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爱干净”的孩子也易患胃病!

  “爱干净”一直是褒义词,但近日一些研究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对1。4万余名儿童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那些过分讲卫生、每天洗手5遍以上的儿童,哮喘发病率比“脏”点儿的孩子高5倍。美国科学家的调查也表明,在过分清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抵抗某些病的能力反而不如在一般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前者更易患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此外,英国癌症研究所对富裕家庭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孩子患白血病几率为80年前的10倍,主要是孩子从小接触细菌的机会太少,导致免疫系统缺乏抗菌锻炼。

  的确,英国人对卫生可谓一丝不苟???女主人做家务不遗余力,大量使用名目繁多的洗涤剂,厨房抹布也要用微波炉消毒,甚至有人推超市购物车前还要用消毒纸巾擦车把手。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专家凯文?古尔奈教授说,强迫症已成为2%英国人的重大障碍,相当一部分人对脏东西有强烈恐惧,一天恨不得洗50遍手。但研究人员认为,平时接触少量细菌,人体才可产生相应抗体,并贮存下来,一旦有病菌侵犯,机体才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首先,随着儿童普遍接种疫苗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体对细菌的天然免疫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为干预。其次,如今超市果蔬大多来自温室无菌种植,它们本身没机会经历并对抗病毒,儿童常吃这种果蔬,会因免疫力下降而易患肠胃道疾病等。科学家们认为,西方国家多发过敏、哮喘等“富贵病”,多与上述生活方式有关。如目前英国近千万人患皮肤病;3?14岁儿童14%患湿疹,而60年代该比例只有3%。

