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病理学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对1984年2月至1999年2月经治的45例胃平滑肌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仅15例(33.3%)。45例均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证实。随访中3例因肿瘤广泛扩散而衰竭死亡。2例出现复发而予再次手术,再次手术后已分别存活2年、3年;其余病例随访恢复良好。结论确立本病的诊断要根据病史、多种特殊检查的结果、肿瘤的大体形态和术中、术后病理等综合分析。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法,在术式选择上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物学行为而定,一般无需行广泛的根治性胃切除。良、恶性平滑肌肿瘤均应强调术后长期随访,以提高生存率。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study of smooth muscle tumor in stomach

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MA Yi, MENG Gang, SHI So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Affiliated Hospital, Wannan Medical College, Anhui Wuhu 2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mooth muscle tumor in stomach.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5 above mentioned cases diagnosed by both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Only 15 cases(33.3% ) were confirmed before operation. All the 45 cases underwent operation and were identified by pathology. Three cases died of extensive metastases and cachexia during follow up. Two cases recurred and were operated on again, surviving for 2 and 3 years until now after operation, respectively. The others recovered well. Conclusion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needed to diagnose the disease, including the history, special examination, tumor gross appearance and pathologic changes during or after operation. Resection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should be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site, size and biologic behavior of the tumor. Generally, extended gastrectomy and lymphnode clearance is not necessary. It is emphasized that both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 need a long term follow up after operation to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Key words】 Gastric neoplasm; Smooth muscle tumor; Path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胃平滑肌肿瘤发生于胃壁平滑肌组织,临床较为少见。早期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单一的检查方法很难诊断。由于发生于间叶组织,其生长方式及生物学行为特殊,因此早期诊断及确诊率低,直接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1]。我们两所医院自1984年2月至1999年2月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平滑肌肿瘤45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胃平滑肌瘤26例,年龄26~64(平均48)岁,病程6个月~14年。胃平滑肌肉瘤16例,年龄20~69(平均42)岁,病程2个月~5年。胃平滑肌母细胞瘤3例,年龄分别为29岁、43岁、49岁,病程分别为6个月、3年、6年。全组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诊断。

  二、临床表现

  本组中主要症状见表1。其中9例曾在其它医院拟慢性胃炎长期治疗无效。

  三、辅助检查

  本组辅助检查及其结果见表2。

  四、术前诊断情况

  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术前得到诊断仅15例(其中9例患者被多项辅助检查考虑),术前诊断率33.3%。误诊情况:术前误诊胃2溃疡4例,胃癌14例,胃息肉7例,腹膜后肿瘤4例,肠系膜肿瘤1例。

  五、治疗方法

  45例均予手术治疗,其中对经术前诊断或术中快速病理检查诊断的平滑肌瘤17例行局部(单纯瘤体或楔形)切除;12例分别视肿瘤的部位施行远侧或近侧胃大部切除术;13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2例虽术中快速病理报告为平滑肌肉瘤,但因病变弥漫而作全胃切除术;1例肿瘤位于胃窦部伴肝脏右前叶转移,而行远侧胃大部切除加肝脏Ⅴ、Ⅵ段切除术。切除标本均经术后常规病理进一步确诊,且切缘均无肿瘤残留。

  六、肿瘤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组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大体形态学观察见表3。Masson三色染色,81.6%(31/38)显示红染的肌原纤维。免疫组化分析,HHF35阳性率80.6%(25/31),desmin阳性率61.3%(19/31)。

  七、随访

  本组中39例(86.7%)获术后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年8个月,失访6例。随访中复发2例,1例首次曾报告为平滑肌瘤且行局部切除者,术后2年复发,再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证实为平滑肌肉瘤);另1例(平滑肌肉瘤)首次术后3年发生肝左外叶转移,而再次手术行肝左叶切除术(原发灶切除部位未见异常);此2例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已分别存活2年、3年。3例平滑肌肉瘤术后随访中死亡,其中1例手术时发现肝转移(并行转移灶切除)者于术后2年死于复发、肺转移、肝脏弥漫性转移和肝功能衰竭;另2例(1例曾行全胃切除)于术后4年、5年死于肺转移、腹腔广泛转移。其余病例随访中恢复较满意,仍在随访中。

  讨论

  一、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学特点

  胃平滑肌肿瘤主要分为3类,即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母细胞瘤(亦称上皮样平滑肌瘤)。这3类中以平滑肌瘤最多,约占全部胃良性肿瘤的40%,胃平滑肌肉瘤占胃肉瘤的25%,胃平滑肌母细胞瘤较为罕见,近20余年才引起人们重视[1]。胃平滑肌肿瘤的临床症状与肿瘤的部位、生长方式和速度、有无溃疡或出血有关。据本组资料及文献所述,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和腹部包块是胃平滑肌肿瘤的3大临床表现。而且上消化道出血较具特征性,往往可为一首发症状。本组中46.7%(21/45)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并由此引起重视。

