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研究表明,在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尿病病程相同的情况下,餐后高血糖、脂代谢紊乱的严重程度可能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作用,而且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心血管死亡率的独立因素,使老年致命性的心血管事件死完率升高两倍。
餐后血糖也要经常查
【案例】
患友老李,18年前确诊为糖尿病,两年前因血糖控制欠佳改用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升左右。一年前因视物模糊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提示微血管瘤形成。服用导升明半年后视力仍进一步下降,故行眼部激光治疗。术后两个月视力仍无明显恢复,并在视物时出现“飞蚊症”。就诊当日查餐后2小时血糖为15.6毫摩尔/升,翻阅其门诊病历,三年内血糖检查主要以空腹为主,仅见两张餐后血糖报告,分别为11.9毫摩尔/升和14.2毫摩尔/升。
医生问:“您知道餐后血糖也要经常检查吗?”
老李:“偶尔听说过要查餐后血糖,但不知道为什么要查?”
如果一个高血压病人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他可能会紧张,担心发生脑溢血,危及生命。但是,这位老李餐后2小时血糖高达15.6毫摩尔/升,他却不太紧张,因为没有感觉到太多的不舒服。
餐后血糖与并发症关系密切
研究表明,餐后2小时血糖每升高1毫摩尔/升,死亡的威胁相当于高血压病人收缩压升高7毫米汞柱。但血糖的升高通常呈阶梯性缓慢上升,很多患者对此已逐渐适应,并不会因血糖的轻中度升高而感到不适,因而也就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看似健康,等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进展到一定程度,甚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等可致猝死的疾病,对健康存在着巨大威胁,这种状态可以说是“软刀子杀人”。听我这样描述,老李惊讶得张大了嘴,愣了半天没说话。
回顾老李的病情,不难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服药后视力进一步减退,甚至接受激光治疗后眼病情况仍无明显好转,这关键还是在于他的血糖。主要是餐后血糖长期控制不良(而且平时很少检查餐后血糖)。其实,临床研究已证实,在预测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中,餐后血糖的价值优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如糖尿病干预研究和巴黎前瞻性研究等均已证实,慢性并发症尤其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餐后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心血管病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而全面控制血糖(包括餐后血糖)能显著降低各种糖尿病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英国持续近20年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尽管强化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的HbA1c仅仅多降低了0.9%,但是强化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在研究第12年时,强化治疗可以使视网膜病变及白蛋白尿的发生率显著下降,使其危险性分别降低21%和33%。还可以降低需要进行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比率,降低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合作分析(DECODE)研究,随访10年也观察到无论空腹血糖是多少,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危险性随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的升高而上升,测餐后血糖对猝死的预测性超过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达标很重要
人体从进食早餐开始到晚餐(或宵夜)后,机体持续处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除过程,共持续约20个小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空腹状态仅仅只有早餐前的4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一天中人体大部分时候均处于餐后状态。因此,餐后血糖是否控制达标尤为重要。
此外,餐后2小时血糖还是诊断糖尿病更为敏感的指标,可以作为糖尿病的早期预警。因为,餐后2小时血糖轻微增高但还没有达到超过11.1毫摩尔/升(糖尿病标准)时,心血管病并发症的风险已开始增加。测定餐后血糖可早期确定处于糖尿病危险中的人群,及早对这些人群进行干预,可有效延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无论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还是延缓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和控制极为重要和必要,一定要时刻警惕“软刀子杀人”。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主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糖尿病科
成都西南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福州市中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治医师
郏县中医院 糖尿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