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的癌情监测数据表明,男性胃癌发病率为51/10万,女性为29/10万,发病率位居上海市癌症发病的前三甲,而死亡率则位居第二。但是,如早期胃癌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其5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据2002年和2005年举行的两届中日早期胃癌研讨会提供的资料证明,欲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我国目前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较低,早期胃癌手术率小于10%,与日本的早期胃癌占50%以上的数字相比差之甚远。
早期胃癌的发现途径
据日本早期胃癌检诊学会统计发现,约50%的早期胃癌没有症状,其余的也只有一些轻度消化不良或类似溃疡样的非特异性症状。有相关症状而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检出的胃癌多属进展期。而且,约有半数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也没有症状。这就更显示出从无症状人群中筛查胃癌的重要性。
发现途径之一:自然人群的普查
要从大量无症状人群中发现早期胃癌,最好的方法是开展自然人群大规模普查。日本是普查筛选早期胃癌最成功的国家。我国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和医疗资源,替代方法是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即通过对确诊胃癌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找出与胃癌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如年龄、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质量(高盐、霉变食物)、肿瘤家族史、精神创伤史、性格、临床症状等,用计算机进行概率分析,计算出各因素作用大小,辅以分值,建立模型,再用该模型给每个对象打分,初筛出高危个体,然后再行内镜、胃X线摄片检查。目前较流行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筛选胃癌,有较高的漏诊率,约有29%的进展期胃癌被漏诊。因此不少专家认为PG检测法不适合在大规模人群中筛查胃癌。
发现途径之二:门诊筛选
门诊筛查早期胃癌各家医院均可进行。凡有相关症状来医院就诊者,即为筛查对象,这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上世纪80年代,我国52个单位188044例胃镜检查,发现胃癌14124例,胃癌检出率7。5%,其中早期胃癌615例,占胃癌总数4。35%。1995-2005年间,上海10家医疗机构门诊共筛选241782例,检出胃癌4892例,胃癌检出率2。02%,其中早期胃癌470例,占胃癌总数的9。61%。2001-2005年我们瑞金医院门诊胃镜检查69685例,检出胃癌1435例,占胃镜检查2。06%,其中早期胃癌246例,占全部胃癌的17。14%。但我国部分医院胃镜检查指证偏紧,往往有明显症状才作检查,胃癌诊断率虽然高,但早期胃癌发现率低。因此医生应适当放松X线和胃镜检查指证,有利于发现早期胃癌。胃镜是当今检查和诊断早期胃癌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
发现途径之三:癌前期人群随访
通过普查和门诊筛查可以发现大量虽非癌但属于癌前状态者,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疣状胃炎、巨大胃皱襞病等,特别是通过活检病理检查可以发现胃粘膜严重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经长期演变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应予定期随访复查,从而及早发现癌变,给予根治。另外给予癌前疾病某些干预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Hp)、内镜下切除胃息肉、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清除疣状糜烂灶、应用胃粘膜保护剂等,有可能阻断癌变过程。通过定期随访复查还可能发现胃粘膜癌变过程的一些规律,探索干预措施的阻断作用。上海瑞金医院10年来随访500例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检出胃癌39例,检出率7。8%,其中早期胃癌19例,占胃癌的48%。适当缩短随访间期和扩大相关治疗指证(如对内镜下有病灶,多次复查病灶中存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考虑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早癌的检出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大多已伴有恶性肿瘤,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实习编辑:陈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