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痛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胃疼在生活中很常见,很多人本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老习惯,疼痛了,就马上想到吃几粒止痛药。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这样既不能缓解胃痛,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

  止痛药的正规名称叫做“解热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确可以缓解发烧性头痛、运动后肌肉疼痛等,但对胃部疼痛是无效的,胃部疼痛应该用“胃药”。如果是胃痉挛引起的胃痛,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绞痛,有的合并呕吐,应及时采用解痉药,以缓解胃部痉挛;如果是规律性上腹痛,进食后约1小时开始的疼痛,则可能是胃溃疡引起,应服用抑制胃酸类药物;如果合并有腹泻、呕吐等现象,则可能是急性胃肠炎造成的,可以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止痛药不仅不能止胃痛,而且还会加重胃痛。止痛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胃肠道不适,因为药物中的主要成分会损伤胃黏膜,造成疼痛加重。

  腹部疼痛可能是胃有问题,但也可能是胃部周围其他脏器,如肝脏、胆囊、胰腺等出现问题,例如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服用止痛药后虽然暂时感觉疼痛缓解了,可实际上腹腔内的病变在进一步恶化。即使去医院就诊,疼痛的部位、性质及规律已被止痛药暂时掩盖了,不利于医生观察病情、判断患病部位,可能会造成误诊。发炎的胰腺、胆囊可能会坏死、穿孔等。

  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是有老胃病的患者,出现胃痛时,也不可光凭经验自行服药,尤其是出现和往常不一样的症状时更要注意,最好先去医院检查再用药,防止病情恶化。新发病的患者,应先诊断清楚是何种原因导致胃部不适,再对症治疗。

