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五方面教您辨别真假胃溃疡

  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胃酸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发生。

  消化性溃疡的上腹部疼痛发生于进餐后一段时间,即当胃液酸度达到高水平之际。早在20世纪初,国外有学者观察到将少量盐酸注入胃溃疡患者的胃内时,则可引起疼痛。由此,1908年Bonnillger首先提出了胃酸刺激便是消化性溃疡疼痛原因的理论,并提出上述方法可作为一项诊断消化性溃疡的试验。

五方面教您辨别真假胃溃疡
 

  2.胃酸作用于溃疡,引起化学性炎症反应,以致溃疡壁和基底部神经末梢的痛阈降低。

  有关的动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动物的胃粘膜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痛党均不敏感。但当胃粘膜发炎时,则局部受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便可产生疼痛反应。提示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溃疡病灶局部的炎性反应有关。

  3.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痉挛,对痛觉敏感的溃疡可起加重疼痛的作用。

  国外学者Carisoll在研究胃内压时发现,消化性溃疡的疼痛与胃内压波的升高同步。因而认为胃壁肌紧张度增高与十二指肠球部痉挛均是溃疡疼痛的原因。有学者进行了胃运动生理的研究,观察到胃窦部、幽门括约肌和十二指肠第一段呈协调性运动。由此推断溃疡病的持续性烧灼样痛,是由于溃疡周围水肿与炎症区域的肌痉挛,或溃疡基底部与胃酸接触所引起。但是,盐酸与胃蛋白酶混合物在人体正常皮肤上却产生一种麻醉作用,这表明溃疡病患者的疼痛,胃酸起间接的作用,即病变区肌张力增强或平滑肌痉挛对痛觉敏感的溃疡起了加重疼痛的作用。

  消化性溃疡上腹疼痛位于胸6~11脊神经传导范围,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其疼痛的典型特征为:

  1.长期性

  消化性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其上腹部疼痛具有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

  上腹部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是消化性溃疡的特征之一,此点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更为明显。上腹部疼痛的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然后又复发。通常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有的患者经反复发作以后病情渐趋严重,表现为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延长,缓解期相应缩短。也有的病人连续几年频繁发作之后,复发次数减少,溃疡愈合。

  3.节律性

  节律性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特征表现之一。由于疼痛的发生与溃疡面接触胃酸和胃酸的酸度有关,食物是引起胃液分泌的主要原因,故消化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和夜间出现,进食后可以减轻。胃溃疡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左右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重复出现,夜间疼痛较十二指肠溃疡少见。

  在一天中,凌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这段时间内很少发生溃疡疼痛。

  4.疼痛的部位

  消化性溃疡疼痛常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右侧。胃溃疡疼痛的位置多在中上腹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也多在中上腹,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通常,疼痛症状大致反映溃疡病灶所在的位置,但并不十分准确可靠。

  在无并发症的溃疡,疼痛常无放射。当发生并发症时,如穿透性溃疡或溃疡穿孔,常出现向背部的放射痛,或向腹部其他部位的放射痛,甚至向肩部的放射痛。

  5.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消化性溃疡上腹疼痛可表现为隐痛、钝痛、刺痛。烧灼样疼痛或胀痛。病人的感受可以不是真正的疼痛,而是一种“压迫感”、“堵胀感”、“烧灼感”、“饥饿感”。

  病人的痛阈和对疼痛的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疼痛的性质和程度。无并发症的病人疼痛多不剧烈,可以忍受。偶尔也有疼痛较重者。约10%的病人在病程中不觉疼痛,直至出现并发症时才就诊,称为无痛性溃疡。

  影响消化性溃疡疼痛症状的因素有:

  1.年龄

  老年人的消化性溃疡疼痛往往较轻,这与老年人的感觉比较迟钝有关。

  2.并发症

  并发症的发生常改变消化性溃疡疼痛的性质和强度。例如,出血后疼痛常缓解;急性穿孔时疼痛极为剧烈;发生梗阻时,典型的空腹疼痛常被上腹胀满感或痉挛性疼痛所取代。

  3.精神刺激

  剧烈的精神刺激可明显加重或诱发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应用暗示疗法可提高溃疡病患者的痛觉阈值,从而减轻或缓解疼痛症状。

