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警惕咳嗽掩盖胃食管反流病

  上个月39健康网发起了胃健康调查,以全面了解中国人的胃健康问题,加强对胃病的防治。本次调查,有70.95%的人表示没听说过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到底是何种疾病?人们有必要防治吗?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朱森林教授。

警惕咳嗽掩盖食管炎!
 
胃食管反流病专栏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与胃酸及胃动力障碍有关的疾病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胰酶等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以及其它不适症状和并发症。它是一种与胃酸及胃动力障碍有关的疾病,正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应该是往肠道方向推进,而胃食管反流病的促成因素是食管下段括约肌不能有效地关闭以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胃酸的PH值为1-1.5,是一种酸性很强的物质。其反流到食管,对食管粘膜损伤比较大。

  广州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为5.77% 全国发病率有所上升

  在西方国家,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为20%-40%。据200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达6.7%,预计今后将以每年2%至5%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的大中型调查还未开展过,但广州的发病率为5.77%。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数字,这个发病率已经不算低。由于人们忽视它,以及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所以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

  生活水平提高了,享受生活也是理所当然。可是,很多疾病越来越年轻化,而饮食结构、生活方式改变正是凶手。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呢?

  (1)、饮食过饱 饮食过饱增加胃内压力,胃气上递导致反流。

  (2)、过度食用辛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 这些食物常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使其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

  (3)、长期便秘 胃肠动力下降,排空功能障碍,肠蠕动减缓等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病因,且还能引起便秘。而用力排便,又能增加腹腔压力,所以进一步诱发反流。

  (4)、某些药物刺激 久病成医,很多人都知道消炎药对胃有很大的影响。如非固醇类抗炎药大剂量、长期使用对胃食管黏膜有一定损害,甚至引起溃疡、出血等。

  (5)、进食焦、灼、炙、煎加工的食物,进食过烫的食物 这类饮食可直接灼伤胃、食管黏膜,诱发本病。

  (6)、情志因素 精神情志因素与消化道的分泌功能及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恐惧与焦虑的情况下胃酸分泌减少,而愤怒时增加,抑郁、绝望时胃分泌率减低,影响消化功能。

  (7)、体位因素 身体屈曲、弯腰、头低位、仰卧等姿势时,均可诱发或加重反流。因此,晚上烧心,胸脘痛发作容易在睡眠时发作。

  (8)、季节气候因素 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常在春夏之交,或秋冬之交等季节更替时发生。

  (9)、其它因素 如抽烟、喝酒、大量饮咖啡、浓茶、巧克力,饮食过饱过肥腻,此外,还与肥胖有关。这些因素有的对食管、胃粘膜有损害,有的是增加胃酸的分泌。
 
  警惕其它病症掩盖胃食管反流病

  本次调查有28.58%的人表示经常返酸,烧心;26.06%的人有嗳气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症状有反酸(反胃)、嗳气、呕吐、吞咽困难、烧心(烧灼感)、胸骨后疼痛等。由于食管的部位靠近心脏,胃食管反流病胸痛特点与心绞痛极为相似,很容易混淆。据报道,有不少食管反流病患者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但长期按冠心病、心绞痛治疗无效。

  胃食管反流病与心血管疾病、哮喘的鉴别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表现为胸骨后或胸骨下烧灼痛、刺痛,也可以为钝痛;其发作与进食、体力活动、体位如卧位和弯腰等有关,进食牛乳、饮水、制酸剂可缓解。而心绞痛多在夜间发病,劳累后加重,发作时间为3-5分钟。体位对病情影响小,进食后不能缓解,服用扩血管药物,如消心痛、硝酸甘油等症状明显改善。

  少数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会有咳嗽、哮喘的症状。临床上遇到哮喘的患者,首先要详细分析病因,有没有反酸、烧心等症状。如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则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比较常见的有食管钡餐x线检查、胃镜检查、食管24小时pH测定、诊断必治疗(即让患者服用一些抑酸药,一二周后看症状是否缓解。如果症状有所减轻或消失,那么就可以比较明确的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这些对诊断都有决定性意义,尤其是24小时pH测定,pH值达4.77是一个诊断的参数。

  胃食管反流病为什么会引起哮喘?一旦发作有什么急救措施?

