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尿糖阳性未必是糖尿病

  来自吉林某县的刘姓父子,父亲36岁,儿子12岁。父亲是在当地县医院化验尿常规时偶然发现尿糖4个“+”,但其本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随后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正常。当地医生考虑是早期2型糖尿病, 嘱咐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并给予消渴丸等降糖药物治疗,其间患者多次出现心慌、手颤、头晕、出汗等症状,血糖忽高忽低。老刘听人讲糖尿病能遗传,于是又带着儿子去医院做了血糖、尿糖化验,化验结果和他的情况差不多,医生的诊断结论也跟他的一样。想到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老刘心里压力很大,忧心如焚。通过别人的介绍,他领着儿子千里迢迢来我院求医。在详细了解了父子俩的病史之后,我让他俩暂停一切降糖药,并分别做了糖耐量试验及胰岛功能,肾功能、肾糖阈等多项检查,结果除了肾糖阈明显降低、尿糖阳性以外未发现其他异常。结合患者既往无慢性肾病史,无骨痛及骨骼发育异常,尿化验无蛋白、氨基酸及磷酸盐结晶,故可排除“慢性肾病”及“范可尼综合征”等原因所致的肾性糖尿,考虑到父子同病,遗传倾向明显,最终确诊为“家族性肾性糖尿”,糖尿病则被彻底排除。

  “家族性肾性糖尿”多呈良性经过,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本病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因有少数肾性糖尿者日后会转为真正的糖尿病,故对肾性糖尿者要随访观察。当我将这番话告诉他们时,爷儿俩如释重负,次日便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程。

  事实上,类似刘氏父子这样被误诊误治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基层农村。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诊断糖尿病依据的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例如:

  1、食后糖尿(也称“滋养性糖尿”): 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导致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一过性糖尿,但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2、饥饿性糖尿: 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尤其是进食大量甜食后,往往尿糖会呈阳性。这是因为在饥饿期内,由于血糖偏低,胰岛B细胞基本处于半休息状态。当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B细胞一时不能适应,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而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和糖尿。另外,饥饿时生长激素分泌也增多,可使糖耐量减低,这也会促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鉴别时应注意询问近期饮食史,必要时可给足量的食物(每日250克以上),三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即可鉴别。

  3、应激性糖尿: 常见于急性脑中风、脑外伤、颅骨骨折、脑肿瘤、麻醉等。在上述这些应激状态下,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应激状态结束或麻醉药失效,血糖会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4、肾性糖尿: 由于肾小管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低(而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正常),肾糖阈下降,故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肾性糖尿主要是由于肾脏近曲小管受损所致,常见于:

  ①妊娠期妇女,少数(10%~15%)妇女在妊娠中晚期,可因暂时性肾糖阈低下而出现糖尿,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使肾糖阈下降所致;

  ②家族性肾性糖尿(又称“原发性肾性糖尿”或“良性糖尿”),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且多为显性遗传,家系中往往有多位成员患病,患者除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外,其他肾功能均正常,不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预后良好;

  ③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等,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

  ④其他一些少见的遗传或获得性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征”,也可出现糖尿,但这种患者除尿糖阳性以外,尿中还含有大量氨基酸、磷酸盐及碳酸盐结晶等,患者往往有骨痛、病理性骨折、佝偻病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肾性糖尿往往与某些肾小管缺陷有关,其特点是有糖尿而不伴有高血糖,患者无论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液标本均含有尿糖,但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

  5、假性糖尿(尿糖假阳性): 通常测定尿糖的硫酸铜试验是利用糖的还原性显色。但尿中有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如葡萄糖醛酸、尿酸、维生素 C,或是一些随尿排泄的药物如异烟肼、水合氯醛、吗啡、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等,当它们在尿中浓度升高时,也可以出现尿糖假阳性,称为“假性糖尿”。临床可通过特殊的葡萄糖试验,如葡萄糖氧化酶试验,与其他尿中有还原性物质排出的疾病相鉴别。

  由此可知,凡尿糖阳性者,均应做糖尿病相关检查(如“糖耐量试验”),以求明确诊断,切不可单凭一项尿糖结果阳性就轻易得出糖尿病的结论,否则,将会导致误诊、误治,使患者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和伤害。


尿糖阳性未必是糖尿病更多糖尿病最新 资讯,请关注39糖尿病频道——中国第一糖尿病门户

(实习编辑:吴晓薇)

