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年青人胃癌66例误诊分析

胡庆丰 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摘要

  对10年我院经胃镜和手术病理确诊而事先误诊的青年人胃癌66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青年人胃癌起病隐惹、症状缺乏特异性、进展快,可以胃外表现为首发症;早期胃癌胃镜下不易识别,常造成误诊。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警惕性,提高各级医师的诊治水平,提高胃镜下早期胃癌的识别力,以及做好随诊工作,是减少误诊的几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癌、青年人、诊断、误诊

年青人胃癌66例误诊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例,女36例,男女之比为1:1.2,年龄20-38岁,其中20-30岁25例(37.8%),31-38岁41例(  62.2%),病程2天-4年。1年以内51例(77.3%),1年以上15例(22.7%)。职业:农民43例,工人18例,大学生2例,以农民占大多数。

  1.2 临床表现

  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纳差48例,消瘦21例,呕血、黑例、贫血9例,表现为腹水7例,妊娠剧吐3例。下腹巨大包块2例,全身骨痛1例,急腹症2例。

  1.3误诊情况

  误诊病种: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溃疡病活动期18例,结核性腹膜炎5例,肝硬化并腹水2例,妊娠反应3例,卵巢转移癌2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消化性溃疡穿孔2例。

  2.讨论

  2.1误诊原因分析

  2.1.1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本组大部分病例表现为上腹隐痛、纳差、饱胀不适,病程3个月-4年,曾先后做过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抑制胃酸分泌、制酸剂及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症状时重时轻,且伴发消瘦,进院后行胃镜和手术病理诊断为胃癌,有些已有腹腔淋巴结转移。这些病例临床表现与慢性胃炎相似,长期坚信以前钡餐和胃镜检查结果,导致误诊。经正规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渐消瘦,应考虑胃癌之可能,如能短期内复查胃镜,对病变部位进行活检,可减少误诊。

  2.1.2误诊为溃疡病活动期

  本组18例患者有较为规律的上腹部饥饿性或饱餐后疼痛,且部分病例伴有间断性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病例:男性患者,21岁,反复上腹饥饿性疼痛2年,曾行胃镜检查示幽门管溃疡,近1年内发生上消化道 出血4次,予相应治疗,短期内出血停止。因再次出血而入院,急诊胃镜检查仍认为幽门管溃疡出血,而对胃窦变形、狭窄则认为疤痕所致,经内科正规治疗无效而采取手术治疗,术中发现癌组织浸润浆膜层,病理诊断低分化腺癌。

  既往认为,年青人饥饿性上腹痛,服抗酸剂可以缓解是“溃疡病活动期”的典型症状,通过临床观察,这也不尽然,应注意鉴别。该患者就因此而误诊。故认为患者经正规抗溃疡治疗2周无效者,需复查胃镜并常规在胃溃疡边缘取活检组织,避免误诊。

  2.1.3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并腹水

  对年青病人出现腹水,伴乏力、纳差、甚至低热、盗汗、消瘦、血沉增快,腹水常规检查提示渗出液,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而投以抗结核药,待出现上腹不适、隐痛、呕吐时,反而认为乃抗结核药胃肠道反应所致,以致一再延误诊断。而对年龄偏大,既往有肝炎病史或长期嗜酒者,B超示肝内回声致密、增粗、腹水,肝功能损害,往往误诊为肝硬化代偿期。这些病人均因为胃肠道日趋严重,而抗结核及保肝等治疗不佳时,方想到胃癌所致腹水,而行胃镜检查,发现胃腔狭小,胃壁僵硬,粘膜粗糙不平,病检示胃粘液癌。

  2.1.4妊娠反应

  本组3例患者系孕妇,呕吐剧烈,食欲不振,甚至出现不同程度水、电解质、碱酸平衡失调,就诊时医师往往被妊娠直觉所惑,而认为是妊娠反应,想不到胃癌。体检时因增大子宫而使腹部脏器触诊不满意,钡餐及胃镜检查又因顾及妊娠而未进行,待到分娩或因癌症症状明显不得已而中止妊娠时,病情已到晚期。覃雪君认为,对妊娠期间消化道症状超过12周以上,并出现消瘦、贫血,要考虑到胃癌的可能,及早行胃镜检查,以期发现妊娠胃癌病例。

  2.1.5误诊为卵巢癌

  本组2例病人因下腹疼痛、包块、月经紊乱,B超示卵巢混合性包块并少量腹水,拟卵巢肿瘤而施行手术,病检结果为卵巢转移癌,在寻找原发灶过程中发现了胃癌,教训深刻。这种以胃癌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而局部症状轻微时,应通过详细、系统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将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找到诊断的线索。

  2.1.6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

  该病死以进行性全身骨痛、贫血就诊,伴有轻度蛋白尿、肾功能损害,X线示溶骨性破坏,曾一度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只因反复骨髓涂片未找到骨髓瘤细胞、蛋白电泳未见M蛋白,方疑及骨髓转移肿瘤,几经周折,在排队前列腺癌、肺癌后,行胃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为胃癌。杨林花等认为,对于骨痛为主诉患者,要区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在继发者中,胃肠道肿瘤是好转移至骨骼的肿瘤之一,应予警惕。

  2.1.7误诊为消化性溃疡穿孔

  本组2例患者胃部症状隐匿,首发以胃肠道穿孔为表现,因术前不允许作详细检查,又多因病人年青未考虑癌症,均按良性溃疡作急诊手术,术中亦未仔细检查区域淋巴结,终因术式与胃癌术式有较大差别,而延误了根治,值得注意。

  2.2总结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的恶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其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中胃癌少见,但近年的临床观察表明,青壮年胃癌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本组显著青年人胃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上升。这与覃吴报道的相符。青年人胃癌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2,可能与青春期雌激素水平增加有关。近年研究发现,部分胃癌患者血液中可检出雌激素受体(ER),ER阳性的胃癌分化差,易转移,恶性程度高,生长率与ER阳性率成负相关。这两方面可能是青年人胃癌病程短、进展快的缘故。因此,对青年人胃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青年人有上腹部闷痛、饱胀、消瘦症状者,需及时行胃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青年人胃癌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故对胃炎或溃疡患者经内科正规治疗无效者需考虑胃癌之可能性,要严密观察,短期复查胃镜并随访粘膜活检。

  胃癌可以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而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从而易造成误诊,例如本组所描述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并腹水、多发性胃髓瘤的病例则是此种类型,故临床医师要提高对胃癌胃外表现的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临床分析,广泛联系,提高胃癌的检出率。

  随着胃镜检查的普遍开展,对有胃部症状的患者大部分者作了此项检查,但胃癌仍屡有误诊,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与胃镜下对早期胃癌的识别能力差有关。胃镜下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部粘膜发红、糜烂、表现粗糙、僵硬感,常误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因而对有以上病变者要加以重视,应在病变中央及4周取4—6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本组资料显示,误诊病例中农民占大多数,这与农村医疗条件差,乡村医生诊治水平不高有关,因此应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对胃癌的识别能力,这将为减少胃癌误诊迈出第一步。 

2007-08-21 14:27:00浏览5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