目前认为干扰素可使25%转移性胃泌素瘤患者肿瘤停止生长,但不能缩小肿瘤体积和提高存活率。

  7、肝动脉栓塞法 肝动脉栓塞可作为一种对胰岛细胞性肿瘤肝转移的姑息疗法,它无论在减少激素分泌还是影像学下肿瘤缩小方面都有超过半数的有效率,但其时效短,而且其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疼痛、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限制了它的使用。

  8、胃泌素瘤患者治疗选择的一般指南 质子泵抑制药因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使胃泌素瘤患者的溃疡愈合,因而在病情评估阶段及手术前可以使用;对已不能手术或肿瘤灶无法找到的病人中也应使用。稳定期的患者在病情评估及术前准备时需要使用静脉制酸药时可使用静脉用的H2 受体阻滞药,经过仔细评估定位后,应对每位胃泌素瘤病人施行旨在切除肿瘤的手术探查,除非患者已明确手术无法切除(如肝转移超过一叶时)或患者拒绝手术或有手术禁忌证。在手术中,应辨认肿瘤并将其彻底切除,所有肿瘤累及的淋巴结也应切除,若可以将转移灶安全彻底地切除则也应将肝转移灶切除,全胃切除则无必要。至于合并MEN-Ⅰ综合征的胃泌素瘤患者有无手术必要尚存在争议,但现在已提高的手术成功率提示切除肿瘤手术的价值。在患者所有合并MEN-Ⅰ综合征的一级亲属中都要考虑到肿瘤可能,宜在这类人群中检测空腹胃泌素及作胰泌素激发试验以排除潜在的肿瘤可能。在胃泌素瘤诊断已明确但尽管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法定位和切除肿瘤者,患者和医者都面临几种治疗选择,最谨慎的方法是终身制酸药治疗(如奥美拉唑)。在不能或不愿接受终身药物治疗而彻底切除胃泌素瘤又不可能的患者。可考虑胃全切术或近端迷走神经切断术,但或许术后仍要长期服少量制酸药。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11-04 08:02:00浏览1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遗传皮肤病怎么避免
遗传性皮肤病可通过遗传咨询、日常防护、定期体检等来避免,可尽量预防和干预疾病的发展。遗传性皮肤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皮肤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1、遗传咨询:遗传性皮肤病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史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咨询,可以了解家族成员的疾病史和遗传情况,从而预测个体患某种遗传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自身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此外,遗传咨询师还可以提供生育建议,如选择辅助生殖技术来避免遗传病的传递。在备孕前进行遗传咨询,有助于降低下一代患遗传性皮肤病的风险。2、日常防护: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预防遗传性皮肤病至关重要。首先,应做好防晒工作,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使用防晒霜、穿着遮阳衣物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3、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遗传性皮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特别是对皮肤状况进行密切关注。通过定期的皮肤检查和遗传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异常,防止病情恶化。此外,对于已确诊为遗传性皮肤病的患者,应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而言,更应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遗传性皮肤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已患病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和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如何避免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缠腰龙”,发作时常让人痛苦不堪,年纪越大、免疫系统功能越低,就越容易反复发作。除了从饮食、日常习惯入手增强免疫力,预防带状疱疹发作外,究竟哪些人应该接种疫苗?哪些人不建议接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会有哪些副作用?下面和您一起了解相关内容,应对带状疱疹的威胁。【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潜伏在身体神经节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小时候患过水痘,痊愈后病毒会继续留在体内。当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再次活跃,沿着神经节生长出条状的水疱样皮疹。由于带状疱疹通常发生在单侧、呈带状分布,所以常被称为“蛇缠腰”。【带状疱疹多久会好?症状有哪些?】带状疱疹发病时会先长出一连串红疹,随后出现水泡、化脓、结痂,经过几周后会逐渐康复。但痊愈后可能会出现后遗症,如慢性神经痛。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刺痛或抽痛,甚至有类似被电到的感觉。长期的疼痛会影响日常生活作息、工作以及心理状态。【带状疱疹高危险人群:免疫力低下者】根据疾控中心估计,感染带状疱疹的几率是32.2%。带状疱疹通常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有关,以下人群属于高发人群:a、5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免疫反应自然减弱,无法有效抑制潜伏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从而增加发病风险。b、慢性疾病患者:如患有三高、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c、曾感染水痘或带状疱疹的人。d、新冠肺炎确诊者康复后,因免疫系统受影响,也存在较高发病风险。e、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压力大的人。f、恶性肿瘤患者。g、器官移植者。h、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i、正在或预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如JAK抑制剂)者。j、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如何预防带状疱疹?】根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中将近95%都曾患过水痘,这些人都面临着带状疱疹复发的风险。因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对50岁以上人群尤为重要。