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小明患有蹊跷的“胃病”

  心理医生点评: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症中的一种。在中小学生学业紧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学校恐惧症时有发生,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据说,日本每年约有5万儿童因此而停课退学。

  学校恐惧症的主要特征就是患“胃病”者对学校产生强烈的惧怕心理。他们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考试。如果身处于学校或教室内,就会引起明显的焦虑和惊恐,还会出现心神不宁、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一旦他们离开学校,这些焦虑情绪和躯体症状会很快得到缓解直至完全消失。统计表明,学校恐惧症的患者多数是学校里老师公认的“好学生”,或者是虽然不是学习尖子,但也是循规蹈矩、从不惹是生非的“好学生”。

  学校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性格缺陷。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胆小多疑,过于敏感。他们常常感到来自外界的威胁,不能适应人数众多的学校生活,家庭则成为他们逃避威胁的场所。其次,家长的溺爱和过分保护使一部分孩子对家庭具有过强的依赖性,这也增强了他们对学校适应的困难。第三,由于家长、老师、甚至是患者本身的期望过高,超过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而形成焦虑性心境,感到自卑,因而害怕考试害怕学校。这三个方面在小明身上都程度不同地存在。

  小明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害怕去学校,身处教室内时就会产生腹痛、呕吐。家长又长时期地把这些症状当成胃病来对待,小明因此接受了强烈的消极暗示:我是个有病的孩子,我身体不好,什么也干不了。自信心严重缺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犯病”就可以逃避学校回家休养的经验,又使小明形成了比较巩固的神经联系——只要恐惧,就会“犯病”;“犯病”,就可以逃离学校、教室。“犯病”成为其逃避恐惧情境的手段。每得逞一次,这一经验就会不断强化,症状就会越来越严重,频率也越来越高。这些都是自我防卫在起作用。

  其实,弄明白了小明“胃病”的真相,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了。但是要彻底治愈他的恐惧症,还需要进一步的心理支持。

  首先,是重树小明的自信。这需要家长重新认识和评价孩子,以大人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对孩子的信任,来耳濡目染影响孩子。不要将之作为病号、受保护对象来对待。要让小明认识到自己没病,自己是个健康的有能力的男孩。在学校里,老师也多应该给他一些鼓励,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但不要给予过高的期望值。此外,让他自己经常大声地说“我没病,我很棒。”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自信心的方法。

  其次,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分几步走逐步消除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可以按孩子的恐惧程度由轻到重分成:请同学来家里辅导→请老师来家里辅导→家长陪孩子在教室学习→在教室单独学习→在教室和几个同伴学习→在教室由老师单独辅导→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听老师辅导→在教室正常上课等几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等孩子适应了较轻的环境之后再进行下一步。如果某一步骤的躯体反应较重,也可以服用些安慰剂来巩固疗效。具体排列顺序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

