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幽门螺旋杆菌让胃癌拜访你

  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次会议上有关Hp致胃癌的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动物实验、临床人体试验及干预治疗等方面,现就临床试验和干预治疗的部分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临床试验

  线粒体DNA(mtDNA)是癌症基因突变的一个热点,因为许多致癌物首先修改它,包括胃癌在内的许多肿瘤中都被发现有mtDNA突变。胃癌是Hp引起的慢性胃炎的长期结果,Ceu等分析了150例Hp感染者(99例慢性胃炎和61例胃癌)的资料,从患者的胃组织标本、血清和邻近的正常组织中分离DNA来筛查mtDNA突变。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的mtDNA突变 (28/61例,46%) 发生率高于慢性胃炎患者(20/99例,20%,P<0.0001)。因此,胃癌中的mtDNA突变更常见,这些突变与Hp基因型无关。

  细胞色素C P4502C19(CYP2C19)多态性与肺癌、肝癌或食管癌致癌物解毒或前致癌物激活有关。为了分析CYP2C19基因型和Hp感染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Mitsushige检测了111例Hp阳性胃癌患者及Hp阳性非胃癌对照组的CYP2C19基因型。CYP2C19基因型分3组:纯合强代谢者(homEMs)、杂合强代谢者(hetEMs)和慢代谢者(PMs)。还比较了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CYP2C19基因型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水平(一种胃萎缩的生物标志)。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中homEMs、hetEMs、PMs的频率分别为31.5%、42.3%和26.2%;正常对照组为38.1%、47.0%和14.9%。CYP2C19慢代谢者胃癌危险增加,其年龄和性别调整后的OR值为1.975。尽管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明显降低,但CYP2C19基因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水平或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无相关。该试验结果提示,CYP2C19相关Hp阳性的慢代谢者应该接受Hp根除治疗以预防胃癌。

  CpG甲基化是一种稳定的但有可塑性的DNA修饰。抑癌基因CpG岛启动子(CGIs)的异常甲基化与包括胃癌在内的一些癌症密切相关。Takeshi等的研究纳入了26名健康志愿者(HVs)、30例胃单高分化癌与32例胃多高分化癌患者,从非癌组织部位标准的3点取胃黏膜活检。结果显示,(1)比较Hp阴性和阳性HVs者的CGIs甲基化水平,在全部的7个区域中,Hp阳性者甲基化水平比Hp阴性者高3.0~14.3倍。(2)同HVs相比,Hp阴性者,单发癌和多发癌的FLNc和HAND1(CGIs基因片段)的甲基化水平均增加,分别增加1.3和3.0倍,5.0和3.6倍。即使按轻度萎缩和重度萎缩进行分层,单发癌和多发癌FLNc也增加,分别为1.9和4.8倍, 4.8和15.8倍。(3)在Hp阳性者中,HVs和胃癌患者甲基化水平都不同程度增高。(4)Hp阳性者(非癌和胃癌患者)甲基化水平最高,Hp阴性的胃癌患者次之,考虑到这些患者中大部分曾经感染过Hp,由此得出结论,当前存在Hp感染可强烈诱导胃黏膜细胞甲基化。甲基化水平增高与胃单原发癌与多发癌相关。在无癌前病变的胃黏膜中,甲基化水平可能是胃单原发癌与多发癌的一危险标志物。

  干预治疗试验

  Keiji等对304例持续Hp感染者和404例根除Hp患者内镜随访3.1和3.2年。在随访期间,两组分别发生13例和6例胃癌。两组之间的累计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9)。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根除Hp的风险比是0.335(P=0.047)。在持续Hp感染组有11例分化型胃癌,根除组3例,两组间分化型胃癌的发病率显著不同(P=0.017),但未分化型胃癌发病率无差异(P=0.847)。研究结果支持根除Hp对胃癌有预防作用,但是根除Hp不能预防未分化型胃癌。

(实习编辑:柳露)