建议50岁以上未曾接种过带状疱疹疫苗的人群,以及属于带状疱疹高危险的成人,无论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若想避免其带来的威胁,可根据个人健康状况接种疫苗,以此降低感染带状疱疹和后遗神经痛的风险。【哪些人不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虽然50岁以上人群普遍建议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但仍需结合自身情况,与医生讨论是否适合接种:a、孕妇:孕期身体敏感,接种可能影响胎儿发育。b、对带状疱疹疫苗、抗生素过敏的人。c、白血病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接种风险高。d、结核病患者处于活动期时,不建议接种。e、淋巴癌患者。f、正在化疗的病人:化疗会影响免疫系统,此时接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g、使用高剂量类固醇者:会抑制免疫系统,增加接种风险。【带状疱疹疫苗常见副作用】a、局部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瘙痒。b、全身性症状:除注射部位外,可能出现全身红肿。c、肌肉痛。d、头痛。e、疲倦。f、发抖。g、发烧。【提升免疫力:注意饮食、生活作息,向带状疱疹说再见】除接种疫苗外,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作息来增强免疫力:1、保持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利于免疫系统修复。2、适当纾压:避免压力和负面情绪积累,可通过运动缓解压力,如跑步、瑜伽等。3、健康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果,如花椰菜、地瓜叶、奇异果、胡萝卜、白萝卜、茄子、洋葱、凤梨、木瓜、西瓜、西红柿、葡萄、香蕉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4、补充维生素B群:维生素B群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维持细胞黏膜健康,还与免疫功能中制造抗体有关。
王利群主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hpv怎么避免感染
避免感染HPV需要采取多层次防护,主要包括疫苗接种、安全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等。这些措施通过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和提高机体防御能力等机制发挥作用。1、疫苗接种:九价HPV疫苗覆盖高危型16、18和低危型6、11等九种亚型,建议青春期前完成接种。疫苗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预防相应型别感染。成年女性接种仍具保护价值,男性接种可减少传播风险。但疫苗接种不能替代常规筛查,仍需定期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测。2、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乳胶避孕套可降低HPV传播风险。固定性伴侣减少交叉感染机会,新伴侣建立关系前建议进行健康检查。避免多个性伴侣和高危性行为,降低接触病毒概率。性行为后及时清洁,减少病毒定植机会。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HPV感染很关键。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内衣裤等个人物品,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易传播病毒,使用公共设施后及时清洁身体。日常注意外阴清洁,用清水清洗即可,过度使用清洁剂可能破坏阴道内正常菌群平衡,降低阴道自净能力,增加感染风险。建议女性定期进行宫颈TCT和HPV联合筛查。若发现尖锐湿疣等病变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处理。妊娠期感染需产科医师评估风险,制定监测方案。治疗期间暂停性生活,待皮损完全消退后恢复。注意与假性湿疣、扁平苔藓等疾病鉴别诊断。出现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及时就诊检查。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气滞血瘀有五大症状,怎么调理
气滞血瘀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气血在体内运行不畅,导致气滞与血瘀并存。其症状多样,包括身体疼痛、情绪改变、皮肤异常、月经异常以及舌下脉络曲张等。针对这些症状,需采取相应运动调理、饮食调理、情绪调理、药物调理等来改善。一、气滞血瘀的五大症状:身体疼痛:气滞血瘀常导致气血瘀滞于经络,引发身体各部位的疼痛,如胸痛、腹痛、头痛等,疼痛性质多为胀痛、刺痛,且位置相对固定。情绪改变:气滞血瘀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出现烦躁、易怒、抑郁等情绪改变。皮肤异常: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可出现面色晦暗、皮肤粗糙、干燥,甚至出现瘀斑、青紫等现象。月经异常: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不调、痛经、经血有血块等,这是胞宫气血瘀滞的直接体现。舌下脉络曲张:舌下脉络颜色发紫、曲张增粗,是气滞血瘀的典型体征之一。二、气滞血瘀的调理措施: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的流通。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一段时间,有助于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身体疼痛和不适。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过多摄入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物,如山楂、桃仁、红花、当归等,可以将它们煮汤或泡茶饮用。同时,保持饮食的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有助于改善皮肤异常和月经异常等症状。情绪调理:情绪的稳定对于气滞血瘀的调理至关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药物调理:在中医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作用的中药来调理气滞血瘀。如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可以疏通经络,缓解疼痛;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可以疏肝理气,调节情绪。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确定。通过综合性的调理措施,可以促进气血的畅通,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各种症状。同时,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焦虑,以维护身体健康。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