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专家:一人胃病央及全家

  如果你经常和家人共餐,只要有一个人有“ 胃病” , 那么其他人有可能同患“ 胃病”,不管你们身体是否强壮。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规律:胃病患者胃黏膜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平均高达59%~77%。这让专家对这种身长3μm的生物产生了高度的注意。

  幽门螺杆菌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B a r r 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诺贝尔奖委员会在授奖词中说,由于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的发现,使得原本慢性的、经常无药可救的胃溃疡变成了只需抗生素和一些其他药物短期就可治愈的疾病。

  回顾1982年4月,澳大利亚佩斯医院的试验室里。由于复活节放假,本应培养48小时就查看的细菌培养皿静静地多放置了三天。待休假归来的Marshall医师惴惴不安于自己的过失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一种新的、从未见过的细菌悄悄滋生出来——幽门螺杆菌(缩写HP)。以前失败了34次的试验就此有了结果,1984年Warren和Marshall 联合发表了他们培养成功的这一细菌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以这个美满的失误为契机,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针对该菌的研究热潮,或者可以说是风暴。消化科研究它与消化病的关系,非消化科研究它与各种非消化病的关系,动物界也发现各种螺杆菌。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关注,制药公司投巨资开发有效药物,有关螺杆菌的杂志和书籍应运而生,螺杆菌研究学会纷纷建立,世界性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螺杆菌研究论文不计其数。学者们有时会自嘲地说:也搞不清到底是我们在培养幽门螺杆菌,还是幽门螺杆菌在培养我们。如果不信,你可以用幽门螺杆菌做关键词,在Medline上检索,相关条目绝对是数以万计的。

  反正, 找到了这样一个细菌, 它与我们人类大多数上消化道疾病有关。而在以往,医学家们总是习以为常地认为,在胃内pH1~2的高酸度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有细菌存在。就这样,事实上在1892年就曾发现过的螺旋形细菌,90年后方被验明正身。

  菌从哪里来?

  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会是我们体内自己产生。与乙脑和脊髓灰质炎等其他疾病不同,自然界中的幽门螺杆菌只存在于人体内。那么来源只能是:其他带菌的人。研究人员按照传染性疾病研究的思路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过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

  结论是由于密切接触传播。家庭人口多,居住卫生条件差,共用餐具等都是危险因素。曾怀疑过水的污染问题,但证据不够充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中,有57%是父母均有感染,43%是父或母一方感染。非洲一些民族的母亲喜欢将食物咀嚼后喂给婴孩,结果其儿童的感染率明显升高。所以口—口传播途径可能非常重要。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成人的感染率为50%~60%,其中四分之三都是儿童期感染。而儿童期感染者将来黏膜受损害更为严重。

  凭什么给幽门螺杆菌定罪

  受害者 于雷

  于雷感到上腹部不适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隐隐的疼痛,胀饱感, 嗳气, 口中常有异味。他以为只不过是自己生活不规律,饮食无节制而已。但调整生活规律后,并未见太大起色。见医生、做检查,然后医生郑重地告诉他:慢性活动性胃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于雷不明白,那个据说只有3μm长的小东西怎么就成了他胃炎的原因。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当然有其如同法律一般严谨的原则,如果认定某种微生物是某一疾病的原因,应满足科赫氏原则。简单来讲就是:感染该微生物的人会患某种疾病,不感染这种微生物则不患这种疾病,从人体内除掉这种微生物可治愈这种疾病。

  专家直言

  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

  人类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中9 0%以上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而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基本不会有慢性活动性胃炎。如果除掉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可以消失。医学家们在医学临床试验中得出上述结论。而最让人感动的证据来自Marshall。他曾不止一次地口服幽门螺杆菌,详细地记录了此后出现的腹部症状——腹胀,上腹部隐痛,恶心,口臭,周身不适。然后做胃镜检查,不仅看到了感染的幽门螺杆菌,也看到了明显的活动性胃炎。再后来他采用了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方案,除掉幽门螺杆菌后,他的症状得以消失,重复胃镜检查发现,炎症也不再活动。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因果关系满足了科赫原则。

  受害者 吴健

  吴健一直认为他的十二指肠溃疡来自遗传,他的父亲,哥哥,都是同样的患者。常到冬春和秋冬换季节的时候出现上腹部疼痛。饥饿时和夜间都是他难过的时候。那次呕血和黑便的经历让他后怕不已。但总觉得,基因来自先天,自己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专家直言  

