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奇妙的中医】湿气重的你,该如何调理身体?

湿气看似神秘,其实早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着影响。无论是在炎热潮湿的南方还是干燥寒冷的北方,我们都可能遭遇湿气的困扰。那么,究竟什么是湿气?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的呢?

湿气到底是指什么?

湿在自然界中为“水湿之气”,即指外湿。因身体自身产生的湿,即指内湿,主要指体内的津液聚积在一起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湿邪为病有清浊之分,清者为湿、为饮,稠者称痰,二者同性,故常称之为“痰饮”。

外湿是外部的湿气侵入体内导致,多因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在潮湿处就会导致湿气入侵人体内所致,它常可引起周身酸痛困重、关节疼痛等症状。

内湿的产生,通常与五脏的脾有关联,常因为饮食不规律、酗酒等原因导致脾胃失调从而产生,常会导致食欲减退、疲倦乏力、舌苔厚腻等症状。

动不动就湿气重,为何人体容易被湿邪侵袭?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的产生,主要源于上面提到的因饮食不节致脾虚失运或者外部环境如长期涉水、淋雨或居住在潮湿处所致。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来说,当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正气旺盛,气血充盈流畅,卫外固密,外邪难以入侵,内邪难于产生,就不会发生疾病。若正气不足或者素体脾胃虚弱者,更容易受湿邪所困。

湿邪致病,四季均可产生,但以长夏季节(夏季的最后一个月,77-86日)为甚,因长夏季节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易致湿邪或湿热为病,因此,这个季节最适宜进行祛湿的食疗或治疗。

如何判断一个人湿气重?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湿气重与否,舌苔是较为重要的体征,舌苔腻者多为有湿,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

我们知道,脾虚生湿的主要临床表现湿为土之气,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脾虚生湿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湿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职,常见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烂,苔白腻,脉濡缓。还可见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湿性趋下,或见小便浑浊。

若脾胃偏旺,则湿邪从阳化热渐成湿热,除脘痞呕恶外,还可见发热、心烦、大便黄、小便黄等里热表现。热蒸湿动、故汗出热不解,口渴不多饮。

若脾胃较虚,则湿从阴化寒转为寒湿,腹胀腹泻,纳差,苔白腻。湿热困阻,弥漫三焦,困阻肝胆,可见身目发黄(黄疸),头发及全身油性分泌物多,舌苔黄腻。长期涉水或不慎感受外湿者,还可见周身酸痛、沉重、关节疼痛、头部昏蒙等。

湿邪的致病特:1.病变以脾胃为中心;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若长久不治,高湿环境易导致颈肩腰腿疼痛、风湿性疾病、消化系统等病变,如头痛、头晕、腰痛、颈痛、心烦、胸闷不适、呼吸困难以及胃肠不适等。

湿气困扰怎么办?

中医祛湿的整体思路,首先要区分是寒湿还是湿热。

偏于寒湿者,多见舌苔白腻,无口干口苦,进食寒凉食物会加重,平素怕冷等,这种情况以温阳化气,醒脾化湿为法,可尝试选用附子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藿香正气丸等,饮食不可进食生冷冰冻食物,食疗也适宜使用偏温性或平性食物,比如白术,苍术,茯苓,砂仁等。

偏于湿热者,多见口干口苦,大便粘腻臭秽,小便黄,舌苔黄腻等,则以清热祛湿为法,饮食宜清淡容易消化,不可过于油腻,食疗上适宜选用偏寒凉性质的食材,如木棉花,土茯苓,薏苡仁等。

 

祛湿良方,让你远离湿气烦恼

  1. 炒薏米:《本草纲目》记载,生薏米味甘,性微寒,归肺脾经、大肠经,利水渗湿较佳,有祛湿除风、清热排脓、除痹止痛之效,对小便不利、水肿、脚气和风湿疼痛等效果显著。

炒薏米是用小火把薏米炒至金黄色,带有微焦香味道。“焦香入脾”,经过炒制的薏米与生薏米相比,少了一分寒利,多了一分温涩,温脾、健脾的功效变得明显。尤其适合脾虚湿困,经常有大便稀烂黏腻、体虚水肿的病人。薏米、淮山搭配排骨或者瘦肉来煲汤都可以。

