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食管返流元凶 吸烟榜上有名

  出租车司机赵师傅最近总觉得咽部有异物感,而且吃饭后胃里的“ 酸水”和胃内容物往嘴里涌,还有“烧心”的症状。他以为是老毛病咽炎犯了,到药店买点药吃,可总不见好转。前些天,赵师傅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坐到桌上没吃几口就有想吐的感觉,只好赶紧往卫生间跑。于是,赵师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

胃食管返流元凶 吸烟榜上有名


  赵师傅对医生说,他烟瘾特别大,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一根烟,每天要抽两包多,而且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出车时,赵师傅总要带上一杯特别浓的茶,每天还要换上四五次茶叶。另外,赵师傅还特别爱喝酒。久而久之,赵师傅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

  长期吸烟和酗酒可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的防御功能,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或使反流症状加重。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痛是该病的典型症状,这一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引发诸如食管狭窄、食管炎(黏膜糜烂)等并发疾病,甚至可能引起食管腺癌。

  一旦得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要戒烟戒酒,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喝浓茶,少喝咖啡,少吃巧克力等高糖高脂食物。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勿进食,睡觉时将床头抬高10~20厘米。

  (实习编辑:柳露)

2008-06-18 07:45:00浏览3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鱼鳞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鱼鳞病是一种皮肤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并伴有鳞屑状脱落,其病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营养缺乏;以及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非疾病因素:1、环境因素:长期处于过度寒冷或过度干燥的环境中,可能会使皮肤长时间处于干燥状态,进而引发鱼鳞病。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某些工业原料或清洁剂,也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增加患鱼鳞病的风险。2、遗传因素:鱼鳞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许多患者是由于遗传了父母中的突变基因而发病。这些突变基因可能导致皮肤结构和代谢异常,进而引发鱼鳞病。3、营养缺乏:长期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某些对皮肤健康至关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E等,可能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从而增加患鱼鳞病的风险。二、疾病因素: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会影响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水平,这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粗糙,进而引发鱼鳞病。针对此类患者,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关键,常用药物包括左甲状腺素钠片、甲状腺片等,但需遵医嘱用药。2、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对患者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引发多种皮肤症状,包括鱼鳞病。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通常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如环磷酰胺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制定。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对于存在上述疾病因素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减少鱼鳞病的发生和发展。
杨莹莹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鱼鳞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鱼鳞病是一种罕见疾病,病症严重者由于表皮角质化异常,皮肤会呈鱼鳞状脱落,长期处于皮肤通红的状态,因此此症又称穿山甲人或红孩儿。长期以来,鱼鳞病患者皆因皮肤严重干燥、掉屑、脱皮及红肿,受到社会以异样眼光看待,害怕受到传染。事实上,鱼鳞病并不会传染,这是一种遗传疾病。为您介绍鱼鳞病是什么,以及鱼鳞病的原因、症状与治疗。【鱼鳞病是什么?】鱼鳞病是一种角质化疾病,会导致皮肤干燥、发痒、粗糙、通红及呈现鳞片状。目前临床上有超过20种鱼鳞病类型,皆为遗传所致,但也有可能通过疾病或药物而引起。鱼鳞病虽无法治愈,但可通过药物及日常照护,使病情获得一定控制。【鱼鳞病多为遗传所致,基因突变是主因】基因突变是导致鱼鳞病的主要原因,一般人的皮肤会不断重复生长与脱落的代谢循环,鱼鳞病患者却因为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出现以下异常现象:a、皮肤生长速度比脱落速度快。b、皮肤以正常速度生长,但以缓慢的速度脱落。c、皮肤脱落速度比生长速度快。「鱼鳞病可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获得」1、显性遗传:自父母其中一方遗传显性的异常基因而患病,并有1/2几率遗传给未来小孩。2、隐性遗传:父母并未有鱼鳞病的迹象,但各具备一个隐性的异常基因。此种情况下,小孩有1/4几率患病,或有1/2几率成为隐性基因携带者。3、X染色体遗传:指X染色体上出现基因突变,因此具备1条X染色体的男性较容易患病。4、自发性突变:没有家族病史,基因由于不明原因突变所致。