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能治愈糖尿病的“纪教授化糖方”火了!

  近日,一条“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的文章火爆糖友圈,发布渠道还貌似很可靠。

  文中这样写道:

  他,年过八旬,是我国著名的医学权威专家,地位崇高,受到各方崇敬;

  他,是享誉京城的红墙国医,曾为多位国家领袖的保健医生;

  他治疗糖尿病堪称一绝!一剂化糖方下去,效果立竿见影。患者最快当天血糖即可平稳下降,各类并发症很快消除,告别降糖药,想吃就吃,想喝就喝;

  他,就是纪本章教授,我国医学领域的传奇圣手,糖尿病救星。

  这样的宣传,使得众多糖友心动不已,纷纷在我们微信后台留言,询问纪教授的化糖方到底靠不靠谱。

  “纪教授”何许人也?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纪教授”究竟是何方神圣。文章介绍道:“纪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贯中西医,善于运用中医理论,总结西医各类疾病规律,独具特色。尤其善治糖尿病。无论病情多重、病史多长,经他诊治,立能回春。”

  网上搜索,关于纪本章的事迹和介绍倒是不少,诸如“纪本章,男,教授,上海华东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地位崇高,各方崇敬,素有儒医之称。在上个世纪,他曾为邓小平、李先念作过随行保健医生,也曾为来华访问的外国元首如英国首相希思、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做过保健医生”,“医学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一些疑难杂症和肿瘤病人经他诊治后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广为民间赞誉”等。不光有文字介绍,还有视频等影像资料。

  但是,你懂得,网上的东西不靠谱,我们专门找几个靠谱的渠道深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登录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即上海华东医院)官方网站,搜索中医专家“纪本章”,结果并无此人信息;拨打电话跟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有关部门联系,得到的肯定答复是“纪本章退休前是我们医院普通大夫,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以他名义进行的宣传及其他活动我们均不知情”。

  跟几位中医专家打听,均表示未曾听说过中医大家里面有这么一号人物。

  这就尴尬了。

  本着“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的精神,我们又到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一步检索。按理,文中说到纪教授弟子满天下,学术成果累累,这些数据库中一定有不少资料,但不论是检索“纪本章”还是“纪教授化糖方”,无一条相关记录。

  我们不敢肯定“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这篇文章中提到的纪本章的丰功伟绩是否经由他本人确定或授权,但不管怎样,不客气地说,事实上名不见经传的纪本章远远达不到中医大咖这个程度,所谓红墙国医等高大上名头,也就是骗骗普通老百姓罢了。

  “化糖方”又是何物?

  再看看这份神奇的“化糖方”:“直接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根源,刺激胰岛素分泌,化解血糖为能量,使体内血糖代谢恢复正常,糖尿病自然不治而愈。”文章宣称:“化糖方只含一味中药——肉桂。肉桂提取物中富含强活性的天然HDL化糖酶,不仅能替代胰岛素打开葡萄糖进入细胞的通道,转化血糖为能量,还能清除血液及五脏中的糖毒,修复胰岛B细胞,全面消除糖尿病并发症。”

  这个“天然HDL化糖酶”听起来好像很高端,但翻遍医学教科书也没有这个东西,网上再一查,这个“天然HDL化糖酶”可是非法宣传里的“红人”,不仅肉桂能提取,人参、三七、银杏叶……凡是涉及虚假夸大宣传的中药都能提取,提取出来就能“化糖”。

  真能有什么神药能“化糖”,治愈糖尿病,恭喜你,诺贝尔医学奖非你莫属。

        中科院的专利号也不可信?

  文中还提到“化糖方”获得中科院专利号,说得还有鼻子有眼,有图有真相,但认真一查发现,这个专利只是关于“肉桂提取物的制备方法”的,也就是专门研究怎么从肉桂里更好地提取有效成分,和“化糖”没有半毛钱关系。

  至于文中中央领导照片、真实用户分享、国家级大会签字仪式……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统统都可以造假——君不见各路网络红人、美女主播把照片P得亲妈都认不出来了吗?

  借着科技的力量造假、传谣,同时还不忘黑一把中医国粹,骗子的手段真是令人气愤。不得不承认,现在骗子造假都是全方位、多角度,以至笔者看完“纪教授”的丰功伟业时,也内心惴惴:可别真错怪了一位老专家。

  但事实证明,“糖尿病竟如此难治?他的一番话,说醒了很多人!”压根不靠谱,这位“纪教授”不是说醒了很多人,而是误导了很多人,他的“化糖方”压根信不得。

  看完本文,您有什么想法,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吧。

  1.看到类似“红墙国医”等宣传,您的感觉如何?

  A 厉害,请收下我的膝盖

  B在哪里,我要找到他

  C真的假的,吹牛吧

  D又一个骗子

  2.中医中药真的能治愈糖尿病?

  A我信 B也许 C瞎扯 D未来有可能

  3.微信朋友圈快被假消息假情况攻陷啦,您有没有“出过力”?

  A不好意思我转过

  B坚决不转

  C随便转转,没想那么多

  D我太天真了

  4.关于文中提到的纪本章的情况,您的看法?

