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谈谈老年人的胃食管反流征

  胃食管反流病系由于胃液,有时加上十二指肠液向上反流进入食管,引起烧心、反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吞咽困难、食管出血和贫血。此病十分常见,发病高峰期年龄为60~70岁,25%的患者年龄超过75岁。

  为何会发病

  人在胃食管反流问题上,人体生理性的制约机制主要有三:(一)在食管下端紧接胃贲门处,有略增厚的环形肌,长约2~4厘米,称为食管下端括约肌,在防止反流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括约肌呈紧张、收缩状态,即可阻止发生反流。(二)正常情况下,食管排空迅速,即使有胃液与十二指肠液反流入食管,也会立即刺激食管使蠕动加强,将反流物往下排空。另外,口腔中的唾液吞咽进食管,对反流物起着稀释、中和与冲刷作用,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侵蚀作用。(三)食管黏膜正常的屏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抵御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人到老年,上述3种防御机制均告衰退,食管下端括约肌经常处于松弛状态,反流必然会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对反流物的稀释、中和及冲刷能力减弱。再加上长期的烟、酒、辛辣食物与药物等因素对食管黏膜的刺激伤害,及老年期动脉硬化,可使食管黏膜供血减少。

  这种种情况都会使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不能抵御反流物对黏膜的侵害作用。此外,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促使老年人易发生胃食管反流。一是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多,常服硝苯地平等钙拮抗剂与消心痛等硝酸酯类药物,这两类药物均能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加重其松弛状态,促进反流。二是老年人胃动力不足,胃排空延迟,也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对健康的危害

  胃食管反流,特别是经常的、重度的反流,可引起的健康危害绝不可低估,应重视3个方面:(1)反流物损害与破坏食管黏膜屏障,会引起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发生溃疡、出血,这些病变如不能及时痊愈,日久可导致食管狭窄,影响进食,甚至在病变部位发生细胞类型转换,由柱状上皮细胞代替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形成所谓的“巴立特(Barrett)食管”,后者已被公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要说明的是,并非有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典型症状的患者都有食管黏膜明显炎症,其中大多数患者内镜检查无肉眼可见的食管炎症,可能的解释是这类患者的症状与食管黏膜对反流物中的损害因素具高敏感性有关。(二)反流物尚可侵蚀咽部、喉部声带和气管而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声带炎和气管炎。(三)胃食管反流引起的胸骨后疼痛易和心绞痛混淆,误诊率很高,导致一些病人长期接受针对冠心病的药物治疗,浪费医疗资源。文献提示,30%~60%被疑为心绞痛的胸痛病人是食管源性胸痛,其中80%系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与治疗