  在家长、学校和自身三方面的努力下,相信小明很快就能够克服学校恐惧症,重新走进课堂。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8-03-05 10:06:00浏览34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荨麻疹的的过敏原有哪些
荨麻疹的常见过敏原通常涵盖食物类、药物类、吸入物类、接触物类等。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局限性水肿,即风团,常伴有剧烈瘙痒,而这些症状的出现多与机体接触过敏原引发的过敏反应相关,了解过敏原对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1、食物类:许多食物都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荨麻疹,常见如海鲜,如虾、蟹等富含异种蛋白,这些蛋白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可能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此外,蛋类、牛奶、坚果等食物,也容易引发过敏,部分人群食用后,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荨麻疹症状。2、药物类:常见的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有些人的身体会对药物中的特定成分过敏。当药物进入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与之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进而诱发荨麻疹,通常还伴有发热、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病情较为严重。3、吸入物类:花粉在特定季节飘散于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过敏反应,进而累及皮肤出现荨麻疹。还有尘螨,其通常在床铺、沙发等家居环境中,人体吸入其排泄物、尸体碎片等,免疫系统会将这些物质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诱发皮肤风团、瘙痒,尤其在打扫卫生、更换床单时症状可能加重。4、接触物类:日常接触的一些物质,如动物毛发,其表面携带的蛋白质容易引发过敏,当皮肤直接接触后,局部免疫系统被激活,出现红肿、风团。另外,某些化妆品、洗涤剂中的化学成分,如香料、防腐剂等,接触皮肤后,可能渗透进入皮肤深层,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导致接触部位及周边皮肤出现荨麻疹症状。对于荨麻疹患者,建议首先要留意日常生活中发病前接触的各类物品、食用的食物等,尝试排查可能的过敏原,并尽量避免接触。若发病,应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如口服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其能有效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缓解瘙痒、风团症状。同时,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荨麻疹过敏原检测一共多少项多少钱
荨麻疹过敏原的检测一共七项内容,其检测的费用一般在2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费用因医院级别、地区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而异。一、医院级别三甲医院: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高,检测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500元至2000元之间。例如,在北京协和医院,检测15项常见吸入过敏原的费用约为1500元。二甲医院或普通综合医院: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费用相对较低,一般在300元至1000元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基础检测项目,费用较低,一般在200元至500元之间。二、地区一线城市:医疗资源丰富,生活成本和医疗成本较高,检测费用相对较高,一般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二线城市:检测费用相对较低,一般在500元至1500元之间。三四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医疗资源相对有限,费用更低,一般在200元至1000元之间。三、患者个体情况检测项目数量:检测项目越多,费用越高。常见的检测项目包括吸入组如尘螨、花粉和食入组如牛奶、鸡蛋。全面检测可能涵盖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过敏原,费用会显著增加。病情复杂程度:如果患者病情复杂,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检测或联合检测,费用会更高。荨麻疹过敏原检测的费用因多种因素而异,建议患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咨询专业医生,明确检测项目和费用。同时,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检测项目,以减轻经济负担。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皮肤过敏原因都有什么
皮肤过敏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异常反应,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包括不良生活习惯等非疾病因素;以及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和免疫系统异常等疾病因素。一、非疾病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清洁、频繁使用刺激性护肤品或长期熬夜,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增加过敏风险。此外,精神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也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诱发或加重皮肤过敏。二、疾病因素:1、特应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通常有家族过敏史,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易受外界刺激诱发炎症反应。特应性皮炎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干燥、剧烈瘙痒和红斑丘疹,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或过敏性鼻炎。2、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直接接触致敏物质或刺激物后引发的炎症反应。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前者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常见致敏原包括金属、橡胶和植物等;后者则由化学物质直接损伤皮肤引起,如强酸、强碱或有机溶剂。3、免疫系统异常:某些免疫系统疾病或功能紊乱可能导致皮肤过敏。例如,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引发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和水肿。此外,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皮肤对正常刺激物产生过度反应。建议患者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和刺激物,如选择无香料和无防腐剂的护肤品,避免食用致敏食物。其次,加强皮肤屏障功能的保护,如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定期涂抹保湿霜。对于已出现过敏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刘厚君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荨麻疹怎么找到过敏原因
寻找荨麻疹过敏原因可通过记录生活饮食、皮肤点刺试验、血液特异性IgE检测等方式,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1、记录生活饮食:详细记录每日饮食、接触物品及环境变化,通过对比发病时间与生活细节,可辅助排查过敏诱因。例如,食用海鲜、乳制品后发病,可能对食物中的异种蛋白过敏;接触花粉、尘螨后出现症状,则提示吸入性过敏原。此方法基于因果关联分析,能直观发现与症状发作相关的潜在过敏原,但可能受记忆偏差影响,需长期细致记录。2、皮肤点刺试验:将少量高度纯化的常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提取物等滴于皮肤表面,再用特殊工具刺破表皮,使过敏原渗透至真皮层。若皮肤在15-20分钟内出现风团、红晕,提示对该物质过敏。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但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对皮肤敏感者需谨慎使用。3、血液特异性IgE检测:采集血液样本,通过免疫学方法检测血清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特异性IgE,与相应过敏原结合引发过敏反应。若检测结果显示某类IgE升高,提示对该过敏原敏感。此方法通常适用于无法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的患者。 建议患者日常避免搔抓患处,减少热水烫洗。另外,尽量避免接触已知或可疑过敏原,若反复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完善检查,规范治疗并定期复诊,以监测病情变化。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