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癌 缘何青睐年轻女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发病本来男多女少,但在小于40岁的年龄组,女性胃癌发病率却超过男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诱因,而盐的高摄入也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

  ●胃癌没有非常典型的特征,以致很多患者把胃癌当做普通胃病,发现时已到晚期

  2011年27岁的婷婷怎么都没想到,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胃痛、胃胀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纸胃癌的诊断报告。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婷婷全家。婷婷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刚刚从国外读完博士回国进入外企工作,前途一片美好。然而如今等待她的却是残酷的胃部切除手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州多家医院的胃肠外科近年来都收治过年轻的胃癌女病人。“这个趋势已经引起了医学界不少同行的重视。”专家对记者说。而从全国来看,在近些年的疾病调查统计数字中,男性与女性的胃癌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但是年轻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胃癌发病率升高更为显著,而且在临床上以低分化癌多见,预后较差。对此,专家指出,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但估计应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

  现象

  年龄小于40岁 女性胃癌患者多过男性

  几年前,北京某时尚美食杂志编辑部主任原晓娟患胃癌离世曾在社会上引起过一阵波澜。原晓娟的离去之所以引人关注,首先是因为她年轻,患病时只有34岁。其次是她在查出癌症之后在自己的博客上对人生进行了深刻反思,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

  患病前的原晓娟是“一个人干三个人工作量”的女强人。繁重的工作、追求完美的个性,她留给自己的睡眠时间每天只有四五个小时。同样,为了工作,她从来没有“善待自己的胃”。饮食极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而且常年不吃早餐。这样反复折腾,胃成了身体上最薄弱的器官。

  据专家介绍,胃癌的发病率存在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差异。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一般来说,胃癌在50~70岁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30 岁以下的病例极为罕见。然而记者从广州多家医院采访获得的结果却是,如今30岁以下的胃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年都能碰到好几例。

  除此以外,胃癌本来更青睐男性,数据显示,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两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小于40岁的年龄组里,女性胃癌的发病率却超过男性。

  分析

  工作压力大、中午带饭或是年轻女性胃癌诱因

  胃癌和其他癌症的发生一样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胃癌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盐的高摄入与胃癌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如果在日常体检中能及早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的话,是预防胃癌最好的方法。“其实现在只要去医院消化内科做一个抽血或吹气试验,很快就能诊断出有没有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胃癌“看”上了年轻女性呢?有北京的专家曾分析说,估计应与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等因素有关。他指出,美国对于食品行业有明确规定:常温保存下的食物不得超过4小时,冷藏保存下的食物最长时间 也仅为6小时。但目前都市中很多女白领们都喜欢中午带饭,这些饭菜存放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了上述的标准;因为工作忙,经常懒得煮饭,或者煮一顿吃几顿,而且晚餐时间不固定,工作压力过大,经常加班……这些都是可能导致胃癌发生的原因。

  此外,吸烟、喝酒、不吃早餐、长期熬夜,以及一些年轻女性痴迷减肥、饥饱不定等也是胃癌的诱因。

  提醒

  症状不典型

  早期发现得靠胃镜

  专家指出,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很不典型,容易跟其他胃病相混淆,因此加大了早期胃癌的排查难度。早期胃癌病人一般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 状,如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嗳气等,而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特有,可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所以 很多人,尤其是工作忙碌的年轻人,很容易忽视这些症状。

  正因如此,目前胃癌的就诊人群中70%~80%的人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胃癌,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晚期癌症”,而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仅15%。

  “正因为早期胃癌没有什么典型症状,所以早期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只有胃镜检查。”专家说,由于早期胃癌发病不显著,CT等检查方法对于早期胃癌的排查并无实际意义。即便是在胃镜下观察,早期胃癌也仅显示为很小的一个斑点,染色后才会更加明显。“所以有时在一些基层医院,如果医生经验不足,也可能放过早期胃癌的蛛丝马迹。”专家建议,患者最好到专科医院或者综合医院的肿瘤专科进行排查。

  专家指出,胃癌早期发现的临床价值很高,因为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而且部分患者甚至无需开刀,通过胃镜就能切除肿瘤病灶

  事实上,提起胃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痛苦”,也因为怕痛,很多人胃痛多年也不愿意做胃镜。其实,目前很多医院已经推出了无痛胃镜或电子胶囊胃镜等检查方法,即便是老年人做检查也无需承受太多痛苦。

(责任编辑:严毓芳)

