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不同时期胃癌的不同症状表现

  肿瘤专家介绍,在发病前胃癌的前兆一般会有,这对于我们来进一步确诊癌非常的重要,胃癌在前期一般都没有什么症状,所以多观察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胃癌的前兆随其主症不同,在中医学中可分属于“噎膈”、“反胃”、“症瘕”、“积聚”、“心腹痞”、“胃脘痛”等病证范畴。我们应该对胃癌的前兆引起高度重视。

  胃癌的前兆之一

  胃区疼痛,常见胃癌的前兆为咬啮性疼痛。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另外还包括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醋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

  胃癌的前兆之二

  常为老年人胃癌的前兆最早症状,有时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若癌肿位于胃的入口(贲门)处,可感到进食不通畅;若癌肿位于胃的出口(幽门)处,出现梗阻时,病人可呕吐出腐败的隔夜食物。上腹部疼痛。约有1/4患者的疼痛规律与消化性溃疡相同,而老年人痛觉迟钝,多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占30% 70%。若上述腹痛经常复发,或间隔时间愈来愈短,则应引起警惕。

  胃癌的前兆之三

  常见的胃癌的前兆有呕血、黑便及大便潜血阳性。在胃癌早期即可存在少量出血的征象。呕血者占7% 15%,黑便者为23% 45%。而大便潜血阳性率较高,胃体癌阳性率占87.6%,贲门癌占64.4%。若大便潜血持续阳性者,对胃癌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据统计约50%的老年患者有明显食欲减退、日益消瘦、乏力,有40% 60%的患者是因消瘦而就医。若伴有上腹部疼痛,且能排除肝炎的,更应引起警惕。

  早期胃癌的前兆症状

  肿瘤治疗专家介绍,胃癌治疗得早与晚,效果大不一样。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95。如果胃癌发展到了晚期,疗效便不甚理想了。因此,早期发现胃癌,是胃癌防治中重要的一环。胃癌早期表现不明显,也易于其他胃部疾病相混淆,但是也是有一些信号可能是胃癌的前兆,你注意了吗?根据全国胃癌对400例早期胃癌的表现分析,发现早期胃癌胃癌病人上腹部痛占83.3;上腹部不适占36;胃部闷胀感占37.8;食欲减退占39.5;反酸占37.5;消瘦占33.8。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胃癌的前兆,没有胃病史而近期内出现疑似早期胃癌的症状,切不可轻易认为是一般胃病,要高度重视,争取作更详细的检查。

  进展期胃癌的前兆

  肿瘤治疗专家指出,早期胃癌70%以上无明显前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非特异性的、醋似胃炎或胃溃疡的前兆,包括上腹部饱胀不适或隐痛、泛酸、嗳气、恶心、偶有呕吐、食欲减退、黑便等。进展期胃癌的前兆见胃区疼痛,常为咬啮性,与进食无明显关系,也有类似消化性溃疡疼痛,进食后可以缓解。上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厌食、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消瘦、贫血、水肿、发热等。贲门癌主要表现为剑突下不适,疼痛或胸骨后疼痛,伴进食梗阻感或吞咽困难;胃底及贲门下区癌常无明显前兆,直至肿瘤巨大而发生坏死溃破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注意,或因肿瘤浸润延伸到贲门口引起吞咽困难后始予重视;胃体部癌以膨胀型较多见,疼痛不适出现较晚;胃窦小弯侧以溃疡型癌最多见,故上腹部疼痛的前兆出现较早,当肿瘤延及幽门口时,则可引起恶心、呕吐等幽门梗阻前兆。癌肿扩转移可引起腹水肝大黄疸、脑、心、前列腺卵巢、骨髓等的转移而出现相应前兆。

(实习编辑:张莹秀)