  本病发生于胃壁平滑肌组织,大多为单发,少数可呈多发性。各类胃平滑肌肿瘤,肉眼形态基本相似。结合本组资料,主要表现为球形结节状、分叶状或不规则型,肿瘤表面的黏膜一般是正常的,但常可发生溃疡,因而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症状。肿瘤切面呈灰黄色、编织状,恶性者可有坏死出血区,并似鱼肉样外观[2]。光镜下,瘤细胞呈梭形,排列呈漩涡状或束状,胞浆丰富,嗜酸性。良性的肌瘤一般无或极少有核分裂象,而平滑肌肉瘤中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多见,并含一些病理性核分裂象[2]。平滑肌母细胞瘤光镜下可见特殊的圆形或多角形上皮样瘤细胞条索状排列,核往往靠边,核周围有透明晕,胞浆呈空泡状[2]。本组用Masson三色染色,81.6%(31/38)显示红染的肌原纤维。免疫组化分析,HHF35阳性率80.6%(25/31),Desmin阳性率61.3%(19/31)。

  表1 45例胃平滑肌肿瘤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例(%)]

  肿瘤类型 例数 上消化道出血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上腹部包块 消瘦、贫血 纳差
  平滑肌瘤 26 6(23.1) 12(46.2) 4(15.4) 6(23.1) 14(53.8)
  平滑肌肉瘤 16 12(75.0) 14(87.5) 8(50.0) 10(62.5) 11(68.8)
  平滑肌母细胞瘤 3 3 3 1 2 3
  合计 45 21(46.7) 29(64.4) 13(28.9) 18(40.0) 28(62.2)

  表2 45例胃平滑肌肿瘤患者辅助检查及其诊断率[例(%)]

  检查方法 检查例数 确诊例数
  胃镜 31 11(35.5)
  X线钡餐 34 7(20.6)
  B超 23 4(17.4)
  超声内镜* 3 2

  注:超声内镜检查系在外院完成。

  表3 45例胃平滑肌肿瘤患者肿瘤大体形态学观察结果(例)

  肿瘤类型 例数 生长方式 肿瘤直径 位置
  形态 表面溃疡
  腔内 腔外 腔内外 ≤5cm >5cm 胃窦 胃体 胃底 球形 分叶状 不规则  
  平滑肌瘤 26 13 7 6 19 7 5 14 7 6 11 9 5
  平滑肌肉瘤 16 9 1 6 4 12 4 9 3 7 5 4 9
  平滑肌母细胞瘤 3 2 0 1 1 2 2 1 0 2 1 1  

  二、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

  对于本病的诊断,应根据病史、胃镜活检、胃肠造影和B超等辅助检查,以及肿瘤大小、形态,术中和术后病理等综合分析,再做出诊断。由于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而且其生长方式可分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混合型)等,故胃腔内往往仅显示瘤体的一个部分,使胃镜活检和钡餐检查难以观察肿瘤的全部,单一检查方法诊断率较低(本组胃镜及钡餐检查诊断率分别为35.5%、20.6%)。而B超检查也只能对术前诊断起辅助作用,可对肿瘤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关系等进行观察,为临床提供诊断信息。近年来,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受到重视,它能够清晰显示胃壁的各层结构,能显示胃腔内外肿瘤的全貌,并能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对黏膜下肿瘤施行活检而作出定性诊断[3],因此是诊断本病的较好方法。本组3例在外院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获确诊。作者认为大多数单一的检查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诊断率。本组术前获诊断15例,其中9例被多项辅助检查所考虑。手术探查时,对可疑病变应行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以指导手术切除范围。虽冰冻切片有时也不能立即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但大部分可以确定是肌源性肿瘤而排除胃癌,术后常规病理能进一步证实本病的性质。至于良恶性的鉴别,应强调根据肿瘤的大小、有无浸润、瘤细胞的密度、异型性及核分裂指数等综合判定,而最重要的判断指标是核分裂数。国内外一些作者已根据核分裂数、细胞增生程度、异形性及坏死,初步制定胃平滑肌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标准及分级原则[2,4,5]。

  三、治疗

  胃平滑肌肿瘤,无论良、恶性,一经发现,即应以手术切除为原则。本病对于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在手术方式上,目前,仍有两种意见,主要是对恶性平滑肌肿瘤。一种意见是行类似胃癌根治术R1淋巴结清扫,认为复发率低,预后较好[6]。但大多数意见认为过大范围的手术与局部切除相比对复发、预后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其淋巴结转移率低,若有转移往往提示已处于晚期[79]。综合本组资料及近期文献,我们认为对平滑肌瘤应做局部切除,切缘1~2cm;对平滑肌肉瘤及平滑肌母细胞瘤行胃部分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无需做广泛的淋巴结清扫;恶性的平滑肌肿瘤,若病灶广泛,侵及2个分区以上,或呈多中心性以及胃切除后有复发者,需行全胃切除术;若术中难以估计良恶性,应做快速病理检查,如仍难以确诊者,应按恶性处理;对肝转移和复发病例,也要采取积极态度,不应轻易放弃手术。