  此外,有些胃痛是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如生气、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要注意调节心情,学会释放压力。有的人则属于胃寒,遇冷胃痛,气温下降时要记得添加衣物,注意保暖。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8-02-18 08:12:00浏览6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黄静副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宝宝眼睛斜视是怎么造成的
宝宝眼睛斜视可由遗传因素引发,也可能与疾病因素有关,如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屈光不正、眼部外伤等导致。若发现宝宝眼睛有斜视表现,应及时带其到眼科就诊,一般需进行视力检查、眼位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屈光检查等,以明确斜视类型及病因。一、非疾病因素:斜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斜视患者,宝宝患斜视风险会增加。遗传可能影响眼外肌发育、眼球运动控制机制等,致使眼位异常。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斜视,治疗方案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可能需要进行双眼视觉训练配合配镜,帮助建立正常双眼视觉功能。二、疾病因素:1、先天性神经肌肉发育异常:宝宝在胚胎期,眼外肌或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发育不完善,导致眼肌力量不均衡,引发先天性内斜视。治疗多采用手术方式,如肌肉减弱术减弱过强眼外肌力量,或肌肉加强术增强较弱眼外肌力量,调整眼位。2、屈光不正:高度远视、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会使宝宝看东西时需过度调节眼球,易造成眼肌疲劳与不平衡,进而引发斜视。通过佩戴合适眼镜矫正,如框架眼镜,可矫正视力,部分斜视情况会随之改善;对于部分近视患儿,还可考虑角膜塑形镜。3、眼部外伤:宝宝眼部遭受外力撞击、摔倒等外伤,可能会损伤眼外肌或眼眶骨骼,影响眼肌正常功能与眼球位置,导致斜视。医生通常会依据外伤程度选择治疗方法,可能需进行眼外肌修复手术恢复眼肌功能,或进行眼眶骨折修复术矫正因骨折导致的眼球位置异常。日常应注意控制宝宝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沐浴阳光。保证宝宝营养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及叶黄素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定期带宝宝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斜视家族史或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宝宝,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周林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8个月宝宝鹅口疮是什么原因
8个月宝宝鹅口疮的病因可能包括非疾病因素如口腔卫生不洁;以及疾病因素如系统性疾病、遗传易感性等。一、非疾病因素:宝宝口腔清洁不到位可能导致食物残渣堆积,为白色念珠菌提供繁殖条件。其次,母乳喂养时母亲乳头清洁不彻底也可能成为感染源。此外,奶瓶、奶嘴或安抚奶嘴等喂养器具清洁不彻底可能导致白色念珠菌滋生,进而感染宝宝口腔黏膜。尤其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真菌更易繁殖。二、疾病因素:1、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等系统性疾病可能导致宝宝免疫力下降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增加鹅口疮的发生风险。治疗系统性疾病相关的鹅口疮需在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或局部消毒剂如碳酸氢钠溶液。2、遗传易感性:部分宝宝可能因遗传因素,对念珠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从而导致鹅口疮的发生。针对此类情况,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如氟康唑或制霉菌素。建议加强宝宝的口腔卫生,哺乳或喂食后及时清洁口腔,避免食物残渣残留。同时,确保奶瓶、奶嘴等喂养工具的充分消毒,减少病原体带入口腔的机会。其次,注意宝宝的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对于已感染鹅口疮的宝宝,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进一步破坏口腔内菌群平衡。
张延清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三甲
两岁宝宝多少颗牙齿正常
两岁宝宝牙齿的正常数量通常在16颗至20颗之间,但这一范围可能受到遗传、营养和咀嚼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牙齿发育情况,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促进宝宝牙齿的健康发育。在两岁这个年龄阶段,宝宝的乳牙已经开始逐步萌出并趋于完善。通常,乳牙会在宝宝出生后6个月至8个月之间开始萌出,到30个月左右时,20颗乳牙通常会全部萌出。因此,在两岁这个时间点,宝宝的牙齿数量多数会落在16颗至20颗的范围内。这一区间的牙齿数量包括了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以及第二乳磨牙等各类乳牙。然而,宝宝的牙齿萌出数量还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首先是遗传因素,如果宝宝的父母在童年时期出牙较早,那么宝宝出牙早的几率也会相对较高,反之亦然。其次是营养因素,如果宝宝在日常饮食中能够及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质,那么牙齿萌出的速度可能会相对较快。反之,如果宝宝缺乏维生素D和钙质,可能会导致牙齿萌出延迟。此外,宝宝的咀嚼训练也会对牙齿萌出速度产生影响,如果宝宝总是吃流食,未能充分锻炼牙齿的咀嚼能力,那么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萌出。针对两岁宝宝牙齿数量的情况,家长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呵护。首先,要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口腔问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饮食营养,确保宝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以促进牙齿的正常发育。同时,家长还可以适当引导宝宝进行咀嚼训练,如给宝宝提供一些稍硬的食物,以锻炼宝宝的牙齿咀嚼能力。
尹春燕主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3个月的宝宝不吃奶怎么回事
宝宝3个月大时出现不吃奶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理性厌奶期、环境因素影响、喂养方式不当等;以及疾病因素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一、非疾病因素:1、生理性厌奶期:部分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生理性厌奶期,表现为食欲下降,对吃奶不感兴趣。这通常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应保持耐心,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和体重增长情况。2、环境因素影响:宝宝吃奶时若周围环境嘈杂或光线过强,可能会分散其注意力,导致不愿意吃奶。家长应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帮助宝宝集中注意力吃奶。3、喂养方式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大小不合适,可能导致宝宝吃奶时感到不适,从而拒绝吃奶。家长应调整喂养姿势,选择合适的奶嘴,确保宝宝能够顺利吃奶。二、疾病因素:1、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鹅口疮、口腔溃疡等,会导致宝宝口腔疼痛,不愿吃奶。家长需观察宝宝口腔情况,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干混悬剂或局部止痛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凝胶。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胃炎、消化不良等,会导致宝宝食欲不振,不愿吃奶。家长可尝试拍嗝、按摩腹部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混悬液或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3、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会引起宝宝全身不适,影响食欲。家长应密切关注宝宝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或对症治疗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家长应保持冷静,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同时,应保持耐心和科学的喂养方式,有助于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若怀疑疾病因素,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遵医嘱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病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