2011-03-16 01:05:00浏览10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儿童肾病综合征怎么引起的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包含非疾病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疾病因素,例如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一、非疾病因素:部分儿童肾病综合征与遗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肾脏足细胞、基底膜等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肾脏的滤过屏障受损,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从而引发肾病综合征。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在备孕前可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基因检测,评估生育风险。二、疾病因素:1、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抗原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激活补体系统,引发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出现蛋白尿、水肿等肾病综合征表现。2、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中也可发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抗双链DNA抗体等与肾小球内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导致肾病综合征。对于儿童肾病综合征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儿科肾脏专科就诊,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功能、免疫学指标、肾脏病理检查等,明确病因和病理类型。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实体肿瘤性肾病能治愈吗
实体肿瘤性肾病能否治愈不能一概而论。若肿瘤处于早期阶段,尚未对肾脏造成严重损害,且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积极治疗后存在治愈可能;但如果肿瘤已发展至晚期,引发严重的肾脏结构破坏与功能衰竭,或患者无法耐受治疗,治愈难度极大。在实体肿瘤性肾病早期,肿瘤尚未发生广泛转移,对肾脏的影响多表现为轻中度蛋白尿、少量血尿等,肾脏功能仍处于代偿阶段。此时,若能及时发现肿瘤并进行根治性切除,同时配合免疫调节、控制蛋白尿等针对肾脏病变的治疗措施,肾脏功能有望逐渐恢复。例如,一些由肾细胞癌引发的肿瘤性肾病,早期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结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减少蛋白尿,部分患者的肾脏病变可得到逆转,实现临床治愈。此外,若患者身体素质较好,能够耐受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也可为疾病治愈提供有利条件。当实体肿瘤发展至晚期,癌细胞发生广泛转移,对肾脏的损害往往呈进行性加重。肿瘤可直接侵犯肾脏组织,破坏肾小球、肾小管结构,或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肾脏的严重病变,导致大量蛋白尿、肾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同时,晚期患者常因肿瘤消耗出现恶病质,身体虚弱,难以耐受手术、化疗等积极治疗手段。此外,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药物相关肾损伤,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即便进行透析等替代治疗维持生命,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对肾脏及全身系统的损害,使得病情难以控制,治愈希望渺茫。确诊实体肿瘤性肾病后,应尽快完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及肾脏穿刺活检等检查,明确肿瘤分期和肾脏病变程度。早期患者建议优先治疗肿瘤,选择肿瘤根治手术切除或联合放化疗。晚期患者以缓解症状、延缓肾功能恶化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可采用姑息性治疗控制肿瘤,配合透析治疗维持肾脏功能。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高血压肾病肌酐高能恢复吗
高血压肾病导致的肌酐升高一般是可以恢复的。若出现水肿、尿量异常、血压难以控制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长期高血压状态使得肾脏的肾小球内压力升高,导致肾小球发生硬化、萎缩,进而影响肾脏的滤过功能,使肌酐等代谢废物在体内蓄积,血肌酐升高。但如果能及时且有效地控制血压,将血压稳定在合理范围,就能显著减轻肾小球所承受的压力。例如,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降压药物,不但可以降低血压,还能通过独特的肾脏保护机制,减少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当肾小球的损伤减轻,肾脏的滤过功能得以改善,肌酐的排泄恢复正常,血肌酐水平也就有可能逐渐降低,肾功能得到恢复。而且,肾脏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高血压肾病早期,当肌酐刚刚开始升高时,肾脏受损的程度相对较轻,多数肾单位仍具有潜在的代偿功能。此时,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3-6克,减少水钠潴留对肾脏的负担;适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改善机体代谢状态,减轻肾脏压力。在这些综合治疗措施下,肾脏能够启动自身的修复机制,逐渐恢复部分受损的功能,从而使得肌酐水平下降,肾功能得到恢复。对于高血压肾病肌酐升高的患者,建议务必严格遵循医嘱规范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孙国辉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肾病能吃黄豆芽吗,黄豆芽是不是豆制品
肾病患者一般能适量食用黄豆芽,且黄豆芽属于豆制品。对于肾病患者食用黄豆芽,建议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摄入量。烹饪方式宜选择清炒、煮汤等清淡方式,避免添加过多盐分、酱油等调味品,减少钠摄入。肾病患者能吃黄豆芽,主要原因在于其营养特性及对肾脏代谢的影响相对可控。黄豆芽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及一定量的优质植物蛋白,其中维生素C有助于新陈代谢,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肾病患者因活动量减少导致的便秘问题。虽然黄豆芽含有蛋白质,但其含量相较于黄豆有所降低,在适量食用的情况下,不会给肾脏带来过高的代谢负担。黄豆芽是豆制品,因其本质上由黄豆经过发芽培育而成。从植物学角度,黄豆属于豆科植物,是制作各类豆制品的主要原料,黄豆芽由黄豆萌发而来,与豆浆、豆腐、豆皮等一样,均以大豆为基础原料,在加工链条上同属豆制品范畴。从营养学角度,黄豆芽保留了黄豆中部分优质植物蛋白、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并且在发芽过程中产生了新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但其核心营养来源仍与大豆密切相关,符合豆制品以大豆为基础的营养特征。因此,无论是从原料来源还是营养特性判断,黄豆芽都应归类为豆制品。平时,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若出现血肌酐升高、蛋白尿加重等情况,应及时调整饮食方案,并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合理安排膳食,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减轻肾脏负担。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