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炎变胃癌六步曲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理上以胃黏膜固有层里有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其炎症从浅表逐渐向深部扩散至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直至腺体萎缩。在诸多病因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是目前人类感染最为普遍的细菌,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口感染Hp。人是Hp惟一的传染源。长期感染Hp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机会也增多。下面是Hp感染的可能结局:

  Hp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小贴士:人是如何被HP感染的?

  大量研究表明,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目前,消化科医生已经可以通过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人-人”“粪-口”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亦可通过内镜传播,而且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Hp的家庭调查提示,有Hp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Hp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Hp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粘膜浅表性的慢性炎症,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表面,腺体完整无损,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浆细胞,Hp感染时以活动性炎症为主,则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红斑、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和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炎症向深处发展,累及腺区,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进而腺体萎缩,而使胃黏膜变薄,同时或进一步发生肠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中重度以上的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胃镜检查为黏膜色泽灰暗,呈细颗粒状,黏膜变薄,皱襞减少,血管显露。

  慢性胃炎为常见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但任何年龄均可以发病。慢性胃炎无特异性症状,有的表现为上腹不适或饱胀,不规律的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也有部分病人无症状,仅有胃黏膜组织学上的改变。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勿需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病因治疗

  (1)根除Hp:重度异常的慢性胃炎必须作Hp的根除治疗。重度异常的慢性胃炎是指中重度以上的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以及伴有糜烂等。根除Hp的方案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另一类是铋制剂+两种抗生素组成的三联疗法。常用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甲硝唑、替硝唑、克拉霉素等,疗程1~2周。

  (2)饮食宜清淡,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进食过酸、过辣、生冷及过于粗糙食物,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及酗酒。如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应停用或同时给予抑酸药物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等。

  2.增加胃黏膜防御,防止攻击因子对胃黏膜的损伤对有胃黏膜糜烂或出血或有胃灼热、反酸、上腹饥饿性疼痛者应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并用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对于有胃十二指肠反流者,可用兼有抗酸和胆汁吸附作用的铝碳酸镁以及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 。

  3.其他治疗对于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应给予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等抗氧化维生素,癌前病变并不等于一定会发展成胃癌,但是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者除根除Hp之外,还应定期作内镜随访: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1年复查,轻度异型增生半年复查,中度异型增生3个月复查,重度异型增生或可疑癌变者,应近期复查,以确定诊断。根据对胃异型增生5年的随访,发现轻度异型增生多于炎症有关,大约60%可以恢复正常,10%进一步发展为中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大约10%进一步发展成重度异型增生,60%变成轻度异型增生,而重度异型增生经过3个月至2年,约50%~90%发展成为胃腺癌。

  了解其他胃部疾病:

  胃溃疡:

  溃疡的症状比胃炎重,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为特点,常伴有暖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便血。治疗溃疡、胃炎本身不难,重要的是到正规医院检查和治疗。胃溃疡如果没有及时诊治可能会发生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溃疡病,溃疡病常见的有四大并发症。

  出血:

  溃疡出血指一次出血量在60~100毫升以上的消化道症状,并伴有头晕、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及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它约占溃疡病的25%。

  穿孔:

  急性穿孔是胃溃疡最严重的并发症,约占溃疡病的15%。溃疡穿孔后常产生剧烈腹痛,随后产生脓毒感染及中毒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梗阻:

  约有10%的溃疡病人并发幽门梗阻。初期胃内容物排出发生困难,加剧时进人胃内的部分食物停滞。到了晚期,蠕动极度微弱,胃形成扩张状态。

  胃结石

  吃柿子不注意就会导致胃结石。因为柿子里含有红鞣质,这种物质一遇酸便会凝固成块,形成“柿石”。因此,吃柿子必须注意吃法,切不可空腹吃,也不要与酸性食物同吃,一次不可吃太多。

  胃下垂

  干瘦是诱发胃下垂的主要原因。体形消瘦的女性多患胃下垂,这是因为她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并为保持体型运用错误的减肥方法,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胃肌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乳头状肉,息肉一般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会有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为了防止胃息肉癌变,应坚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将息肉切除干净。

  胃窦炎:

  胃窦炎最易找上30岁以上的男性,表现为上腹胀痛或剧痛,常周期性发作,还会伴有嗳气、反酸、呕吐、出血等,也有无症状者。情绪波动、生气、精神压力或恐惧癌症的心理可使症状加剧。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7-12-26 15:33:00浏览7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郑永江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发生头痛怎么回事,怎么办
一般来说,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发生头痛可能是化疗副作用引起的,也可能是化疗后贫血、脑膜炎、脑转移、脑出血等原因造成,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缓解。 1、化疗副作用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的情况,从而出现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可以通过多喝水,适当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以及蛋白质的食物,如香蕉、鸡蛋等,有助于辅助增强免疫力。还要注意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化疗后贫血 由于化疗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从而引起贫血的情况,通常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如果患者症状较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2、叶酸等药物进行缓解。必要时,则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输血治疗。 3、脑膜炎 急性白血病在化疗后,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导致化疗后出现脑膜炎,也会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患者伴有脑水肿的情况,则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4、脑转移 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脑转移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从而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进行治疗,降低颅内压。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 5、脑出血 如果患者本身患有脑出血,在化疗期间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从而引起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药物进行治疗,降低颅内压。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颅脑CT等方式明确诊断。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上注意保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助于补充机体所需营养,从而增强抵抗力,有助于缓解病情。
刘华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怎么回事,怎么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异常、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治疗相关因素或免疫功能紊乱。由于该疾病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基因突变 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了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可以建立治疗档案,详细记录每次基因检测结果和治疗调整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新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随时向医生反馈。 2.细胞遗传学异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出现染色体异常等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异常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其更容易发生恶性转化。可以加入患者互助组织,与有类似情况的病友交流经验,了解应对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有效方法。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计划,按时进行化疗等治疗,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及副作用。 3.长期接触有害物质 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者影响其遗传物质,导致细胞发生恶变。建议远离有害物质,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家中摆放绿色植物,如绿萝等,帮助净化空气。 4.治疗相关因素 某些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方法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细胞毒药物、放射治疗等可能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几率。患者可以主动学习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知识,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与医生共同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和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5.免疫功能紊乱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影响机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的造血干细胞可能更容易存活和增殖,从而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制定健康生活作息表,每天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计数,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此外,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监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疾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