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导读
2型糖尿病是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的,现有的研究已经证明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也就是说预防糖尿病要从糖尿病前期的早发现和早控制开始。而针对糖尿病前期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比如生活方式的干预等,糖尿病前期人群如果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半年之后不达标,可以考虑采用药物干预的手段,早在2013年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童南伟教授牵头组织专家拟定《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预防的专家共识》,其中对2型糖尿病的预防有详细讲解,在2019北大糖尿病论坛上,医脉通记者有幸就糖尿病前期的相关问题采访了童南伟教授,以下是精彩内容。
如今2型糖尿病高发,我们要及早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干预,从药物干预的角度来谈,您觉得哪一类药物干预效果最好?
童南伟教授:
针对糖尿病前期的用药,效果最好的应该是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例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这类药物比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效果都好,相比生活方式干预来说效果还好。从总体水平上来说,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降低70%左右的糖尿病发病风险,而生活方式或二甲双胍干预大约都只能降低30%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前期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即单纯的空腹血糖升高(IFG)、单纯的餐后血糖升高(IGT)和空腹及餐后血糖都升高(IFG+IGT)三种情况。相比来说,单纯的空腹血糖高和单纯的餐后血糖高罹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低一些,而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化成2型糖尿病的风险最高,这部分人群最后基本上都会转化成2型糖尿病,而且相比前两者来说,转变成2型糖尿病的速度较快,需要更多关注。
针对不同的糖尿病前期类型,给予的药物干预也有所不同,针对单纯的空腹血糖高(IFG)人群具有优势的药物是二甲双胍,针对单纯的餐后血糖高(IGT)人群具有优势的药物是阿卡波糖,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的患者具有优势的药物是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TZDs药物对这三种糖尿病前期人群都有相似的效果,但是对IFG合并IGT的人群改善效果最明显。
目前糖尿病前期的定义是如何界定的,如何才能有效筛查这部分人群?
童南伟教授:
目前我们的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筛查都是用静脉血浆血糖数值,这就使得很多糖尿病前期人群不能及早被发现,比如我们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居民可能没有条件每年进行体检,测定静脉血糖数值。但是我们的乡村医生都有毛细血管血糖检测血糖仪,如果通过指尖血来进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将是一个可行方案,目前血糖仪的普及程度高,我认为通过指血进行糖尿病前期的筛查是可行的,所以说有效筛查的手段就是利用指尖血,目前我们团队在做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了结果,初步数据提示空腹指尖血糖大于5.3mmol/L就需要进一步做静脉血糖检查。等研究报告正式发表了就可以进行推广了。
从预防糖尿病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严格血糖标准而不是宽松血糖标准,目前来看,空腹静脉血糖的数值高过5.6mmol/L而不是6.1mmol/L的人就应该被干预。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对于糖尿病前期的筛查敏感性不够,不宜选择。
目前,糖尿病前期的药物使用情况如何?些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
童南伟教授:
对于糖尿病前期,我们还是应该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如果生活方式干预不能控制达标才考虑药物干预。
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用药,如果从中国说明书上的适应证来说,目前只有阿卡波糖这一类药物,此外,循证学证据表明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对糖尿病前期患者也有效,指南中都有推荐,但是这两类药物说明书中的适应证尚没有“糖尿病前期”,在中国还属于超说明书用药。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三类药物中效果最好的是噻唑烷二酮类,但是因为这类药物没有减重的效应,所以患者对其没有太大的好感。我给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心灵美”,因为这种药物虽然对患者的体重降低没有太大的帮助,但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内脏脂肪。糖尿病早期很多患者都伴有脂肪肝,这种药物对于脂肪肝改善效果很好,让脂肪重新分布,减少腹腔和肝脏的脂肪积聚,降低肝纤维化,其中证据最强的是吡格列酮,因此噻唑烷二酮类是一类不错的药物,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都高且伴有脂肪肝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如果需要处方药,建议首先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比如吡格列酮。不能单看体重这个表现指标。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市中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河北省中医院 内分泌科糖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