  1. 木棉花: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止血的功效,主治泻泄,痢疾,疮毒,咯血,湿疹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治肠炎,菌痢”。

食疗汤方推荐:木棉花陈皮山药粥

功效:解毒清热祛湿。

食材主料:新鲜的木棉花30克,陈皮10克,山药100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

做法:木棉花和陈皮洗净,加水煎汁,去渣待用;粳米洗净,加水和木棉花陈皮汁煮粥:待粥快成时,加入适量蜂蜜,稍煮即成。

  1. 土茯苓:甘、淡,平,入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除湿通络。可用于湿热疮毒、梅毒、筋骨拘挛疼痛及瘰历疮肿等症。其味甘淡而性平,为利湿解毒之要药。

食疗汤方推荐:土获苓煲淮山排骨汤

功效:清热生津、健脾补肾祛湿。

食材主料:鲜士茯苓200g、鲜铁棍山药200g、排骨250克,炒薏米30克,盐适量、姜片3片。

做法:土茯苓经削皮洗净剁小块,将薏米浸泡洗净,铁棍淮山削皮厚切,排骨洗净切块,生姜洗净切块弄好后,将土茯苓、排骨、炒薏米、姜片放进汤锅里,加足量清水约2500毫升左右,大火煲开改小火煲1小时,可放适量盐调味。

  1. 苍术:辛、苦而温,归脾经、胃经和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主要用于胃脘部胀满、泄泻、水肿的病证,有燥湿、健脾之效。

食疗汤方推荐:苍术冬瓜猪肉汤

功效:健脾祛湿、消暑润肺、清热解毒、润肺生津。

食材主料:苍术25克,泽泻25克,陈皮适量,猪肉200克,冬瓜450克(冬瓜皮、瓤、仁去掉)。

做法:用水将苍术、陈皮等清洗干净后切成小块,将猪肉清洗干净,切成小块。取一炖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改用中火炖煮1.5-2小时,加入适量盐。

 

夏季祛湿做好3点保健康

炎炎夏日,消化系统疾病高发,如何调养脾胃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中医在调理脾胃,健脾祛湿,指导饮食起居养生方面均有独到的作用。

  • 生活方面

宜生活规律,休息充足。《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告诉人们生活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在夏季适当地晚睡早起,避免在炎热的天气下工作。夏季睡眠建议在23时前入睡,早上早起,可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另外,夏天炎热,空调使用普遍,在休息时不宜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否则寒气侵袭人体,产生疾病。

  • 饮食方面

夏季气候炎热,容易影响消化功能,因此饮食调节很重要。食物常需:容易消化,营养搭配适宜。夏天由于机体代谢旺盛,消耗较多,饮食既要容易消化吸收,也要营养充足,避免油腻难消化;另外进食生冷不宜太过,如冷饮太多,容易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并保证足够的水分及适量的盐分摄入,可选一些富含水分和盐分食物如番茄、西瓜、黄瓜、香菇、银耳、百合等。食材可适当增加蔬菜、海带等新鲜蔬果及豆制品,适当选用排骨、鸭肉、鲫鱼、瘦肉等。另外,若是气候炎热外出活动后汗出较多,可选用有解暑清热生津的如绿豆粥等。

  • 情志方面

人的情志会随气温升高而出现烦躁不安,影响机体健康。《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此句为论述指导精神之调养。“恬淡虚无”,指的就是在炎热夏天,我们要保持内心平和宁静,维持“真气内守”的状态,做到“心静自然凉”,人体的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会发生。

总之,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之季节,我们应“道法自然”,顺应自然,养成规律的生活,不熬夜,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适当锻炼身体,配合有营养而清淡的饮食,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劳作,健康平稳渡过夏季。

 

 

 

 

【医生介绍】

罗士针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广东省针灸学会脐针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感染病(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清溪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学术指导老师,先后师从脐针发明人齐永教授、经典经方创始人许家栋教授,荣获2017年全国《黄帝内经》大赛团体二等奖,2019年“名方中医杯”全国经典传承大赛团体组第一名。

擅长:熟练掌握《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医理论,擅长运用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和全国名老中医经验,以中医为主导治疗各种危重症、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以及亚健康体质调理。针灸方面,擅长运用脐针、全息针法等治疗各种痛症以及各种内科疾病的针灸调治。

 


2023-08-04 11:21:31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