  曾有博客说邓丽君、柯受良是因胃食管反流导致哮喘而死亡。胃食管反流病为什么会引起哮喘呢?气管与食道上方,均与咽部有接属关系,呼吸时,通向气管的气道开放,摄食咽下时,食物通道开放,气道关闭,不致发生误差。由于解剖关系,酸性或胆汁不仅可以反流到食管,也可以反流到气管而引起哮喘。哮喘的本质都是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一旦发作,则用喷雾型的表面激素。如果症状严重的患者,最好随身携带,前提是会用(可咨询医生)。

  胃酸并不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标准

  这次的胃健康调查,网友通过自己的症状诊断便得知胃酸的指数。大部分的胃酸指数是1-2级,有1/4的人胃酸指数高达3级。是不是胃酸指数高的人就一定患者胃食管反流病呢?朱教授表示否定。临床上,一小部分患者的食管在胃镜下有糜烂,表现为食管炎;大部分患者的食管并没有糜烂。食管有明显损伤的患者,不仅是胃酸多,而且胃动力也有障碍。

  虽然胃食管反流病是与胃酸有关的疾病,但临床上做24小时pH测定时,并不是每位患者的PH值都达到4.77。也就是表明临床症状与酸的多少并不完全呈正比关系。检查时,临床上也有假阳性、假阴性。如胆汁为碱性,它反流到食管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病因。诊断一定要有根据客观检查+症状,或酸不多但症状明显,基本也可以确诊。另外,酸的多少还与感觉、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有的人对酸敏感,一点点酸都觉得烧心、胸痛。临床上,没有酸是几级就确诊的说法。