  4.饮食影响

  暴饮暴食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进餐或饮牛奶可减轻消化性溃疡疼痛。

  5.劳倦影响

  过度劳累可加重消化性溃疡的疼痛症状;适宜休息则可使其疼痛症状减轻。

  6.季节影响

  春、秋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亦有人报道秋末冬初气温较低的季节溃疡病疼痛症状加重。

  (实习编辑:陈占利)

2007-12-13 08:28:00浏览617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中药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时,合理选择中药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包括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黄芪片等,中药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虽有一定作用,但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1、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是一种常见的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丹参、三七和冰片等。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三七则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作用,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冰片则有清热止痛的效果。复方丹参片在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状态。2、银杏叶片:银杏叶片的主要成分是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其主要成分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等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此外,银杏叶还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3、黄芪片:黄芪片主要成分是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功效。黄芪能调节机体的整体机能,改善心肌和脑组织的供血情况。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黄芪可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体机能,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黄芪还可通过改善微循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同样重要。若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或已患病,还需定期体检,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一般脑血管狭窄能活几年
脑血管狭窄患者的预期寿命并无固定时间,其生存期长短主要取决于狭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疾病以及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因素。若患者能够及时接受规范治疗并有效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预期寿命可显著延长。脑血管狭窄根据狭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以及完全闭塞。轻度狭窄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可维持正常生活。中度狭窄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症状,若能及时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情况较为严重,易引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但即便如此,通过综合治疗,部分患者仍可存活多年。此外,脑血管狭窄患者的预期寿命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会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进而影响寿命。若患者能够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可有效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建议患者在确诊脑血管狭窄后,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轻度狭窄患者,可采取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以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中度及以上狭窄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孔朝红副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脑血管狭窄堵塞吃什么饮食好
脑血管狭窄堵塞可通过食用洋葱、燕麦、西兰花等食物来辅助调理身体状况,一般是比较好的。患者应严格控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等。减少添加糖摄入,避免饮用含糖饮料,防止血糖波动影响血管健康。1、洋葱:洋葱富含前列腺素A,这种物质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进而减少外周血管阻力,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对脑血管狭窄堵塞患者有益。同时,洋葱中的槲皮素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减少因血栓堵塞脑血管的可能性。2、燕麦:燕麦富含β-葡聚糖,这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有助于减缓脑血管狭窄的进程。同时,燕麦能提供持续的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利于控制体重,而肥胖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3、西兰花:西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K、类黄酮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是强效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维生素K参与骨骼和血管健康相关的蛋白质合成,有助于维持血管壁正常结构。类黄酮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改善血管功能的作用,可辅助改善脑血管狭窄堵塞状况。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复查。
王睿智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海绵状脑血管瘤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海绵状脑血管瘤的形成原因涵盖非疾病因素,如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以及疾病因素,例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巨细胞动脉炎等。日常生活中,避免头部剧烈运动和外伤,以防瘤体破裂出血。若出现头痛、癫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要自行用药。一、非疾病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的形成和发育极为复杂。若在此期间,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或分化出现异常,就可能导致血管结构发育畸形,进而形成海绵状脑血管瘤。二、疾病因素:1、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全身的血管,包括脑血管,会出现多发性的毛细血管扩张和海绵状血管瘤样改变。其发病机制与内皮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有关,使得血管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受到破坏。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除了脑部可能出现海绵状脑血管瘤外,还常伴有鼻出血、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胃肠道出血等表现。2、巨细胞动脉炎:炎症会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同时也会破坏血管壁的结构完整性。在血管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的血管增生和扩张,形成类似海绵状脑血管瘤的病变。血管炎引发海绵状脑血管瘤的机制主要与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有关。对于怀疑患有海绵状脑血管瘤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如MRI、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明确诊断及瘤体情况。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