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军征战一生。难挨一刀
88岁高龄的李将军可谓戎马一生,不到10岁便参加革命,枪林弹雨几十年,如今是全身布满伤痕,左肺也已被切除,不过倒没有致命之疾,老来也能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不料两年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胃镜发现,他的胃窦前壁有一约小指甲大小的扁平隆起,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
尽快手术本毋庸置疑,无奈老将军年事已高,手术风险极大,就诊的几家医院均不敢为其实施。
辗转至本院,经进一步检查,其胃癌尚属早期黏膜内癌,且常规检查周边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经会诊,医生一致认为胃镜下治疗是合适的。
事实证明,内镜手术的小创伤,高龄的李将军完全可以承受。如今已接受手术两年的李将军,多次检查均未发现有复发和转移。内镜使李将军免挨一刀。为什么不用开刀
消化道肿瘤手术听起来都是要开肠破肚的,老将军的胃癌为何可以不用开刀?这要从消化道肿瘤的特点说起。
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是一个上下相通的管道结构,管壁可分为五层,由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食管无浆膜层,代之以外膜层)。超声内镜可以清楚辨认这五层结构。
消化道肿瘤便是起源于黏膜层,然后向外发展,逐步侵犯管壁各层,继而侵犯周边的组织器官。在此过程中,还会通过淋巴管、血管发生远处转移。一般来说,肿瘤早期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小。据国内外科学家们大量统计报道,早期的消化道黏膜内癌(即肿瘤仅局限于黏膜层)几乎不发生转移。因而,这个时期的肿瘤便可以局部切除。上文所说的李将军就属这种情况,这是不用“开肠破肚”的条件。小镜子下的大视野
医生为李将军实行的内镜下手术,就是在内镜下将病变黏膜切除的一种手术方法。这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门新的微创治疗技术。那么,它到底是如何实施的呢?
医生从内镜中窥及体内脏器后,先将发生了病变的黏膜层、黏膜肌层与黏膜下层分开,然后再将分开了的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切除。
这听起来简单的“分离、切除”,其实是一个相当精密的过程。
我们知道,消化道管壁各层是紧密连接的,医生的做法是在病变处注入无菌生理盐水,使其鼓起,从而与黏膜下层分离,然后再予以切除。
具体的切除方法有:①注射加圈套法,即用一圈套器套住凸起的病灶,勒紧、通电、切除。②透明帽法,即用专用的透明塑料帽接在镜头的前端,将凸起的病变吸入透明塑料帽中,收紧预置于塑料帽内的专用圈套器,通电切除。
具体方法的选择主要视病变发生的部位、大小以及内镜医生的习惯而定。
而医生的这一切动作,前提是通过小镜子(与显示器连接)看到的清晰大视野。内镜,切除肿瘤不用住院
内镜切除早期胃肠道肿瘤,病变较小的通常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内即可完成。当然,病变范围较大或部位特殊的话,则手术过程相对复杂。与普通手术比较,此方法损伤小、恢复快,几乎不对全身造成影响,多数患者都不需住院。
由于疗效确切、损伤小、费用低等优点,欧美及日本等同已将此方法作为治疗早期消化道黏膜内癌的首选和标准疗法。同时,此方法也广泛应用于治疗黏膜的扁平息肉、癌前病变、黏膜肌层的良性肿瘤等。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许多大医院的内镜专家已掌握了这一技术,但真正用来治疗早期消化道黏膜内癌的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患者就医时已是中晚期,肿瘤已经超过了黏膜层,错过内镜治疗的机会。在此我们强烈呼吁大众须定期体检,有条件的话,要将胃肠镜检查纳入体检项目中。这样可大大增加发现早期消化道癌的可能性,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