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父母须认清儿童胃病的“黑洞”

区文玑 消化科,消化科 主任医师
广州市儿童医院 三级甲等

  日前,12岁的男孩兵兵在学校上卫生间时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广州市儿童医院急诊。从外表看来,兵兵个子高、身体壮,用妈妈的话说“一顿可以吃下一只鸡,平时也没啥病”。然而,经过胃镜检查,诊断的结果却让兵兵的妈妈大跌眼镜——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孩子之前从没说过自己胃痛或肚子痛呀!怎么会是胃病?”

  其实,兵兵这样的病例在儿童医院并非个案,在该院每年开出的2700多张胃镜检查单中,近90%都会发现问题。专家指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最高,可见胃病绝非成年人专利,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学龄前儿童如有下列临床症状需要作胃镜检查:

  1.与饮食有关的反复呕吐、嗳气、反酸、腹胀;

  2.反复腹痛,定位不确切,可局限于心窝部,也可见于肚脐眼周围,呈间隙性,腹痛无规律,可发生于夜间和清晨,但无肠道寄生虫感染史;

  3.原因不明的呕血或拉黑便,大便隐血检查多次呈现阳性结果;

  4.具有胃病家族史,孩子病程在3个月以上,伴有面黄、消瘦贫血和上腹痛等症状。

  小贴士

  胃镜检查暴露儿童胃病的“黑洞”

  “儿童医院每年针对患者大概要做2700多次胃镜检查,其中将近90%都会发现问题。” 广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区文玑介绍,由于胃镜在儿科起步较晚,以往的钡餐、X线等并不能将儿科的消化系统疾病“一网打尽”。胃镜在消化道检查的有效率可以达到99%,目前随着胃镜在儿科检查中的日益普及,儿童胃病这个“黑洞”逐渐暴露在阳光下,其中包括了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已经成为儿童的常见病,家长对此应高度重视。

  一般来说,儿童的腹痛意识不明显,不能准确描述感觉,使得很多儿童胃病不能及时被发现。此外,该病症状的多样性也是让家长容易产生错觉的因素之一。区文玑介绍,胃病患儿的疼痛时间不固定,多数表现为餐后痛,也有一些表现为餐前痛,吃了东西后,食物中和胃酸,疼痛反而会减轻。相对于成人患者长达十几年的病史,儿童的胃痛往往表现为间歇性发作,每次也许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疼痛的感觉很快就可以消失。

  孩子胃痛常被误当“肚子痛”

  除了一般胃病患者都会有的反酸、嗳气等症状之外,不同年龄的患儿,胃痛的感觉和表现也很不一样。

  学龄期(7~14岁)的孩子如果患胃病,有时候会感到不规律的腹痛,持续时间不一,而且有的溃疡还不一定伴有腹痛感,这让早期发现确诊更加困难。患儿还可能觉得胸骨下方不舒服,部分紧张的家长甚至会担心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

  学龄前(3~6岁)儿童对腹痛已经有了模糊认识,但是仍不能准确区分疼痛位置。“来就诊的学龄前儿童,超过80%都说自己是肚子痛,可是一检查,压痛点明显在上腹部。”所以很多家长会在孩子的“误导”下怀疑是肠蛔虫在作怪,使得真正的病因迟迟未被发现。

  至于婴幼儿(满月~3岁),他们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感觉,一旦感到腹痛,往往会啼哭不止、食欲不好、厌食、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还会有黑便、血便等症状。区文玑指出,正因为婴幼儿不能自述病史,家长如果再粗心大意,或者对上述症状自行曲解和处置,导致被送来医院的这个年龄段的患儿,往往病情相对严重。

  儿童胃病常见五大原因

  父母感染Hp孩子容易得胃炎

  “现在已经证实,引起小儿胃炎、溃疡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Hp)。”区文玑介绍,小儿溃疡,其中约有1/4是Hp感染引起的。

  “成人的Hp感染者,超过半数都是在儿童时感染的。”区文玑强调说,Hp感染以“人—人”、“口—口”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有的父母长辈在给婴幼儿喂奶时,先自己用嘴试试牛奶的凉热,还有的家庭所有成员共用一个漱口杯,中国家庭还不习惯用公筷,所有筷子都在一个盘子里夹菜,这些习惯都不同程度存在着Hp感染的可能。

  家长开食店 孩子胃遭殃

  洋快餐、油炸食品、可乐、咖啡……相比于每天的正餐,不少孩子更偏爱这类食品和饮料。区文玑提到,曾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消化科就诊,根据孩子的症状,她问了问家长的职业之后,就对孩子胃病的病因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原来,这位家长是开食品店的,孩子一放学就在店里大吃零食,大喝冷饮。而咖啡、可乐等饮料,恰恰就会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油炸食品、洋快餐等高油高脂食物,则会给胃部带来很大负担。

