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二甲双胍的黄金搭档都有谁?| 用药知识


  作者:医者仁心仁术

  导读:二甲双胍作为当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主力军,各大指南均推荐其贯穿糖尿病治疗的始终,那么如果二甲双胍单药应用效果不好时,谁是它的黄金搭档呢?

  二甲双胍作用特点

  二甲双胍的降糖机制方面有两个显著的标签,肝糖输出抑制和胰岛素增敏剂,主要有如下作用:

  (1)抑制糖异生和肝糖输出。

  (2)抑制糖类和脂肪吸收。

  (3)降低甘油三酯。

  (4)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

  (5)降低HbAlc,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二甲双胍在临床用药过程中不会增加患者的体重;能够起到全面控制血糖的作用,并具有明确的心血管获益。

  二甲双胍和口服降糖药联用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好时,医生应根据病情,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TZDs)、磺脲类、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其中一种口服药物。

  1. 二甲双胍联用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在肠道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苷酶,减少多糖和蔗糖变成葡萄糖,延缓糖类消化,促使葡萄糖吸收减少,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并且也可增加机体胰岛素的敏感程度。而二甲双胍不仅可以促进肌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增加胰岛素受体亲和能力,加强其敏感性,也可以延缓葡萄糖在肠道被吸收。两药物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明显改善患者餐后血糖状况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

  但是这两种药物都有一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联合应用有可能增加胃肠不适。

  联用方法:二甲双胍餐后口服0.5g,α-糖苷酶抑制剂每日3次,进餐时服用

  2. 二甲双胍联用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与二甲双胍均有降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机理不同,作用部位也有差异。前者主要是改善整体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外周组织(骨骼肌)摄取葡萄糖,抑制脂肪组织向血中释放游离脂肪酸,用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患者;后者主要抑制肝糖输出以及改善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对以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多的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为宜,故两者联合对于胰岛素抵抗为主的糖尿病效果更理想。

  联用方法:二甲双胍餐后口服0.5g;吡格列酮15-30mg或罗格列酮4mg,每日1次口服。

  3. 二甲双胍联用DPP-4抑制剂

  DPP-4抑制剂是一种基于肠促胰岛素的新型降糖药物,能够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增加胰岛素释放并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维持血糖平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而二甲双胍具有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两药物联用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从机制互补来说,DPP-4抑制剂可增强肠促胰岛素效应,实现α/β细胞双调节血糖控制,同时二甲双胍可抑制DPP-4活性,促进GLP-1分泌,上调GLP-1受体表达,两者协同更大程度增强肠促胰素效应,实现血糖调节更平稳的目标。

  联用方法:可选择复方制剂有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有两个不同的规格,50mg西格列汀/500mg盐酸二甲双胍以及50mg西格列汀/850mg盐酸二甲双胍。通常的给药方法是每日2次,餐中服药。

  4. 二甲双胍联用SGLT-2抑制剂

  SGLT-2抑制剂作为一种“另类”降糖药,主要作用于肾脏近曲小管,是通过抑制人体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而降低血糖水平,其降糖作用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的,所以对于单药应用二甲双胍无效又出现胰岛功能衰竭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效果不好的患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并且SGLT-2 抑制剂同时帮助患者减肥及降低血压,且可通过改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可有减重、降压效果及避免低血糖发作,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

  联用方法:二甲双胍餐后口服0.5g,SGLT-2抑制剂(卡格列净、达格列浄、恩格列净等)每天1片;可选择国内最新批准市售的复方制剂二甲双胍恩格列净片剂,每天1片口服,有不同的规格:5mg恩格列净/500mg盐酸二甲双胍、5mg恩格列净/1000mg盐酸二甲双胍、12.5mg恩格列净/500mg盐酸二甲双胍、12.5mg恩格列净/1000mg盐酸二甲双胍。

  5. 二甲双胍联用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起效迅速,药效维持时间长,与二甲双胍联合,作用机制互补,具有更全面针对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缺陷的特点。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治疗比单用二甲双胍或单用磺脲类能更好地控制FPG和HbA1c。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部分抵消因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

  6. 二甲双胍联用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和磺脲类一样属于胰岛素促泌剂,本类药物属于餐时促胰岛素分泌剂,降糖作用短而快,一般不容易引起低血糖,但可增加体重。与二甲双胍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故在二甲双胍联合磺脲类药物且低血糖发生风险较高时,可考虑选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奈类药物。

  联用方法:二甲双胍餐后口服0.5g,格列奈类(瑞格列奈0.5-1mg、那格列奈60-120mg)每天3次餐前即刻口服。

  二甲双胍和注射类降糖药联用

  1.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

  胰岛素是迄今最强的降糖药物,降糖效果好、副作用最少,是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主力军”,但是胰岛素治疗可能存在几方面风险,如增加低血糖、体重和心血管风险。从机制上讲,胰岛素可补充机体内源性胰岛素分泌不足,二甲双胍则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减重。机制互补使降糖效能提高,胰岛素剂量下降,体重增加更少,从而减少低血糖风险及大血管事件相对风险较低。这是一种保护胰岛功能的联用,不增加并且能减轻胰岛的负担,对于血糖的长期控制有益,所以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联用方法:二者的联用方法是非常灵活的,实际上并无定法,必须依据临床具体情况而确定合适的联用方法。

  (1)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已经并且正在接受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理想者,可加用足量的二甲双胍(每次0.5g,tid),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本类患者的用药特点是足量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补用胰岛素治疗。

  (2)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者:常常夜间及清晨基础血糖控制不理想,或者有黎明现象导致高血糖不易控制,可于22点加服0.25-0.5g的二甲双胍以控制次晨零点到早餐前血糖。

