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别让早期糖尿病蒙混过关

  如果空腹血糖或进餐后血糖值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中间过渡状态,即可认定为糖尿病前期,提示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细胞功能缺陷,而过高的血糖又会加剧这种缺陷,如此恶性循环就会使糖代谢异常变得更加明显,到了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高于正常时,就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 医学研究证明,2/3~3/4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仅表现进餐后血糖增高,如果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就容易使多数糖尿病前期患者漏诊。研究还表明,糖尿病前期者每年有7%~11%会转变成糖尿病患者,大多数成为2型糖尿病的候补队员。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前期者的症状隐匿,不易察觉。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经典症状,也没有糖尿病特有的眼、肾和神经等并发症,但可伴有血压增高、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

  糖尿病前期的高危人群可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①与糖尿病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②40岁以上,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大于25的肥胖者;③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血脂异常的患者;④有分娩特大胎儿史者;⑤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出现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前期,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上述人群应该定期进行糖尿病有关指标的检查,及时发现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异常应尽早采取措施,防止及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正确对待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前奏曲。也就是说,从一个正常人发展到糖尿病必然要经过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国外报道,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者转为糖尿病患者。国内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者若不治疗,约67.7%的患者可转变为糖尿病,治疗则可使3l%~46%的糖尿病前期者不转为糖尿病。正常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进行过血糖检查,相信潜在的患者为数不少。因此,必要的监测、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意义重大。由于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一样可以引起大血管并发症!所以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者应积极治疗。这个阶段的治疗比较容易,见效快,花钱少。糖尿病前期者的治疗首先是饮食调整,其次是增加体力活动,再次是药物干预治疗。目前,用于治疗糖尿病前期者的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你可以请专科医生开处方。

  那么,如何应对糖尿病前期这一糖尿病的特殊阶段呢?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往往已有数年无症状的糖代谢异常。现已证实,糖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内在的遗传性是无法改变的,但能尽早减轻胰岛素抵抗,如节制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减轻胰岛B细胞负荷,完全有可能使其不发展为糖尿病。这就需要一方面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保健水平和能力,定期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前期者为改善自身状态,减少发展为糖尿病的可能,有许多事情可做。医务工作者曾在大庆进行实验,证实饮食、运动、饮食加运动可分别减少发生糖尿病风险的31%、42%、46%。另外,必要的药物干预,如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研究人员曾对某机关宿舍的糖尿病前期者进行综合干预,结果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普查或查体发现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者,应接受糖尿病基本知识的学习,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测血糖。即使没有发展为糖尿病也应按糖尿病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要求安排生活以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总之,诊断为糖尿病前期者,既不要麻痹大意,也不要过分悲观,要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因为运动、饮食加药物干预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体重正常老年人仍有患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危险有研究发现,即使是不超重的老年人也有可能患糖尿病,重要的因素是体内过量的脂肪储存在何处。研究组纳入2964名老年人,平均年龄73.6岁,其中48.5为男性,8.3%为白人。受试者中51%的人糖耐量正常,21%的人糖尿病前期,24%的人患2型糖尿病。用CT扫描确定腹部与大腿的脂肪量。

  结果显示,尽管大腿部脂肪量相似,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者肌肉间脂肪量高于糖耐量正常者;同时,内脏脂肪比例亦高于糖耐量正常者。该研究还发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22%是正常体重的男性,12%是正常体重的女性;另外14%的男性和22%的女性有糖尿病前期。结合另一项前瞻性研究,这意味着有2/3的2型糖尿病男性不是肥胖者,女性亦相似。

  提示老年人患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肥胖并非必要条件,脂肪的分布状态是决定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实习编辑:朱文斌)

2008-09-08 00:39:00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