2008-05-01 08:36: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脚痒脚丫烂用什么药治疗中医
脚气通常是指足癣。中医常用苦参、黄柏、蛇床子、土槿皮等药物治疗足癣引起的脚痒脚丫烂症状,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若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一般需进行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是否为真菌感染及具体菌种。1、苦参:苦参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其含有的苦参碱等成分,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在治疗足癣时,苦参可通过抑制真菌生长,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脚痒症状。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煎汤外洗,能有效改善脚丫烂的情况。2、黄柏:黄柏同样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其抗菌谱较广,对引起足癣的真菌有明显抑制效果。黄柏可减轻脚部因真菌感染导致的红肿、瘙痒和溃烂症状。在临床应用中,常将黄柏制成药膏外用,以增强疗效,促进脚部皮肤的修复。3、蛇床子:蛇床子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的作用,对于足癣引起的脚痒、脚丫烂,蛇床子可改善局部症状,缓解瘙痒感,促进皮肤愈合。常被用于中药泡脚方中,让药物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渗透,发挥治疗作用。4、土槿皮:土槿皮具有杀虫、止痒的功效,对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治疗足癣时,土槿皮能直接作用于真菌,破坏其结构,阻止其生长繁殖,从而减轻脚痒和脚丫烂的症状。常制成酊剂外用,可使药物更好地渗透到皮肤深层,发挥抗菌作用。日常应注意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勤洗脚,勤换鞋袜,避免脚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不给真菌滋生创造条件。尽量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和吸汗性强的袜子。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若脚部出汗较多,可适当使用一些具有吸汗功能的鞋垫。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病什么症状,用什么药好
脚气病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水疱、脱皮等,常用的药物有硝酸咪康唑乳膏、盐酸特比萘芬乳膏、伊曲康唑胶囊等,建议患者注意脚部卫生,保持脚部干燥,有助于缓解症状。一、症状:1、皮肤瘙痒:真菌感染脚部皮肤后,会刺激皮肤内的神经末梢,引发瘙痒感。患者会感觉脚部皮肤有明显的瘙痒感,尤其是在脚趾缝、脚底等部位。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只是偶尔感到轻微瘙痒,有的则瘙痒难忍,甚至会因搔抓而导致皮肤破损。2、水疱:真菌在皮肤内繁殖,可能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液渗出形成水疱。这些水疱通常出现在脚底、脚趾侧面等部位。水疱大小不一,小的如针尖,大的可能直径数毫米。水疱内含有澄清的液体,周围皮肤可能会发红。3、脱皮:患者脚部皮肤可能还会出现脱皮现象,通常从脚趾开始,逐渐蔓延至脚底和脚跟。脱皮的程度也有所不同,轻者只是轻微的片状脱皮,重者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皮肤脱落。这是因为真菌破坏了皮肤的角质层,使角质层细胞之间的连接松散,从而导致皮肤脱落。二、药物:1、硝酸咪康唑乳膏:该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对多种引起脚气病的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使用时,需先将脚部清洗干净并擦干,然后将乳膏均匀涂抹在患处,一般需要遵医嘱使用。2、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本品能特异性地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阻断真菌细胞膜的形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干燥、发痒,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伊曲康唑胶囊:对于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也可以考虑遵医嘱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伊曲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能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酶,从而干扰真菌的代谢和生长,达到治疗脚气病的目的。建议患者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另外,在治疗期间,要坚持按时用药,不要症状一缓解就停药,以免真菌未被彻底杀灭而导致复发。同时,要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有助于减少脚部出汗,为脚部创造一个不利于真菌生长的环境。如果脚部出现破损、感染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脚气与脚气病一样吗
脚气与脚气病不一样。脚气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引起的浅表性皮肤病,医学上称为足癣;而脚气病则是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也被称为维生素B1缺乏病。足癣的病因明确为真菌感染,常见的皮肤癣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在温暖潮湿的足部环境中大量繁殖。该疾病的症状表现多样,水疱型可见足部出现米粒大小水疱;糜烂型多发生于趾间,皮肤浸渍发白,剥脱后露出潮红糜烂面;鳞屑角化型则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脱屑。而维生素B1缺乏病主要是因为长期摄入维生素B1不足,如长期食用精白米面,或患有胃肠道疾病影响维生素B1吸收等。干性维生素B1缺乏病以周围神经炎症状为主,患者会感觉下肢无力、肌肉酸痛、行走困难;湿性维生素B1缺乏病常伴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气促、水肿等。治疗足癣以抗真菌治疗为主。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药物硝酸咪康唑乳膏,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达到杀灭真菌的作用;也可以使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通过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阻碍真菌细胞膜形成,发挥抗真菌功效。对于症状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抗真菌药伊曲康唑胶囊。维生素B1缺乏病则需遵医嘱补充维生素B1治疗。通常情况下可口服维生素B1片,对于病情较重或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肌肉注射甲硫氨酸维B1的方式。同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富含维生素B1食物的摄入,如糙米、全麦制品、豆类等。如果出现足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日常需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引起足癣。。合理饮食,避免过度依赖精白米面,保证营养均衡,预防维生素B1缺乏病发生。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足癣和脚气是一样的吗
足癣和脚气本质上是同一类疾病,均由真菌感染足部皮肤引发。在医学范畴内指代相同病症,“脚气”只是更为通俗的叫法。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患者正确认知疾病,从而采取恰当应对措施。足癣(脚气)的致病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这些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而足部恰好具备这样的条件。尤其在炎热夏季,或是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袜时,足部大量出汗,局部湿度增加,皮肤表面温度升高,为真菌生长繁殖创造了理想温床。真菌凭借自身分泌的角蛋白酶,能够分解皮肤角质层,得以深入皮肤内部扎根生长。并且,真菌细胞壁含有特殊多糖成分,可抵御人体免疫细胞攻击,使得免疫系统难以将其彻底清除,进而在足部持续感染、扩散,引发一系列病变。足癣(脚气)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足部瘙痒,瘙痒程度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严重时会对日常生活和睡眠造成极大干扰。足部皮肤常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破裂后会形成糜烂面,伴有渗出液。若处理不当,极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出现脓疱。随着病程进展,足部皮肤会逐渐变得粗糙、增厚、角化,外观上呈现明显的病变特征,不仅影响足部美观,还会对正常行走等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一旦确诊足癣(脚气),需及时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均匀涂抹于患处,务必坚持按疗程用药。若症状严重,应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日常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换鞋袜,选择透气性良好的鞋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