  十二指肠溃疡与HP

  医学研究的结果是:如果检查方法可靠,几乎所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趣的另一个现象是,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爱斯基摩人不会得十二指肠溃疡。在没有幽门螺杆菌概念的时期,十二指肠溃疡的1年复发率75%,5年时几乎100%。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的事实让人瞠目结舌,1年复发率锐减至3%以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几率也被大大降低。对人群进行追踪随访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在未来的10年内患十二指肠溃疡的机会是没有感染者的数倍。但是,为什么人类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普遍在50%~60%,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远远低于这一数字。医学家对此的解释是:有些幽门螺杆菌的致病能力强,而有些较弱。那么,吴健关心的遗传问题呢?解释是,在同一家庭密切接触生活的亲属中,他们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除接触之外,某些血型,如O型血,他们的胃黏膜上存在某种物质,那正是幽门螺杆菌定居需要的。

  受害者 韩宏程

  韩宏程发现患有萎缩性胃炎数年了,很担心癌变的问题,所以经常检查胃镜。他的胃黏膜活检标本中并未找到幽门螺杆菌,是不是萎缩胃炎与该菌无关呢?

  专家直言

  萎缩性胃炎与HP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黏膜炎症长期存在的结果可以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出现。而挑剔的幽门螺杆菌并不容易在萎缩的胃黏膜中生局却是我们最不能承受的。研究表明30%~5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相关。

  日本胃肠病研究人员用长达8年的时间追踪1526位日本患者。为了仔细地筛检胃癌,病人们在最初参与研究时就进行胃镜检查与黏膜病理检验,1~3年后再次接受相同的检验。结果发现,3%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罹患胃癌,而未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未患胃癌。北京大学的林三仁教授曾进行过一项著名的试验,给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服药治疗,5年后及8年后发现,那些细菌被除掉者的胃癌发病率明显低于细菌未被根除者。

  然而胃癌的发生毕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胃黏膜萎缩后,胃内微环境改变,导致胃内亚硝胺等致癌因子增加,长期多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胃癌。而且,胃癌与遗传,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幽门螺杆菌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所以,因为有幽门螺杆菌就整日忧心忡忡,担心癌变,倒也大可不必。

  胃病的最佳对策

  No.1 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此乃杜绝胃病传染的根本。讲究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提倡家庭分餐制,要搞好厨房的卫生,餐具定期消毒;不喝不洁水,饮用水要消毒;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家庭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及时治疗。研究人员正在研究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疫苗,国内的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或许将来,我们只需要吃一粒药就可以拒幽门螺杆菌于体外。

  No.2 检查幽门螺杆菌

  建议家中胃病成员做此项检查。可以选胃镜检查,观察有没有胃内的病变且判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No.3 联合用药

  治疗方案能否DIY,建议打消此念!

  治疗幽门螺杆菌的药物种类并不多,铋剂,质子泵抑制剂,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甲硝唑类,四环素,痢特灵等,需要三种或更多的药物联合应用,剂量和用法与治疗普通感染有一定区别。还要顾及过敏,耐药,副作用,人的耐受性等问题。不规范的治疗很容易导致细菌耐药,使今后的治疗困难重重。在中国,6 0%~7 0%的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这种耐药菌的治疗非常困难。

(责任编辑:王海娥)