  除了饮食结构,孩子的饮食习惯同样需要格外重视。孩子挑食、偏食、厌食、饮食不规律,几乎是多数家长都曾经面对过的问题。年龄小的孩子乐于模仿父母,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饮食习惯,吃饭时不要做其他事情。而有些年轻妈妈自己就很爱吃零食,身边有了这样的榜样,孩子得胃病的机会也就更大。

  换牙期 胃病或由牙病起

  不注意口腔卫生导致烂牙坏牙,也是不少胃病患儿的致病因素之一。“不少孩子说自己胃疼腹痛,张开嘴一检查,发现臼齿表面全都是黑的。”区文玑说,儿童7岁左右门牙开始换牙,10岁左右臼齿开始换牙。这个年龄的孩子吃东西,往往来不及细细咀嚼就已经咽下了肚。这样的孩子如果感到肚子痛,首先就是牙齿的问题。

  牙齿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工序,需要给胃“把好关口”。如果在嘴里没有被咀嚼到位,食物到了胃里,胃的蠕动和胃酸分泌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家长从小就应教育孩子保护牙齿,养成每天两次刷牙的习惯,尤其是睡觉前的一次。同时不提倡小孩子用牙签,给孩子剔牙时,应该用牙线替代牙签。

  滥用退烧药 损伤胃黏膜

  孩子生病,不少家长爱擅自施药,殊不知这样可能适得其反,虽然暂时缓解了不适症状,却可能导致孩子的胃黏膜损伤。小儿胃黏膜的血管丰富,但是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少而且活力低,消化功能差。况且儿童的体质和胃黏膜的个体差异大,一些比较常见的抗生素和退烧药,成人服用问题不大,但是孩子可能受不了。区文玑提到,更有家长看这种退热药没效果,就换别的药来逐个用,无意中将孩子的胃当成了“实验室”。

  儿童生病用药时应该注意,尽可能选择对胃影响小的药物,以减少胃黏膜损伤。一些退热镇痛药可以放在餐后吃,或者同食一些护胃药,避免给婴幼儿空腹服药。给孩子去热也不一定非服药不可,还可以选择物理降温,但最保险的办法还是及时就诊,听取医生意见。

  上学就胃疼 是不是装病?

  “我的女儿今年12岁,马上就要升初一了。可是最近她一上课就感觉胃疼,放学回家就感觉好受些,而一到周末放假就活蹦乱跳,跟以前没病的时候一样。医生,我孩子是不是在装病呀?”

  对于这种现象,区文玑解释说,孩子的不良情绪、精神问题和学习压力等,可能会导致一些身体症状,临床上也发现一些儿童胃病与此相关。Hp感染导致的儿童胃炎,通过抗Hp药物治疗,通常1~2周就会产生明显疗效,但是这种孩子来说效果不佳。