  依据症状与内镜及X线检查,基本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并排除有关的其他疾病,有条件时可作24小时食管pH测定,可对胃食管反流诊断提供强有力的证据。酸灌注试验也有相当高的诊断价值。反流物中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因素主要为胃酸与胆汁酸,故药物治疗最常用奥美拉唑或法莫替丁等抑酸剂降低胃酸。铝碳酸镁或硫糖铝能直接中和部分胃酸,并能减轻胆汁酸与蛋白酶对黏膜的损害,又是良好的黏膜保护剂。西沙必利、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物能增强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抑制反流。以上3类药物可视个体情况选择和配合应用。生活上应注意戒烟限酒及不吃酸辣食品,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少吃脂肪,3餐不过饱,睡前3小时勿进食,餐后保持直立体位。不穿紧身衣,肥胖者应减肥。必要时可将卧床头部抬高15~20厘米,可有效防止或减轻夜间胃食管反流。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10-23 08:54:00浏览1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以及情绪和心理症状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疾病。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人体内脏器官和血管平滑肌等的功能,当其功能紊乱时,会导致多个系统的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1、心血管系统症状:患者常感到心脏跳动不规律或加速,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胸部可能出现压迫感或疼痛感,伴有呼吸急促或气短。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血压波动,表现为高血压或低血压。这些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失衡所致。2、消化系统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异常和胃酸分泌紊乱。患者可能出现胃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肠道功能失调时,还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这些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3、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常感到头痛、头晕,头部出现疼痛感或眩晕感,可能伴有视力模糊或耳鸣。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反应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与自主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失衡密切相关。4、情绪和心理症状:植物神经系统紊乱还常伴有情绪和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紧张、易怒等。患者常感到情绪低落或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失去兴趣。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进一步加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多样且复杂,涉及多个系统。当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医学检查以确诊。治疗方面,除了针对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外,还可以遵医嘱使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等。此外,患者还应注意调节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挂什么科
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一般可以挂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急诊科等科室。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是指在更年期阶段,由于体内激素分泌失衡,特别是雌性激素和孕激素的波动,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出现紊乱的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包括心悸、失眠、情绪波动、潮热、盗汗等,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神经内科:神经内科是诊断和治疗脑部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科室。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内科医生能够对患者的脑部功能进行详细检查,评估神经系统的整体状态,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神经内科,患者可以接受脑电图、头颅MRI等神经系统的常规检查,有助于确诊和制定后续治疗计划。2、精神心理科: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常常伴有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心理科是专门负责情绪、行为及思维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科室。医生不仅能够处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片、维生素B6片等,还能提供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调整心态,从而改善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3、急诊科:虽然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通常不会导致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严重不适,患者可能需要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急诊科能够迅速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排除其他潜在的严重疾病,并提供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针对更年期植物神经紊乱,患者除了及时就医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建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在饮食上,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主要有精神状态异常、睡眠障碍、情绪问题等。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1、精神状态异常: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时,神经递质失衡是导致精神状态异常的重要机制。例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调节大脑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当神经功能紊乱,这些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等过程出现异常,可导致患者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或工作时,容易被外界微小刺激干扰,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导致效率低下。2、睡眠障碍:当神经功能紊乱,生物钟节律被打乱,神经递质如γ-氨基丁酸的分泌减少,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减少会导致大脑兴奋度增加,难以进入放松状态。患者常出现入睡困难,躺在床上长时间无法进入睡眠状态,辗转反侧。睡眠浅,容易被轻微的声音或动静惊醒,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多梦,梦境内容丰富且生动,仿佛整夜都在做梦,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白天感到困倦、乏力。3、情绪问题:大脑神经功能紊乱对情绪调节产生负面影响。神经递质失衡在情绪问题中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水平的改变与情绪低落、焦虑等密切相关。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对日常的小事过度担忧,常常感到不安、紧张,甚至出现心慌、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建议若出现疑似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心理评估、血液检查等,以明确诊断。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压力。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如严重头痛、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医。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和治疗
大脑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功能性失调状况,其症状包括情绪波动、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整等。一、症状:情绪波动:常表现为焦虑,患者会莫名感到紧张、不安,总是担心不好的事情发生;情绪低落,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长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还易烦躁易怒。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是常见问题之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大脑思绪纷乱;睡眠浅,稍有动静就惊醒,一晚上频繁醒来,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多梦,整晚梦境不断,且多为噩梦,醒来后感觉疲惫不堪,导致白天精神萎靡。认知障碍:记忆力减退,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难以记住,如刚放下的东西就忘记放在哪里;注意力不集中,在学习、工作时容易分心,无法专注完成任务;思维迟缓,反应速度变慢,与人交流时跟不上节奏,理解能力下降。二、治疗:药物治疗:对于焦虑、抑郁情绪严重的患者,医生常开具抗抑郁、抗焦虑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状态,用药需严格遵医嘱;存在睡眠障碍时,可使用助眠药物,像佐匹克隆,帮助患者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务必遵循医嘱服用;若伴有头痛、头晕等躯体化症状,可适当用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如谷维素,缓解不适,切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改变不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情绪问题,一般需定期找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能减轻身体紧张感,辅助改善焦虑情绪,患者可日常自行练习;支持性心理治疗,家人、朋友给予关心鼓励,倾听患者倾诉,让其感受到被理解与支持,利于康复。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形成稳定的生物钟;适度运动,像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每周坚持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B、谷维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新鲜蔬果等,为大脑神经提供营养支持。建议患者一旦察觉大脑神经功能紊乱的相关症状,不要惊慌,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严格遵循治疗方案,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家人和朋友也要给予理解与支持。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