2009-01-15 08:08:00浏览4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庄谊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支气管炎患者老是干咳嗽不好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支气管炎患者干咳不止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及病因治疗等。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缓解干咳症状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镇咳药、祛痰药和抗炎药。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等,可直接抑制咳嗽中枢,缓解干咳症状,但需注意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祛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可稀释痰液,促进排痰,适用于伴有少量黏痰的干咳。抗炎药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减轻气道炎症,缓解咳嗽症状。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辅助缓解干咳的有效方法。常用方法包括蒸汽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蒸汽吸入可通过温热蒸汽湿润气道,缓解干咳和气道刺激。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拍背和体位引流,可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3、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是预防和缓解干咳的重要措施。建议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避免空气干燥。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和粉尘,如烟雾、香水、清洁剂等。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稀释痰液和缓解干咳。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和过冷过热的食物。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针对支气管炎患者干咳不止的治疗,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干咳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缓解干咳症状,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排卵障碍治不好吗
排卵障碍并非绝对无法治愈。对于内分泌失调、高催乳素血症等进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不可逆性因素如卵巢功能衰竭、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或严重盆腔粘连等,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妊娠。排卵障碍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需个体化治疗并保持积极心态。排卵障碍的成因多样,部分情况与可逆性因素相关,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不良生活方式及药物影响等。针对内分泌失调引发的排卵障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来调节。例如,使用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或来曲唑,以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此外,若患者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或高催乳素血症,通过纠正这些内分泌问题,排卵功能有望恢复。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也能辅助恢复排卵功能。这类由可逆性因素引起的排卵障碍,在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后,通常能够恢复正常排卵。然而,部分排卵障碍是由不可逆性因素引起的,如卵巢功能衰竭、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或严重盆腔粘连等。这类排卵障碍的治疗难度较大,但仍可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妊娠,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这些技术通过体外促排卵和受精,绕过排卵障碍,为患者提供生育机会。此外,排卵障碍的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疗后恢复自然排卵,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依赖辅助生殖技术。因此,患者应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明确排卵障碍的具体原因。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压力,以提高治疗效果。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白化病有什么不好
白化病会给患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包括视力受损、皮肤感染、心理压力、社交障碍等。1、视力受损:白化病患者眼部的虹膜、视网膜等结构缺乏黑色素,这会导致光线在眼内散射和乱反射,从而影响成像质量,患者常表现出严重的视力低下,如近视、远视、散光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眼球震颤,进一步加重视力问题,给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视物等带来极大不便。2、皮肤感染:白化病患者的皮肤往往较为干燥、脆弱,这使得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各种皮肤感染,如湿疹、皮炎等,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3、心理压力:患者的头发、眉毛等毛发通常呈现白色或淡黄色,与常人不同的毛发颜色可能会使患者在外观上显得与众不同,从而可能遭受他人异样的眼光,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4、社交障碍:与众不同的外貌和可能存在的视力问题等,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孤立,难以融入群体,在学校、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面临歧视和排斥,影响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等。对于白化病患者,建议要注意日常的防晒和皮肤护理,出门尽量穿长袖衣物、戴宽边帽子和太阳镜,涂抹高倍数防晒霜,避免阳光直射。其次,定期进行眼部和皮肤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再者,家属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必要时参加白化病患者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支持。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脚底有痣好不好
多数情况下脚底的痣为良性,并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痣的形态异常、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特殊时,就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格外关注。大多数脚底的痣属于良性,其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黑素细胞在向表皮移动时偶然异常,于脚底局部聚集形成。这些良性痣形态规则,边界清晰,颜色均匀,直径多在几毫米以内,且长时间内无明显变化,不会产生疼痛、瘙痒等不适,不影响行走、运动等日常活动,也不会增加其他疾病发病风险,很多人脚底的痣可能一辈子都无需特殊处理。然而,当痣的外观出现异常,如直径超过6毫米,边界模糊不清、形状不对称,颜色呈现杂色,即不是单一的黑色、褐色等,而是混合了多种颜色,这些都可能是痣发生恶变的征兆。此外,脚底长期处于摩擦受压状态,走路、运动时鞋子与脚部的摩擦,脚部自身压力反复刺激痣细胞,也会增加恶变几率。若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或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导致免疫力下降,也会让痣恶变的风险上升。此外,当痣受到外伤,如被尖锐物品划伤,或因其他皮肤疾病导致局部皮肤环境改变,也可能促使良性痣向恶性转变。建议定期观察痣的变化,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自我检查,关注痣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等。日常选择舒适、宽松的鞋子,减少对痣的摩擦。一旦发现痣有异常变化,如体积突然增大、颜色改变、出现瘙痒疼痛等,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