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中国人养胃慎用药物

  俗话说,十人九胃,有人估计中国人胃病发生率达到85%,国人相聚,如果讨论医疗问题,一半以上的时间可能谈的是某人的胃病;中国农村的医生,病人中的三分之一是因为胃病方面的症状求诊;即使是远离了中国的一方水土,在移民它国的中国人中,胃病仍然是最常见的烦恼。为什么胃病在中国人中如此普遍?我们如何避免胃病或者说如何养胃?

  大多数胃病其实是心病

  人的情绪有利于人对环境的反应,比如恐惧增加人的警觉性,发怒增加人的攻击性,担忧增加人的脑力活动,人类强化这些功能是以减低其它器官资源消耗为代价的,其中包括消化道,当人处于精神抑郁状态时,消化道供血不足,功能减退,就会表现出胃病的系列症状。

  事实上大多数的常见胃病是非器质性的,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文献报道中中国人约有20%的人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如果算上所有的胃部不适等胃病症状,其比例可能远比20%要高。在某些高发人群中,比如战乱不断的中东地区,人群功能性消化不良达到60%以上。

  在中国,由于农村经济状态更为紧张,生活条件更差,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城市人口。中国城市发展中也形成日益增加的生活压力,这导致了近年来中国逐渐增加胃病犯病率。在中国缺乏心理健康关怀与心理治疗,患者易于以身心疾病的方式表达心理需求,这是为什么中国人胃病更为常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西医,中医易于听取病人的病情报告并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慰,所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更易于为中医而不是西医治愈。

  排空是关键 中国人三种饮食习惯导致胃潴留

  在功能性胃病中,胃不能及时排空,食物滞留在胃中,严重者称胃潴留(Gastroparesis),人群中4%-5%的人都有胃排空障碍,如前述,胃不能排空,就不能获得休息恢复时间,易于进一步发展成为器质性病变;另一方面,滞留的食物会发生变化,发酵产气,细菌生长,或者成块化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胃病症状,比如返酸嗳气、上腹不适、胃痛、呕吐、恶心、乏欲等等。

  恶习一:三餐不规律

  人有生物节奏,一日三餐如果不规律,某种程度上会防碍胃肠正常功能,对于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往往在饭后立即开始工作运动,在其它器官竞争资源时,胃肠血供氧供减少,易于产生功能性障碍。中国人习惯于午休,饭后进入睡眠状态,在睡眠状态下,胃肠功能也会相应减弱,会进一步产生消化不良。

  恶习二:脂性食物多

  中国人饮食习惯多煎炒,过于油腻,当食物中含有脂肪时,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要靠来自胰腺的脂酶与来自肝脏的胆汁,前者分解脂肪,后者将之乳化便于脂酶分解及小肠吸收。由于脂肪不溶于水而凝集成团,胆汁将之乳化变成更小的颗粒,为脂酶作用提供更多的表面空间,从整体效率来说,脂肪的消化吸收较慢,所以胃会逐步缓慢释放食糜(经胃消化混合后的食物)进入小肠。

  恶习三:食物太烫

  除了脂性食物的影响,食物太烫也影响胃功能,胃肠的肌肉是平滑肌,平滑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冷缩热胀,胃肠痉挛疼痛时,在腹部加温就会缓解,因为温度升高,平滑肌张力就减弱。吃得太烫,胃张力减弱,不利于排空。食物加温的目的是使之变性易于消化以及杀菌灭毒,但用不着吃得太烫,冷食更利于消化。

  回避引起不适的食品

  如果你阅读大量的养生之道,会发现有人主张吃酸性食物,其道理是增强胃酸环境及作用,另外的人则主张吃碱性食物,其道理是中和胃酸。究竟哪一种食物更为养生呢?事实上食物基本上都是中性的,长期偏酸或者偏碱都是取病之道,因为人体需要排出过多的酸碱,强调吃酸或者吃碱都是似是而非的伪科学。

  你如果对某种食物不耐受,肯定不是酸碱问题,多半是因为你缺乏相关的消化酶或者对其中某些成分超敏感,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回避引起不适的食品。人类食品种类繁多,不必担心错过了可口的食品。

  如果你有功能性的胃病,为了促进胃排空及修复,不妨进行分食制,所有的食品按其消化排空时间进行安排,先喝水吃汤,再吃水果菜蔬,再吃饭,饭后吃肉。吃时要细嚼慢咽,有些动物还靠吃石子入胃研磨食物,人不用吃石子,因为我们有牙齿可以研磨食物,如果怕麻烦,买一搅碎机把食物打碎了事。

  进食中与进食后都不主张喝水(茶),因为会增加胃内容物的体积。但在胃内容物向肠内逐渐排出后,比如半小时或者1小时后,可以喝水,此时可以稀释内容物,同时刺激胃蠕动,有利于胃排空。

  慎用药物

  市面上大多数治胃病的药是抑酸剂或者中和剂,如果使用不当,它们对正常的消化功能有害无益,因为胃酸是消化过程中的必要成分。

  人对食品有天然的鉴别能力,知道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有害,苦恶臭的东西多半有毒,直接刺激胃粘膜,中药复杂的配方味苦难闻,难以下咽,那是你的身体在向你警告,你的胃承受不了更多的折磨。这正是中药的特征。在农村胃病比在城市更为普遍的一大原因就是中药造成的。

  使用药物治疗最好要有明确的机制与原理,不适当的药物,肯定会加重胃病,因为胃肠道反应是药物副作用中最常见的。平常所用的非激素类的抗炎药(大多数的感冒药),都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远离药品是胃养护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包括抽烟与喝酒。

(实习编辑:李素素)

2010-06-27 13:44:00浏览7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肝病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肝病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消化道不适、全身乏力、黄疸以及出血倾向等。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各种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能量、合成蛋白质等多种功能。当肝脏受损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表现。1、消化道不适:肝脏受损后,其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脏疾病。2、全身乏力:肝病患者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3、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黄染,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发白。这是黄疸的典型表现。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4、出血倾向: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之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肝脏疾病已经对患者的血液系统产生了影响。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肝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同时,应避免饮酒和食用对肝脏有害的食物和药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