  四、随访

  胃平滑肌肿瘤有较长期的临床过程,如能及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其复发和转移的潜能亦不能忽视,长期随访对提高生存率很关键。对良性病例也须随访,因为其良恶性有时难以鉴别。至于核分裂象的标准,各家提法不一,因此判定恶性的标准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差异。本组1例首次手术曾报告平滑肌瘤,术后2年复发而行再次手术,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此例的不同诊断结果可能由上述原因所致。对恶性病例更需长期随访,胃平滑肌肉瘤可多次复发,长期定期随诊,积极手术切除复发灶和转移灶,有时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本组1例平滑肌肉瘤于首次术后3年发生肝转移而再次手术切除转移灶,术后恢复良好,又己存活3年。

  参考文献

  1,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508511.

  2,文锦.936例消化道平滑肌肿瘤的病理学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989,18:167170.

  3,许国铭、金震东、邹多武,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5,4:241242.

  4,Appelman HD .Mesenchymal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Ming SC, Goldman H, eds. Pathology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mpany, 1992. 310 350.

  5,Oyama T, Watanabe H, Iwafuchi M,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for myogenic tumors of the stomach. Gastroenterol Jpn,1993, 28: 193200.

  6,Lee YT.Leiomyosarcoma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general pattern of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Cancer Treat Rev, 1984, 10: 91 101.

  7,谭敏,王吉甫,林汉良,等.影响胃平滑肌肉瘤预后的因素及外科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465467.

  8,Grant CS, Kim CH, Farrugia G,et al. Gastric leiomyosarcoma,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Arch Surg,1991, 126: 985 990.

  9,Shiu MH, Farr GH, Papachristou DN,et al. Myosarcomas of the stomach: natural history,prognostic factors and management. Cancer,1982, 49:177 187.

 