2008-01-22 07:39:00浏览8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霞副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皮肤病的种类以及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皮肤问题时有发生,如红疹、瘙痒、脱屑等,人们可能难以分辨是哪种皮肤病。那么,常见的皮肤病有哪些种类呢?一、种类区分:有哪些?1.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疖肿、痈等,真菌感染引起的体癣、股癣、手足癣等,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症状。2.过敏性皮肤病:指患者在接触某些致敏物后由变应原引发的皮肤反应,如湿疹、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等,——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3.结缔组织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主要以蝶形红斑、黄疸为特征。二、日常护理:怎么做?1.保持皮肤清洁:病情稳定期间需要注意皮肤卫生,勤洗澡,但应避免用热水烫洗或者使用碱性肥皂过度清洗,以免加重原有症状。2.饮食调整:避免可能引发皮肤病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增加新鲜蔬果摄入,保持饮食均衡。3.定期复查:部分人群可能由于体质原因容易复发,因此在治疗后还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三、小TIPS皮肤病种类图片有助于初步判断自己的皮肤状况。然而,皮肤病的诊断不能仅凭图片,因为相似的症状可能由不同疾病引起。因此,如果发现自己皮肤有异常,切勿自行诊断或乱用药物。图片仅供参考,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诊断。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遗传性面部皮肤病有哪些
遗传性面部皮肤病主要包括雀斑、寻常型鱼鳞病、毛囊角化症以及白化病等。这些病症均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且在面部皮肤上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症状。遗传性面部皮肤病是指由遗传因素导致的面部皮肤出现的各种异常病症。这些病症通常具有家族聚集性,即在一个家族中,若有一位患者,其亲属患病的概率会相对较高。面部作为人体的重要部位,其皮肤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外貌和自信心。1、雀斑:这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雀斑的形成与家族遗传密切相关,通常从儿童期开始发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治疗方面,主要以保护皮肤、避免过度阳光照射为主,若影响美观,可使用化妆品进行遮盖。2、寻常型鱼鳞病:这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并伴随鱼鳞状的皮屑。鱼鳞病一般出现于四肢和躯干,但也可能累及面部。治疗时,可遵医嘱使用尿素乳膏、维A酸乳膏等药物,以起到保湿和轻度去除鳞屑的作用。3、毛囊角化症:这是一种毛囊角化异常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上臂、大腿等部位出现针尖状的毛囊性坚硬丘疹,表面通常油腻或伴随鳞屑。治疗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外用他扎罗汀乳膏、阿达帕林凝胶等药物,以改善皮肤角化状态。4、白化病:这是一种由于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减退导致的皮肤及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碍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的皮肤、毛发等通常呈现白色或浅色系,且对阳光照射敏感。白化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以预防紫外线损伤等对症治疗为主,比如外出时做好防晒措施,穿长袖衣物、戴帽子、使用防晒霜等。针对遗传性面部皮肤病,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阳光照射,合理使用化妆品和护肤品。同时,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异常。若家族中有遗传性皮肤病病史,更应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和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肤病患者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皮肤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方法,以明确病因和病变性质。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皮肤镜检查、伍德灯检查等。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对患者的皮肤、毛发、指甲等进行全面观察和检查。观察皮肤的颜色、纹理、皮损形态、分布特点等,如皮损是斑疹、丘疹、水疱还是脓疱,以及是否有色素沉着或减退。同时,医生还会触摸皮肤感知其温度、湿度、弹性、有无压痛、增厚、结节等。2、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是常见的一部分,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等。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等全身性因素影响皮肤。对于怀疑感染性皮肤病的患者,可进行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真菌检查等。真菌检查通过取皮屑、毛发、甲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还可进行真菌培养以确定真菌种类。3、皮肤镜检查:这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利用皮肤镜放大皮肤表面和表皮下的结构,观察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特征。在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如鉴别黑色素痣和黑色素瘤,可清晰显示痣的边界、颜色分布、结构模式等。对于非色素性皮肤病,如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皮肤镜也能观察到皮肤的细微结构变化,如血管形态、鳞屑特点等,辅助诊断。4、伍德灯检查:伍德灯是一种特殊的紫外线灯,不同的皮肤病在伍德灯下有不同的荧光表现。例如,白癜风在伍德灯下呈亮白色荧光,花斑癣可见黄色或绿色荧光,白癣呈现亮绿色荧光。这种检查有助于快速诊断真菌感染的类型,以及与其他色素减退性疾病相鉴别。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检查前准备,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如避免在检查部位涂抹化妆品、护肤品等,以免掩盖皮肤的真实情况。同时,患者需详细告知医生近期的用药史、接触史、家族病史等信息,以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遗传皮肤病怎么避免
遗传性皮肤病可通过遗传咨询、日常防护、定期体检等来避免,可尽量预防和干预疾病的发展。遗传性皮肤病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皮肤疾病,具有家族聚集性。1、遗传咨询:遗传性皮肤病的发生与家族遗传史密切相关。通过遗传咨询,可以了解家族成员的疾病史和遗传情况,从而预测个体患某种遗传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自身是否携带致病基因。此外,遗传咨询师还可以提供生育建议,如选择辅助生殖技术来避免遗传病的传递。在备孕前进行遗传咨询,有助于降低下一代患遗传性皮肤病的风险。2、日常防护: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对于预防遗传性皮肤病至关重要。首先,应做好防晒工作,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使用防晒霜、穿着遮阳衣物等,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其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和化妆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3、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包括遗传性皮肤病。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身体检查,特别是对皮肤状况进行密切关注。通过定期的皮肤检查和遗传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皮肤异常,防止病情恶化。此外,对于已确诊为遗传性皮肤病的患者,应定期随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生活质量。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需要综合多方面的措施。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而言,更应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遗传性皮肤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对于已患病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遵循医嘱进行规范用药和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