  因此,专家们指出,应在孩子儿时就把他们带到野外去玩,哪怕出一身汗、滚一身泥都是有益的。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清洁重点是手、厨房和盥洗室,如一天洗五六次手就足够了。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8-08-28 08:18:00浏览6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卵巢肿瘤不能吃什么
通常情况下,卵巢肿瘤患者不建议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高脂肪食物、以及活血化瘀类药物和激素类药物。 1、辛辣刺激性食物 辛辣刺激性食物一般包括花椒、生姜以及大蒜等,卵巢肿瘤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血管扩张,还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2、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一般包括冰淇淋、冰镇饮料、冰西瓜等,卵巢肿瘤患者食用生冷食物,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受到刺激,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不利于病情恢复。 3、高脂肪食物 高脂肪食物一般有肥肉、奶油、炸鸡等,卵巢肿瘤患者食用高脂肪食物,可能会导致体内脂肪堆积,引起肥胖,还可能会导致胃肠道不适,引起腹泻、腹痛等症状。 4、活血化瘀的药物 如红花、桃仁、益母草等。卵巢肿瘤可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如果患者盲目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可导致出血量增大。 5、激素类药物 因为卵巢肿瘤是雌激素依赖性肿瘤,所以不建议服用雌激素类药物。另外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也不建议随意使用,因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其它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患者的免疫功能,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进而促进卵巢癌的转移。 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芹菜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胃肠道转移的卵巢肿瘤属于几期
胃肠道转移的卵巢肿瘤属于第Ⅳ期。对于确诊为第Ⅳ期胃肠道转移的卵巢肿瘤患者,建议积极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腹部CT、MRI、PET-CT等,全面评估转移范围和肿瘤负荷。在卵巢癌分期体系中,第Ⅳ期特指肿瘤发生远处转移。卵巢肿瘤转移至胃肠道,意味着癌细胞已突破盆腔及腹腔的局部范围,通过血行或种植途径扩散至远处器官。这种远处转移状态表明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播散能力,已超出区域性转移的范畴。相较于局限于卵巢或盆腔内转移的早期和中期肿瘤,Ⅳ期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难度显著增加。第Ⅳ期的判定直接影响治疗方案与预后。由于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手术难以实现根治性切除,通常需采用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通过全身化疗控制肿瘤进展,缩小转移灶体积。在化疗后,若病情得到一定控制,可考虑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可见病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然而,尽管积极治疗,Ⅳ期卵巢癌患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治疗的主要目标在于延长生存期和缓解症状。治疗过程中需遵循多学科协作制定的个性化方案,按时完成化疗周期,并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同时,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患者及家属应做好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以积极心态应对疾病挑战。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处理原则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方式确定、术后监测等方面。这些原则旨在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同时有效处理肿瘤问题。1、手术时机选择:手术时机的确定至关重要。若肿瘤出现扭转、破裂等紧急情况,无论处于妊娠哪个阶段,都应立即手术,以挽救孕妇生命,避免腹腔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对于非紧急情况的肿瘤,一般选择在妊娠16-20周进行手术。此时胎盘已形成,胎儿相对稳定,手术对妊娠的影响较小;且子宫尚未过大,便于手术操作,能更好地暴露肿瘤,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2、手术方式确定: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性质、大小、孕妇情况综合判断。对于良性卵巢肿瘤,多采用卵巢肿瘤挖除术,尽量保留正常卵巢组织,维持卵巢内分泌功能,减少对妊娠和胎儿发育的影响。若肿瘤高度怀疑为恶性,手术范围则需扩大,可能包括卵巢切除术、清扫盆腔淋巴结等。同时,在手术中会进行快速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及时调整手术方案,确保彻底切除肿瘤。3、术后监测:术后需对孕妇和胎儿进行全面监测。关注孕妇的卵巢功能恢复,因为手术可能影响卵巢血供和内分泌功能。对于胎儿,通过超声检查、胎心监测等手段,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因手术刺激等因素导致的胎儿异常,如早产、胎儿生长受限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若孕期发现合并卵巢肿瘤,不要过度焦虑。及时前往正规医院,配合医生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肿瘤情况。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处理方案,定期产检,做好自我监测。日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注意休息,合理饮食。
刘泽群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卵巢肿瘤要切除卵巢吗
患卵巢肿瘤的患者是否需要切除卵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通常取决于肿瘤的性质等影响因素。如果是良性卵巢肿瘤,一般可以选择保留卵巢,但对于恶性卵巢肿瘤,可能需要配合医生进行卵巢切除。如果是良性卵巢肿瘤,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如腹胀、腹部肿块等,也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在经过相关检查以后,通常可以选择保留卵巢的手术方式,即只切除肿瘤而保留正常的卵巢组织。例如,单纯的卵巢囊肿,可能引起下腹部不适、坠胀等不适,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卵巢囊肿剔除术,尽可能地保留卵巢的功能。对于恶性卵巢肿瘤,如果不进行卵巢切除,可能会导致肿瘤残留,增加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引起腹部肿块、腹腔积液、消瘦、疼痛等症状,即使进行了化疗、放疗等辅助治疗,残留的卵巢组织也可能成为肿瘤复发的源头。切除卵巢可以有效去除肿瘤的主要来源,降低肿瘤细胞残留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例如,晚期卵巢癌患者,行卵巢切除术切除卵巢及其他受侵器官可以减少肿瘤负荷,为后续的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此外,卵巢肿瘤是否要切除还受生育需求的影响,年轻患者尤其是尚未生育的患者,医生会尽量考虑保留卵巢功能,以满足患者未来的生育需求。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功能已经逐渐衰退,对生育没有需求,在治疗卵巢肿瘤时可以更倾向于切除卵巢,以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总之,卵巢肿瘤是否需要切除卵巢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面对卵巢肿瘤时,患者应积极与医生沟通,另外,在恢复期间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随时关注疾病的进展情况。若期间出现明显不适,还需及时就医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沈利萍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摘除卵巢后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摘除卵巢后对身体的影响一般有情绪变化、性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等。 1、情绪变化 卵巢摘除后,患者的情绪变化也会比较大,容易出现暴躁、焦虑等情绪,还有可能会导致失眠。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2、性功能减退 摘除卵巢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性功能有所减退,可能会出现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来缓解。 3、雌激素水平下降 摘除卵巢后,由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子宫内膜变薄,容易出现月经量减少、月经周期延长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戊酸雌二醇片、己烯雌酚片等药物来治疗。 4、骨质疏松症 没有卵巢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下降,可能会导致骨骼内的钙质大量流失,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碳酸钙片、葡萄糖酸钙锌口服液等药物来治疗。 5、心血管疾病 摘除卵巢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下降,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容易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还有可能会导致血压上升,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等药物来治疗。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可以适当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等。另外还需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并遵医嘱服药。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