【后天因素造成的鱼鳞病】后天性鱼鳞病通常于成年后发病,不会遗传,并与下列疾病与药物存有关联:1、疾病因素:a、甲状腺低下b、肾脏疾病c、结节病d、霍奇金淋巴瘤e、癌症f、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2、药物因素:a、烟碱酸b、卡瓦胡椒c、癌症靶向治疗药物d、羟基脲【鱼鳞病的种类】以下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鱼鳞病种类:a、寻常性鱼鳞病(最常见)b、性连锁鱼鳞病c、板层状鱼鳞病d、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症e、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症【鱼鳞病的症状】1、症状轻微者(寻常性鱼鳞病):a、皮肤干燥b、皮肤瘙痒c、皮肤龟裂、脱屑及角质堆积d、皮肤出现白色、灰色、棕色或深色的鳞片,外观可能呈小片状、大片板状或盔甲状2、症状严重者(其他罕见鱼鳞病症):a、皮肤发红b、皮肤长水泡、糜烂c、皮肤因搔抓而导致感染与开放性伤口d、头发稀疏、掉发e、眼睛干涩或眼睑难以闭合f、眼睑或嘴唇外翻、手指畸形g、听力障碍h、手掌和脚底的皮肤增厚i、关节活动困难3、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症的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会呈胶膜儿外观,外型如同包覆着一层膨胀的肉色薄膜。待外层胶膜破裂后,婴儿皮肤便会开始脱皮、掉屑、发红,并因过多坚硬皮屑附着于关节处,导致行动不便。【如何治疗鱼鳞病?】由于鱼鳞病无法治愈,病患需通过药物减轻症状,使用各类护肤用品保养皮肤,控制病情。针对轻度、局部鱼鳞病患者,医生可能会开立具润肤效果的药物,如保湿乳霜、软膏或沐浴油,帮助维持皮肤湿度,并视病况开立去角质产品,以减少过度增生的角质。若症状严重,有疼痛与感染等情况,则使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减轻症状。若眼睑严重外翻或无眼睑,则需以人工泪液维持眼睛滋润。鱼鳞病是一种相当棘手的疾病,病患及其家属除了需花费相当多的心力及金钱控制病况,亦需承受外界的异样眼光。若身边亲友患有鱼鳞病,或遇到鱼鳞病患者时,可适时给予理解与关怀,鱼鳞病并不会传染,无需对其感到害怕与担忧。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什么症状吗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出现流涕、鼻塞、咽痛、咳嗽等症状。建议若症状加剧,患者应及时就医处理。1、流涕: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当病毒附着并进入鼻黏膜上皮细胞后,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管内的液体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同时刺激鼻黏膜腺体,使分泌物增多形成鼻涕,最初多为清水样,随着病程进展,若合并细菌感染,炎性细胞浸润增多,鼻涕可变为黏液性或脓性,从而出现流涕症状。2、鼻塞:病毒感染鼻黏膜后,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鼻黏膜内的血管因免疫反应而扩张,大量血液涌入,导致鼻黏膜组织肿胀。同时,炎性介质刺激鼻黏膜下的平滑肌收缩,使鼻腔内的空间进一步变窄。气体进出鼻腔受阻,进而产生鼻塞症状。患者常表现为呼吸不畅,常需张口呼吸。3、咽痛: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蔓延至咽喉部,病毒在咽喉部上皮细胞内大量复制,咽喉部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免疫细胞聚集,释放细胞因子,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痛觉敏感化,从而产生咽痛症状。在吞咽时,咽喉部肌肉活动,进一步刺激受损的黏膜和神经末梢,使咽痛加剧。4、咳嗽:病毒感染呼吸道后,气管、支气管黏膜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从而引起咳嗽。咳嗽可为干咳,也可伴有咳痰,痰液性状因感染阶段和是否合并细菌感染而有所不同。建议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人群,应及时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多饮温水,可缓解咽痛,稀释痰液,促进排出。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周博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呼吸道感染一般几天恢复正常,吃什么药
呼吸道感染常用药有阿莫西林、利巴韦林、布洛芬、氨溴索等,需要遵医嘱使用。呼吸道感染是病原体入侵呼吸道所致疾病,轻微呼吸道感染一般5-7天恢复正常,严重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且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1、阿莫西林:许多常见的呼吸道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对阿莫西林较为敏感。在明确为细菌感染后,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开具该药进行治疗,可有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2、利巴韦林:针对病毒感染引发的呼吸道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疾病,利巴韦林能够干扰病毒核酸的合成,阻止病毒复制,减轻病毒感染症状。不过并非所有病毒感染都适用利巴韦林,需由医生根据病毒类型及病情判断。3、布洛芬:当呼吸道感染伴有发热、头痛、肌肉痛等症状时,布洛芬可发挥作用。该药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能有效缓解因感染引起的不适症状,但也需遵医嘱使用。4、氨溴索:对于呼吸道感染导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情况,氨溴索是常用药物。遵医嘱使用该药物能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出,稀释痰液,使痰液更容易咳出,减轻咳嗽症状,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呼吸道感染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利于身体恢复。多饮水,每天摄入足够水分,可稀释痰液,促进排出,还能加快新陈代谢。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减少病原体在室内积聚。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寒加重病情。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