  (3)控制漏餐血糖和控制餐后血糖:使用预混胰岛素者,每天注射两次或一次,常于早晚餐前注射,可能出现午餐后血糖或早晨血糖、晚餐后血糖控制不好,这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餐前服用速效二甲双胍0.25-0.5g,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血糖作用。对于使用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来说,通常每天注射1次,一般早晨空腹血糖控制较好,这时可以使用二甲双胍控制白天血糖,通常于早、中、晚餐前或后给予二甲双胍0.25-0.5g。

  (4)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胰岛素不敏感的患者,或胰岛素用量较大者,可考虑与二甲双胍联合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少胰岛素用量,用量要根据病情而定。

  2. 二甲双胍联合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另一种注射类降糖药和DPP-4抑制剂一样均是基于肠促胰岛素的新型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起到GLP-1促进胰岛素释放的作用而具有降糖效果,实现α/β细胞双调节血糖控制,具有胰岛保护作用,并作用于大脑的食欲调节中枢,抑制食欲及胃排空,减少摄食及胃酸分泌,减少营养物质在肠道的吸收,从而减重、改善血脂紊乱,有潜在的心血管获益;还可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生成,抑制肝糖原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同时二甲双胍可抑制DPP-4活性,促进自身GLP-1分泌,上调GLP-1受体表达,二者协同更大程度增强肠促胰素效应,实现血糖调节更平稳的目标,而且在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减重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特别适合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2019-05-07 00:14:24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肝病有什么症状和表现
肝病的症状和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消化道不适、全身乏力、黄疸以及出血倾向等。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各种疾病,包括肝炎、肝硬化等。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能量、合成蛋白质等多种功能。当肝脏受损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症状和表现。1、消化道不适:肝脏受损后,其对脂肪的消化能力减弱,胆汁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腹胀和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提示患者可能存在肝脏疾病。2、全身乏力:肝病患者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身体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3、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胆红素会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和眼睛的黄染,尿液颜色变深,大便颜色发白。这是黄疸的典型表现。黄疸的出现,提示肝脏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肝脏的代谢功能。4、出血倾向: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之一。当肝脏受损时,凝血因子的合成会减少,导致患者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这些症状的出现,表明肝脏疾病已经对患者的血液系统产生了影响。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肝功能检查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肝脏疾病。肝病患者应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在治疗期间,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等。同时,应避免饮酒和食用对肝脏有害的食物和药物。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是什么
乙肝病毒即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其主要感染肝脏细胞,进而引发乙型肝炎,会对人体构成重大威胁。了解乙肝病毒的特性、传播方式及防治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意义深远。乙肝病毒结构独特,由包膜和核衣壳组成。包膜上含有乙肝表面抗原,这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标志物,也是乙型肝炎疫苗的主要成分。核衣壳内包裹着病毒的DNA和DNA聚合酶。这种病毒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在体外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对一些消毒剂有一定耐受性。其复制过程较为复杂,病毒DNA进入肝细胞后,会在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这是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和难以彻底清除的关键原因,cccDNA可长期稳定存在于细胞核内,不断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导致病毒持续复制。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造成血液传播。而母婴传播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母亲体内的病毒可通过胎盘、产道或产后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性传播则是在无保护的性行为中,病毒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对方体内。一旦乙肝病毒进入人体,会侵入肝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免疫系统识别到病毒后会发起攻击,这个过程中会造成肝细胞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若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就会转为慢性感染,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乙肝患者应及时就医,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指标。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需严格按疗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是指血液中检测到针对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可能通过自然感染后恢复或接种乙肝疫苗获得。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存在是评估乙肝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意义因具体情况而异。对于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表明疫苗接种成功,机体已产生保护性抗体,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对于自然感染乙肝病毒后恢复者,则提示病毒已被清除;此外,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也可能见于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后,但此种情况抗体水平通常较低且持续时间较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以抗体滴度表示,滴度≥10mIU/mL通常认为具有保护性。对于接种疫苗者,建议在完成全程接种后1-2个月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以评估免疫效果。对于自然感染恢复者,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通常伴随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可与疫苗接种者区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乙肝表面抗体阳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感染风险。在少数情况下,即使抗体阳性,仍可能发生乙肝病毒的再感染,尤其是当抗体滴度较低或病毒发生变异时。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是一个积极的检测结果,表明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建议定期进行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检测,以确保健康状态。对于抗体滴度较低者,可考虑接种加强针,以维持足够的保护力。
颜炳柱主任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什么是乙肝病毒DNA
乙肝病毒DNA是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其承载着乙肝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在乙肝的发病机制、病情监测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乙肝病毒DNA,对乙肝患者的诊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乙肝病毒DNA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结构独特。其包含多个基因区域,如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等,每个区域都编码着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对于病毒的生存、复制和感染能力至关重要。乙肝病毒感染人体肝细胞后,其DNA会进入细胞核,并在一种特殊的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cccDNA十分稳定,能持续转录出病毒的信使RNA(mRNA),进而翻译出病毒所需的各种蛋白质,实现病毒的大量复制,这也是乙肝难以彻底治愈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上,检测乙肝病毒DNA定量具有重要意义。其能直观反映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当乙肝病毒DNA定量数值较高时,表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传染性较强,此时患者病情可能处于活动期,肝脏受到损伤的风险也相应增加。相反,若定量数值较低,说明病毒复制相对受到抑制,传染性较弱。此外,通过动态监测乙肝病毒DNA定量的变化,医生可以评估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如果在治疗过程中,DNA定量持续下降,说明治疗方案有效;反之,若数值不降反升,则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对于乙肝患者,若乙肝病毒DNA定量高且伴有肝功能异常,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务必严格按医嘱按时服药,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治疗期间定期复查乙肝病毒DNA定量、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