2007-11-07 21:29:00浏览11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可能出现肿块、乳头溢液、疼痛等症状,若发现身体出现这些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1、肿块:副乳腺本质上是未退化完全的乳腺组织,当副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癌细胞会脱离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异常增殖并不断堆积。这些癌细胞突破正常组织边界,逐渐形成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早期肿块多较小,可位于腋窝等副乳腺分布区域皮下,由于癌细胞具有侵袭性,会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使得肿块活动度较差,不易推动。2、乳头溢液:副乳腺癌细胞侵犯副乳腺导管系统后,可能会破坏导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导管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运输物质的功能,而癌细胞的侵袭会导致导管内环境改变,使得细胞分泌异常。一些癌细胞可能会分泌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液体,这些液体通过副乳腺的乳头排出体外,可能形成乳头溢液。由于癌细胞对导管的破坏和异常分泌,溢液的量和性质可能不规律,有时多有时少,液体颜色也可能发生变化,这是副乳腺癌早期较为重要的提示信号。3、疼痛:癌细胞在副乳腺内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刺激周围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感觉。此外,随着肿瘤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早期疼痛多表现为隐痛、胀痛,程度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但这种疼痛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且疼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建议患者日常重视身体变化,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尤其在经期后,可关注腋窝等副乳腺常见部位有无异常。另外,避免穿过紧衣物,以减少对副乳腺的压迫。若发现肿块、溢液、疼痛等症状,不要自行判断或拖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男性乳腺癌概率高吗,能活多久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概率相对较低,约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早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通常在1-3年。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按时完成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方案。男性乳腺癌发病概率较低,主要受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影响。男性乳腺组织相对不发达,腺体细胞数量少,缺乏雌激素的持续刺激,因此癌变的基础条件不足。同时,男性乳腺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低于女性,进一步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此外,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在男性人群中的携带率低于女性,且多数男性无乳腺疾病家族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早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是因为肿瘤尚处于局限阶段,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清扫,配合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可有效清除肿瘤细胞,显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且早期患者身体机能未受严重影响,对治疗耐受性好,经规范治疗后可长期生存。而晚期患者生存期仅1-3年,是由于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广泛侵犯周围组织,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且患者因肿瘤消耗出现恶病质,对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耐受性下降,治疗效果受限,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和化学致癌物。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男性乳腺癌的症状
男性乳腺癌的症状主要包括乳房肿块、乳头乳晕异常、乳房皮肤改变以及疼痛不适等。1、乳房肿块:男性乳腺癌最常见症状为乳房肿块,其形成源于乳腺细胞发生恶变,癌细胞不断增殖积聚。肿块多位于乳晕下方或周围,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晰,活动度较差。因男性乳腺组织较薄,肿块易早期侵犯周围组织,与皮肤或胸壁粘连。2、乳头乳晕异常:癌细胞侵犯乳头乳晕区,导致乳头乳晕出现多种异常表现。乳头可出现凹陷、回缩;部分患者乳头溢液,溢液性质多样,可为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此外,乳晕皮肤可增厚、粗糙,呈湿疹样改变。3、乳房皮肤改变:随着病情进展,乳房皮肤出现改变。肿瘤细胞侵犯乳房皮肤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皮肤水肿,外观呈现橘皮样改变;当肿瘤侵犯皮肤,可导致皮肤破溃、溃疡形成,出现渗液、出血,且难以愈合。这是因为癌细胞持续增殖破坏皮肤正常组织结构和血供,同时影响皮肤细胞的代谢和修复能力,致使皮肤出现异常改变。4、疼痛不适:男性乳腺癌引发的疼痛不适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及神经有关。早期疼痛症状可能较轻,表现为隐痛或刺痛,随着病情加重,疼痛程度加剧,可持续存在,且在触碰乳房或活动时疼痛明显。建议若发现乳房出现无痛性肿块、乳头乳晕异常、乳房皮肤改变或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疑似男性乳腺癌症状,及时前往正规医院乳腺外科或肿瘤科就诊。注意休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的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粘液癌乳腺癌术后要化疗吗,能活多久
粘液癌乳腺癌指乳腺粘液腺癌,其术后是否需要化疗以及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需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一般来说,早期且恶性程度较低的粘液癌患者手术后可能不需要化疗,而病情较晚或恶性程度较高的患者在手术后通常需要接受化疗。其生存期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长期存活,而病情较重的患者生存时间相对较短。 化疗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特征。纯粘液癌通常生长较慢,若未发生淋巴结转移且激素受体阳性,通过手术治疗即可获得较好效果,不一定需要化疗。但若肿瘤较大、存在淋巴结转移或激素受体阴性等情况,则化疗往往是必要的。因此,化疗的决策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后确定。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肿瘤分期、治疗反应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通常预后较好,复发风险较低。而如果肿瘤已进入中晚期,即使经过积极治疗,仍可能面临较高的复发或转移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但也有些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快。因此,定期复查和长期随访对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对于确诊粘液癌乳腺癌的患者,建议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肿瘤的具体特征,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术后应坚持规范随访,及时发现可能的复发迹象。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心态,有助于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如果病情较晚或复发,可考虑参与临床试验,探索更多治疗可能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