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连日高温天气,感觉每天都在中暑的边缘徘徊,从中暑到热射病有多远?中暑急救的5个步骤,快快来了解!
暑病
暑为外感六淫之一,是夏天的主气,凡是夏天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生的急性热病,统称为暑病。
根据病情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伤暑、中暑、暑厥、暑风、暑瘵、阳暑、阴暑等病症。
阳暑:指的是夏季在户外活动感受炎热曝晒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运动而得之,故名“阳暑”。
阴暑:指贪凉饮冷、吹风而导致暑热夹杂风寒湿邪入侵人体而得病,是在安静的情况下引发的,称为“阴暑”。
中暑的症状
中暑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可分为重症中暑又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一般可出现以下症状:
体温升高:先兆中暑阶段可伴有或不伴有体温轻度升高,轻症中暑表现为体温进一步升高(38℃左右),当体温升高至39℃以上,则为重症中暑。
脱水:高温环境使人体津液不足,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疲倦乏力、轻度抽筋等脱水症状,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心律加快、呼吸急促以及恶心、呕吐等情况,严重时可致昏迷。
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出现发热、口渴、乏力等情况时,警惕中暑的发生,需及时脱离当下环境并进行相关处理,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中暑的急救措施
出现轻度中暑及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分,可得到有效缓解,对于程度较重的中暑,急救五字诀要掌握。
移:将患者移动阴凉通风环境。
散:散热,解开衣物,保持空气流通。
擦:利用物理降温手段,用温水或冰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帮助降温,必要时可将患者浸在凉水中,但需注意体温降到一定程度后及时停止,出大汗者不宜使用此法。
服:服用药物治疗,如治疗阴暑的藿香正气水或针对阳暑的清开灵、安宫牛黄丸、夏桑菊等,患者出现昏迷时不可强行灌药。
医:重症患者需尽快送医诊治。
中医特色疗法
除了服用药物治疗外,对于中暑,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食疗方可选择素有“天然白虎汤”之称的西瓜,搅汁服用,能快速解暑。外治法如针刺、放血、刮痧、揪痧都可起到散热、降暑的急救作用。
预防中暑
中暑发生的机制就是人体散热速度小于产热速度,预防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医生名片】
李芳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急诊科主任
医学硕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中医院名中医,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急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热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灾害分会中医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热病专委会副主委、五运六气专业委员会常委、经典传承创新中医学术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专家。
从事中医内科学肾病专业28年,急危重症专业19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2部,担任全国统编教材编委3部、专著编委8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及其他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
主任医师
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全科
副主任中医师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医科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 肾病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