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幽门螺杆菌与中国有“缘”

  新民科学咖啡馆第一次走进高校,大学生们在弄明白深奥的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HP”)的同时,也了解了一段有关“执着”的科研佳话。在昨晚第14期新民科学咖啡馆里,人们不仅学到了防治胃病的门道,而且领略了科学“脱俗”之美。

  幽门螺杆菌与中国有“缘”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之一的拜瑞?马歇尔医生即将于下周一访沪,这是他“全球交流计划”的重要一站。昨晚新民科学咖啡馆的主讲嘉宾之一、消化疾病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教授萧树东是马歇尔的老朋友。据萧教授透露,幽门螺杆菌其实和中国“缘分”不浅。

  藏在胃液里的幽门螺杆菌被“逮个正着”之后,世界各地普遍用甲硝唑、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对付它,但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耐药性。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普遍使用痢特灵,幽门螺杆菌对它却很敏感,而且基本没有耐药性。如今,这种药已推广至俄罗斯、巴西、智利等国,可算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独特贡献。

  科学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关系密切。那么,根除幽门螺杆菌,是否就可以有效预防胃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研究这一难题,至今只有来自中国山东和福建的2项人群普查的研究结论得到了普遍公认,初步结论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胃癌的发病率,对根除时无癌前病变者尤其有效。

  疯狂举动“征服”诺贝尔奖

  临床医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历史上实属难得。昨晚的另一主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钱关祥,对两位澳大利亚医生执着和反传统的科学精神推崇备至。要知道,在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的年代,“没有酸就没有溃疡”几乎是医学界的定位。对于“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重要病因”的见解,大多数人不接受,甚至加以嘲讽。两位澳大利亚人至少用了10年,才获得了国际同行们的普遍认可。

  事实上,他们不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早在100多年前病理学家就在胃黏膜上找到过它,但却一直不以为然。马歇尔和沃伦做过好多次培养和分离的试验,也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两人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文章,在很多出版社和学术会议上吃了“闭门羹”。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马歇尔在1984年吞服了含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10天后,他在胃镜检查时发现,自己的胃黏膜上果然长满了这种“弯曲的细菌”,直到服药治疗后,炎症的症状才消失。正是这种“吃细菌”的“疯狂举动”,让人们逐渐意识到,幽门螺杆菌才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

  预防胃病饮食最重要

  有关统计显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全世界都普遍较高,我国的阳性率达60%。萧树东教授提示,患有消化性溃疡、低度胃、淋巴瘤、胃炎伴明显异常或早期胃癌术后的病人必须根除幽门螺杆菌,计划长期使用或正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胃癌家族史、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也应根除幽门螺杆菌。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主要还是靠饮食。”他建议,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发挥冰箱对食物的保护作用,少摄入油脂,也不要吃得太咸。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08-29 08:08:00浏览4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