  有的孩子面临升学考试,课程紧压力大;有的孩子很好强,非要考班级第一名不可;有的孩子一直住家,开始住校不习惯……由此引发的胃痛、胃炎的,在儿童医院消化科并不少见。

  区文玑提醒,遇到这种情况,在医院确诊后,家长要学会正确引导。在让孩子坚持服药的同时,和孩子多沟通,保证其休息时间。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创造一个轻松和相互理解的家庭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药物发挥最佳疗效,让孩子尽快康复。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8-04-22 08:31:00浏览10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老年人的眩晕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老年人眩晕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年龄增长问题,以及疾病因素如耳石症、梅尼埃病、颈椎病等。一、非疾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内耳的平衡功能也会有所下降,耳内的感受器和神经传导功能可能出现退化,对头部位置和运动的感知变得不那么准确,容易引发眩晕。二、疾病因素:1、耳石症:耳石是内耳中用于感知重力和运动的微小颗粒,当耳石脱落后,会进入内耳的半规管,干扰平衡感知,导致眩晕。其特点是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如起床、翻身、转头等动作时容易诱发。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耳石复位术,由专业医生操作,利用特定的头位变换,让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2、梅尼埃病:该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的内淋巴液代谢紊乱有关。内淋巴液过多会引起内耳压力增高,导致膜迷路积水,从而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发作时需卧床休息,可遵医嘱使用前庭抑制剂,如地西泮,来缓解眩晕症状。3、颈椎病:老年人常患有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退变等问题,这些会导致颈椎间隙变窄,压迫颈部血管和神经。当颈部活动时,可能进一步影响椎动脉的供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治疗上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颈部牵引等方法,以减轻颈椎对血管和神经的压迫,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来缓解颈部疼痛和炎症。对于老年人眩晕症,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耳部检查、颈椎影像学检查、血压监测、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如起床时动作要缓慢,以减少眩晕发作的风险。如果眩晕症状严重,应立即休息,避免摔倒造成意外伤害。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起身突然眩晕几秒后好了是贫血吗
起身突然眩晕几秒后好转,可能与贫血导致血红蛋白含量过低,无法满足身体尤其是脑部对氧的需求有关;但该症状也可能是由体位性低血压、内耳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此时则与贫血没有关系。如果患者处于贫血状态下,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而起身这个动作使身体姿势快速改变,血液由于重力作用不能及时供应到脑部,本就因贫血而携氧不足的血液,此时更无法满足脑部对氧的需求,从而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出现眩晕症状。这种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是否为缺铁性贫血,确诊后可遵医嘱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此类药物能增加铁的摄入,促进血红蛋白合成。如果是巨幼细胞贫血的患者则可遵医嘱补充叶酸、维生素B12,以促进红细胞的发育和成熟。起身突然眩晕几秒后好转还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突然起身时,身体姿势改变,血液在重力作用下积聚在下肢,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眩晕等症状,数秒后身体通过自身调节机制使血压恢复,眩晕症状缓解。另外,内耳疾病如耳石症也可能引发此现象。耳石症患者内耳内的耳石脱落,当头部位置改变时,耳石移动刺激内耳感受器,导致平衡功能失调,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眩晕,头部静止后症状消失。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严重时可能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使用盐酸米多君、屈昔多巴等,耳石症通常采用手法复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避免快速起身,动作尽量缓慢,还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维持血容量稳定。如果眩晕频繁发作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心慌、面色苍白、听力下降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血压测量、耳部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眩晕症做脑ct能查出来吗
眩晕症做脑CT能查出来。脑CT作为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眩晕症的病因诊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帮助明确引发眩晕的根源。眩晕症的产生可能与脑部的多种病变相关,如脑血管疾病。脑CT可以检测出脑出血,通过CT图像,医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出血的部位、范围及出血量,脑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眩晕症状。对于脑梗死,在发病一定时间后,脑CT也可显示出低密度梗死灶,明确梗死的位置和大小。此外,脑CT能够发现不同类型的颅内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其在CT图像上会呈现出特定的形态、密度及占位效应,有助于医生判断眩晕是否由肿瘤因素引起。另一方面,许多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眩晕,通过脑CT可以排除这些疾病是否存在脑部的继发病变。例如,高血压患者若出现眩晕症状,进行脑CT检查可排查是否存在高血压脑病导致的脑部水肿、小灶性出血等病变,这些病变可能是引发眩晕的原因。对于患有糖尿病的眩晕患者,脑CT有助于发现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微出血等。而且,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脑炎引起眩晕时,脑CT虽不能直接确诊脑炎,但可以观察到是否存在因炎症导致的脑部组织肿胀、低密度影等异常表现,辅助医生判断病情。若出现眩晕症状需要进行脑CT检查,建议提前告知医生自身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以及近期是否有感染、头部外伤等情况,以便医生更有针对性地解读CT结果。在进行CT检查前,去除头部的金属饰品,如发卡、耳环等,避免影响检查结果。检查过程中,按照医生的指示保持安静,不要随意移动头部,确保图像的清晰度。若对CT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可提前与医生沟通,寻求心理支持。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怎么治疗
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可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头痛加剧、呕吐、肢体麻木等,患者应立即就医。1、一般治疗: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安全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因眩晕导致摔倒受伤。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噪音和强光刺激,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同时,缓慢深呼吸,放松身心,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因为精神紧张可能会加重眩晕感。2、药物治疗:中药调理是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常用方法。八珍汤是经典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具有益气补血的功效,可改善气血亏虚状态,缓解眩晕症状。此外,归脾汤也常用于此类眩晕治疗,其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对因气血不足、心脾两虚引起的眩晕有较好疗效。需注意,中药方剂需遵医嘱使用。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辅助缓解眩晕症状。头部按摩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部肌肉紧张,改善脑部供血,从而减轻眩晕感。按摩百会穴、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用手指指腹轻轻按压、揉搓,每天可进行数次。此外,针灸治疗也可应用,选取足三里、三阴交、气海、血海等穴位,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益气补血、缓解眩晕的目的。但针灸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医生操作。建议若出现因气血亏虚引起的眩晕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如血常规、血压、头颅CT等,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眩晕的疾病,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另外,定期复诊,观察眩晕症状缓解情况,以便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