  A退休没事干,招摇撞骗

  B本人不知晓情况,纯属骗子假冒

  C上海华东医院,你们也是有责任滴

  D老人家您可长点心吧,别晚节不保啊

2017-11-11 04:16:10浏览58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餐后血糖11.6是糖尿病吗
餐后血糖一般是指餐后两小时血糖,血糖11.6一般指血糖11.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6mmol/L不一定是糖尿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其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餐后两小时血糖正常值是3.9~7.8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11.6mmol/L也可能是糖调节受损,是患者的血糖介于正常人血糖值与糖尿病患者血糖值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属于糖尿病的高风险人群。还需要测一下糖耐量,以及检查胰岛功能后才能判定。所以,餐后两小时血糖11.6mmol/L通常不一定是糖尿病。如果确诊为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比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盐酸罗格列酮等。患者还需要注意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高糖分的食物,如蛋糕、巧克力、糖果等,以免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同时,建议患者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玉米、燕麦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从而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如果出现不适症状时,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
张人玲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甲
糖尿病眼睛模糊还能恢复吗
糖尿病眼睛模糊是否可恢复,需根据造成眼睛模糊的具体病因综合分析,并对症治疗。眼睛模糊可能是由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引起。 1、白内障 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导致的视觉障碍性疾病。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代谢性白内障,导致晶状体出现眼睛模糊,主要表现为视物混浊、模糊等症状,总是感觉眼前朦胧感、雾蒙蒙感。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手术两种途径。药物治疗仅适用于少部分症状轻微、尚未达到手术标准的患者,或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谷胱甘肽滴眼液、吡诺克辛滴眼液等。手术是治疗各型白内障的主要方式,常用的方式有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等,大多数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糖尿病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典型病变。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甚至玻璃体视网膜出血,视力难以恢复,严重情况可导致失明。目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主要以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另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险因素的控制也同样重要,如血糖管理、血压控制、血脂调节等。建议患者定期体检,一旦发现,及时治疗。早期治疗,可有效延缓病变进展、减少视力丧失。如治疗不及时,则视力下降就无法逆转,难以恢复。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的影响
糖尿病对周围神经的影响,主要包括感觉功能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神经纤维病变、糖尿病足等,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1、感觉功能减退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能会使周围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出现感觉功能减退的情况,甚至会伴有皮肤发凉、肌肉无力等现象。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甲钴胺分散片、谷维素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等方式进行处理。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使体内的植物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出现肢体麻木、失眠多梦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谷维素片、甲钴胺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心理暗示疗法等方式进行处理。3、运动神经功能障碍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使体内的神经受到损伤,从而影响到正常的运动功能,甚至会出现肌肉无力的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维生素B1片、维生素B6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神经修复手术的方式进行改善。4、神经纤维病变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能会使末梢神经发生病变,从而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情况。患者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依帕司他片、甲钴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神经松解手术的方式进行改善。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出现溃疡、感染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患者截肢。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甲钴胺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避免进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等,有助于控制血糖。同时患者还需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人长期便秘怎么办
引起糖尿病人长期便秘的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其治疗方式也需根据具体病因调整。糖尿病患者长期便秘可能与饮食不当、血糖升高、肠易激综合征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日常护理、局部用药、口服药物等方式进行治疗。1、饮食不当如果糖尿病患者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胃肠功能减退,会影响到食物的吸收和消化,还会增加胃肠道的负担,从而诱发便秘。可能会出现大便干燥、硬结等症状。患者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清淡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还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药物进行治疗。2、血糖升高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及时,可能会导致血糖升高,会对神经功能造成刺激,还会影响支配胃肠功能的神经,从而使肠道蠕动的速度减慢,因此会出现便秘的现象。此时患者可配合医生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本脲片等药物进行血糖控制。3、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胃肠动力学、神经系统异常等因素有关。此类患者在临床会出现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消旋山莨菪碱片、益生菌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除上述因素外,此类现象还可能与结肠炎、低钾血症、尿毒症等疾病有关。建议患者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对因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未来治愈的希望是多少
糖尿病未来的治愈希望通常是不确定的,但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如果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肌病等。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必要时还需要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目前还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使用药物和胰岛素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虽然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没有找到能够完全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是未来的治疗希望还是存在的。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控制饮食,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以免导致血糖升高,不利于病情控制。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消耗体内的血糖,有利于控制血糖。另外,患者还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如果血糖出现升高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或者更换药物进行治疗。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晚期脑子糊涂了怎么回事,怎么办
糖尿病晚期患者出现脑子糊涂的情况可能是饮食不当、血糖控制不佳、脑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1.饮食不当:若患者不注意合理饮食,经常吃高脂肪以及高糖的食物,则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到正常的排泄功能,甚至还会加重病情,引发上述不适症状。因此平时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摄入过多含糖量高的食物,比如奶油蛋糕、巧克力等。2.血糖控制不佳:如果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并且出现了私自停药的现象,则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诱发上述情况。建议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以盲目更改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3.脑血管疾病: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会导致体内的血糖水平持续增高,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诱发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上述现象,甚至还会引起脑梗死的情况发生。可以遵医嘱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来改善。4.神经病变:随着年龄增长或者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原因,可能会引起糖尿病并发症,比如急性代谢性酮症酸中毒,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所以会有上述症状。可以配合医生选择营养神经类的药物进行治疗,比较常见的有维生素B6片、维生素B12片等。5.甲状腺功能亢进:当患有糖尿病的同时还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加快脂肪分解的速度,容易引发酮症酸中毒,对中枢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出现谵妄、昏迷的症状,进而诱发上述不适现象。可以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丙硫氧嘧啶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进行抗甲状腺素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通过血糖检查、CT、磁共振成像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