2007-08-22 23:35:00浏览90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伤寒杆菌感染吃什么药
伤寒杆菌感染可使用的药物有环丙沙星、氯霉素、阿奇霉素等。对于伤寒杆菌感染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病情反复。1、环丙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阻碍DNA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环丙沙星对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能有效控制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症状,是治疗伤寒的常用药物之一。2、氯霉素:为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体,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曾是治疗伤寒的首选药物之一,虽然现在由于其不良反应等原因使用相对减少,但对于一些对其他药物耐药的伤寒杆菌感染,氯霉素仍可能有效。3、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可作为治疗伤寒的替代药物,尤其适用于对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的菌株感染。患者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青菜汤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烧烤、炸鸡等。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再次感染。另外,要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如体温、腹痛、腹泻等症状是否缓解,如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
朱欣佚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三甲
伤寒杆菌感染症状吃什么好
伤寒杆菌感染后,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身体恢复,主要包括高热量食物、高蛋白质食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等。但食物不能代替治疗,只能起到辅助作用。1、高热量食物:伤寒杆菌感染患者由于持续发热,身体消耗大量能量,需要补充足够热量。可选择谷类食物,如大米、小麦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能为机体提供充足能量。以大米为例,煮成米粥、米饭,方便患者食用,易于消化吸收。土豆、红薯等根茎类食物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仅热量高,还含有一定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2、高蛋白质食物: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营养素。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接近,易于吸收,可煮成鸡蛋羹,适合患者消化功能较弱时食用。牛奶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每天饮用适量牛奶,能为患者补充蛋白质,但要注意避免空腹饮用,以防乳糖不耐受引起不适。3、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对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有重要作用。新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缓解感染症状。蔬菜方面,菠菜、西兰花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K以及多种B族维生素,对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促进新陈代谢有积极意义。可将蔬菜烹饪成清淡的蔬菜汤或清炒,便于患者食用。伤寒杆菌感染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胃肠道负担。食物烹饪方式尽量选择清蒸、煮、炖等,减少油炸、油煎、辛辣等刺激性烹饪方法。严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防止再次感染或加重病情。若患者食欲严重减退、恶心呕吐明显,无法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营养需求,应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考虑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以保证身体恢复所需营养。
巩尧瑶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和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幽门螺杆菌主要寄生于胃的幽门(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若是感染螺旋杆菌,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是胃癌等疾病的发生。二、幽门螺杆菌常见吗?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人身上带有幽门螺杆菌,但多数人却不会因此有胃溃疡或其他症状,若是发现自己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患者可前往医院接受专业的杀菌治疗。由于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导致溃疡反复发作、难以愈合,因此若是存在上消化道溃疡较严重或复发情况的人可前往医院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必要时患者可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杀菌治疗。不过大家不必过度担心,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主要为粪传播、口传播,在相对良好的卫生条件下,家人互相传染的几率低。大家只要维持良好饮食卫生习惯:饭前及如厕后用肥皂洗手、采行公筷分食、尽量避免食用路边不干净的食物等,就可以避免吃下受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终身都不会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这种无症状感染可能与宿主个体差异相关,部分人群可能先天携带针对该菌的较强抵抗力。需注意的是,当感染引发临床症状时,患者可能出现以下典型表现:a、腹部疼痛或有烧灼感b、空腹时腹部伴有剧烈疼痛c、恶心d、食欲不振e、频繁打嗝f、胀气g、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每个人的状况都不尽相同,若有任何上述症状或征兆,或有其他问题,建议前往医院就医。四、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原因虽然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明晰,但是目前研究表明这种与人类共存数千年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进行传播。日常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风险密切相关:如厕后未彻底清洁的双手可能形成传播媒介,该传播媒介可能会对水源或者食物造成污染,若是摄入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则会大大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风险。在致病机制方面,当幽门螺杆菌穿透胃黏膜时,其会分泌特定酶类中和胃酸环境,该过程不仅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在长期作用下,病原体与胃酸的协同刺激可能会引发胃部及十二指肠(小肠的最前段)黏膜损伤,最终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形成。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以下建议可帮助患者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进行简单的诊断,但不能替代专业诊疗建议。若患者存在相关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咨询医生建议。1、如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医生怀疑你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建议进行健康检查和一些测验。常见的检查方式包括:a、血液检查:分析血液样本可以看出幽门螺杆菌在体内活化或潜伏的迹象,不过呼吸检测和粪便检查比血液检查更能看出活化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现象。b、碳13呼气试验:碳13呼气试验中,需要先吞服带有碳13同位素的药片或溶液等试剂。若有感染幽门螺杆菌,试剂在胃中分解时就会释放出碳。身体会吸收碳并在呼气时排出。把气体呼入集气袋中,医生会使用特殊仪器检测碳13。c、粪便检查:可以通过称为粪便抗原检测的检查,来看粪便中是否含有和幽门螺杆菌有关的外来蛋白质,也就是抗原。不过,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碳13呼气试验和粪检结果,所以接受检验前2周医生会暂停用药。d、内视镜检查:也称为胃镜,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接受轻度的镇静麻醉,医生会把一个很长且带有微小摄影机的管子,从喉咙和食管伸入胃和十二指肠,可以让医生看到你上消化道中任何异常的地方,也能组织采样。2、如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会同时通过两种不同的抗生素来治疗幽门螺杆菌,这是为了预防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医生也会开立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帮助胃壁痊愈。可以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a、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使胃部停止分泌酸液,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以及泮托拉唑。b、H2受体阻断剂:阻断胃壁细胞的H2受体,抑制基础胃酸和夜间胃酸分泌,同时对胃泌素及M受体激动药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抑制作用。这类药物有雷尼替丁、西咪替丁。c、铋剂:作用是覆盖溃疡,保护患处不被胃酸伤害。六、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下列几个要点能帮助患者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a、如厕后、准备食物前后和饭前都要使用肥皂洗手。b、避免不干净的食物或饮食。c、不吃没有完全煮熟的食物。d、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吃饭建议若有胃肠不适症状(例如长期胃痛、胃胀、消化不良、食欲差等)应及早就医,若为胃癌高危险群的人群(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者),可与医生讨论是否接受幽门螺杆菌检测,感染者须接受抗菌治疗并建议定期检查。
周中银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幽门螺杆菌最佳治疗方法
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包含药物治疗、饮食管理、生活习惯改善等措施,一般疗效较好,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循各项要求,以实现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1、药物治疗:患者可遵医嘱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的四联疗法。以奥美拉唑为例,作为质子泵抑制剂,其能抑制胃壁细胞中质子泵的活性,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使胃内pH值升高,同时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阿莫西林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而死亡。抗生素还有克拉霉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胃酸和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侵袭,还可干扰幽门螺杆菌的代谢,抑制其生长。2、饮食管理:建议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这些食物对胃黏膜刺激小,能减轻胃部负担,有利于受损胃黏膜的修复。另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像辣椒、炸鸡等,其可能会刺激胃黏膜,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黏膜的损伤,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3、生活习惯改善:建议患者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让胃部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更新功能,利于对抗幽门螺杆菌。同时,要避免吸烟和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损害胃黏膜,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患者需严格按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另外,建议保持餐具清洁,定期消毒,以避免再次感染。同时,治疗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