2012-01-04 00:21:00浏览1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儿童肾病综合征怎么引起的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含非疾病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疾病因素,例如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一、非疾病因素:部分儿童肾病综合征与遗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肾脏足细胞、基底膜等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肾脏的滤过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从而引发肾病综合征。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在备孕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评估生育风险。二、疾病因素:1、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也可发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双链DNA抗体等与肾小球内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对于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儿科肾脏专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检查等,明确病因和病理类型。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实体肿瘤性肾病能治愈吗
实体肿瘤性肾病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若肿瘤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且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积极治疗后存在治愈可能;但如果肿瘤已发展至晚期,引发严重的肾脏结构破坏与功能衰竭,或患者无法耐受治疗,治愈难度极大。在实体肿瘤性肾病早期,肿瘤尚未发生广泛转移,对肾脏的影响多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少量血尿等,肾脏功能仍处于代偿阶段。此时,若能及时发现肿瘤并进行根治性切除,同时配合免疫调节、控制蛋白尿等针对肾脏病变的治疗措施,肾脏功能有望逐渐恢复。例如,一些由肾细胞癌引发的肿瘤性肾病,早期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结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减少蛋白尿,部分患者的肾脏病变可得到逆转,实现临床治愈。此外,若患者身体素质较好,能够耐受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也可为疾病治愈提供有利条件。当实体肿瘤发展至晚期,癌细胞发生广泛转移,对肾脏的损害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肿瘤可直接侵犯肾脏组织,破坏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或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肾脏的严重病变,导致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同时,晚期患者常因肿瘤消耗出现恶病质,身体虚弱,难以耐受手术、化疗等积极治疗手段。此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药物相关肾损伤,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即便进行透析等替代治疗维持生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对肾脏及全身系统的损害,使得病情难以控制,治愈希望渺茫。确诊实体肿瘤性肾病后,应尽快完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及肾脏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肿瘤分期和肾脏病变程度。早期患者建议优先治疗肿瘤,选择肿瘤根治手术切除或联合放化疗。晚期患者以缓解症状、延缓肾功能恶化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可采用姑息性治疗控制肿瘤,配合透析治疗维持肾脏功能。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高血压肾病肌酐高能恢复吗
高血压肾病导致的肌酐升高一般是可以恢复的。若出现水肿、尿量异常、血压难以控制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长期高血压状态使得肾脏的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发生硬化、萎缩,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使肌酐等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血肌酐升高。但如果能及时且有效地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就能显著减轻肾小球所承受的压力。例如,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降压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能通过独特的肾脏保护机制,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当肾小球的损伤减轻,肾脏的滤过功能得以改善,肌酐的排泄恢复正常,血肌酐水平也就有可能逐渐降低,肾功能得到恢复。而且,肾脏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高血压肾病早期,当肌酐刚刚开始升高时,肾脏受损的程度相对较轻,多数肾单位仍具有潜在的代偿功能。此时,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6克,减少水钠潴留对肾脏的负担;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改善机体代谢状态,减轻肾脏压力。在这些综合治疗措施下,肾脏能够启动自身的修复机制,逐渐恢复部分受损的功能,从而使得肌酐水平下降,肾功能得到恢复。对于高血压肾病肌酐升高的患者,建议务必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肾病能吃黄豆芽吗,黄豆芽是不是豆制品
肾病患者一般能适量食用黄豆芽,且黄豆芽属于豆制品。对于肾病患者食用黄豆芽,建议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摄入量。烹饪方式宜选择清炒、煮汤等清淡方式,避免添加过多盐分、酱油等调味品,减少钠摄入。肾病患者能吃黄豆芽,主要原因在于其营养特性及对肾脏代谢的影响相对可控。黄豆芽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及一定量的优质植物蛋白,其中维生素C有助于新陈代谢,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肾病患者因活动量减少导致的便秘问题。虽然黄豆芽含有蛋白质,但其含量相较于黄豆有所降低,在适量食用的情况下,不会给肾脏带来过高的代谢负担。黄豆芽是豆制品,因其本质上由黄豆经过发芽培育而成。从植物学角度,黄豆属于豆科植物,是制作各类豆制品的主要原料,黄豆芽由黄豆萌发而来,与豆浆、豆腐、豆皮等一样,均以大豆为基础原料,在加工链条上同属豆制品范畴。从营养学角度,黄豆芽保留了黄豆中部分优质植物蛋白、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并且在发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核心营养来源仍与大豆密切相关,符合豆制品以大豆为基础的营养特征。因此,无论是从原料来源还是营养特性判断,黄豆芽都应归类为豆制品。平时,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若出现血肌酐升高、蛋白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调整饮食方案,并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安排膳食,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减轻肾脏负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