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误区提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糖尿病误区提示

认识糖尿病:五大误区逐个数

举报/反馈
2008-03-01 00:51:0039健康网社区

  面对这种种,您的健康观念如何?您是否也曾经或正在陷入这些误区之中?

  关键词:心理

  心理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症

  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后,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认为“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不能多吃饭,不能吃水果”,“糖尿病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等等,而出现恐惧心理和情绪低落,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思”,“吃也不敢吃,治也治不好”,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抑郁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患者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依据个人的喜好来放松自己,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看喜剧、听相声、唱歌、散步、旅游等。总之,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把事情看淡一些,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请教。

  过分轻视或过分重视疾病

  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放任自己,不去就医,任其发展;二是谨小慎微,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严重并发症。

  这两者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科学治疗,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初患糖尿病时,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个从“无知”到“有知”的认识过程。在从恐惧、怀疑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有些患者会走一些弯路。因此,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消除恐惧的心理,坦然面对疾病,“既来之,则安之”,从思想上重视糖尿病,避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而延误治疗。

  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一些人患糖尿病后由于急于求成,到处寻医问药,希望找到灵丹妙药,能够一蹴而就。其结果是钱花了不少,而病情却得不到控制。于是悲观失望,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

  其实,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却有办法控制;虽然并发症不可避免,却能通过治疗延缓其发生;虽然终生与糖尿病相伴,但糖尿病是一种“有条件的长寿病”。患糖尿病后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树立糖尿病是可以战胜的信心)、战术上重视敌人(遵医嘱,科学治疗)、以顽强的毅力打持久战(终生治疗)。

  关键词:认识

  没有不适感觉,不必治疗

  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很多人只在偶然体检中发现有糖尿病,所以有些患者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治疗。

  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较长时间的血糖升高,尽管没有不适症状,但已经造成对血管、神经的损害,早期治疗能够阻止或延缓损害的发生、恶化。若高血糖长期得不到纠正,必将导致心、肾、脑等全身器官功能损害,而这些病变是不可逆的,到那时医生也束手无策。所以,一经发现患有糖尿病,不论有无症状,均应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治疗。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者、中老年人、缺乏运动者,尤其应加强监测、早期诊断。

  不按时复查有关指标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自己控制好血糖,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就没有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

  当血糖、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体重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后(或即使未很好达标),多数糖尿病患者因自我感觉很好,即不再经常复查,甚至过了半年也不复查有关指标。其实,血糖、血脂等指标超标后不会即刻感到明显不舒服,等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已经晚了。因此,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定期复查,才能防微杜渐,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治疗效果才能更好。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各不相关

  一部分患者不能将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治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控制糖尿病。认为不用运动,只要少吃点就行了,或者多吃点,然后多运动也可以把血糖降下去。

  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治疗手段”。其核心是控制高血糖,兼防并发症。在临床上,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或者适用于同一患者各不相同的时期,正如有的患者认为不必控制饮食,只要多运动就能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一样。岂不知每次摄入多余的热量,不可能通过运动全部消耗,它会越积越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这三种方式要互相协调,密切配合,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感觉有所偏废。

  关键词:血糖

  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

  一些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到目前为止,包括各类中西药、保健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都无法根治糖尿病,只能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一旦得了糖尿病,就不可能真正治愈,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放松警惕,轻易终止治疗而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贻误病情。因而,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

  只需检查血糖、尿糖即可分型

  很多糖尿病患者只要查出血糖高,尿糖有“+”,诊断为糖尿病后,也不再做进一步检查,就按2型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常。糖尿病的分型需做胰岛素释放试验、C-肽兴奋试验,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通过以上检查可以确定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病情稳定与否,病情属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这对糖尿病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最好同时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肽兴奋试验,以免误诊、误治。此外,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有些患者根据检查尿糖“+”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胰岛素剂量的依据,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

  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后,只重视空腹血糖的监测,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认为空腹血糖正常了,糖尿病就得到控制了。

  其实不然。有些患者空腹血糖虽然已得到控制,但餐后血糖仍很高。有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可严重损害心脑血管,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空腹和餐后都必须达标。

  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很多患者治病心切,总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至正常,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特效”降糖药。

  过分看重药物的降糖效果是目前很多患者评价药物好坏的一项指标,也是很多患者急于寻找“特效”药的原因。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察觉,所以,当病症出现时,高血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如果此时硬把血糖迅速降至正常,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的血糖无法马上适应,就会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所以在治疗时一定循序渐进,遵照医嘱,平衡降糖。

  关键词:用药

  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用药

  有的患者在刚刚查出糖尿病时,心情急迫,回家就忙着吃药,恨不得一两天就把病治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也不是一两天能治好的,需要长期持久地坚持。对于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根据血糖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如果病情较轻,通过饮食的控制和合理的运动后,血糖控制比较满意,这时不必用药物治疗,当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凭感觉服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有的觉得口渴、饮水多时就加药,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或减量;有的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

  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的好坏并不准确。症状只是外在表现,它与病情并不是平行关系,有的血糖高达20毫摩尔/升以上,仍无症状,有的血糖接近正常或稍高,但仍有口干渴、乏力症状,因此加减降糖药一定要查空腹及餐后血糖,然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加减药或停药,更不能凭感觉行事。

  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治病心切,看到别的病友服用某种药物后血糖控制得很好,就擅作主张停掉自己的降糖药,模仿他人用药,结果越治效果越差。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对自己也未必适用。因此,降糖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切忌模仿他人用药。

  任何药都要空腹吃

  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用药不太了解,单纯地以为所有的降糖药都是餐前空腹服用。

  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口服用药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磺脲类、双胍类、α- 糖苷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用法也不同。比如磺脲类(如达美康、优降糖、美吡达、糖适平等)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为饭前30分钟。 双胍类(如美迪康、格华止、迪化糖锭等)由于是酸性药物,可以刺激胃肠道,所以最好在饭后服用。α- 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倍欣等)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服下,如果在餐前或饭后服用则疗效大打折扣。因此不同的药物,服药的时间也不相同。

  关键词:饮食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节食

  有些患者觉得血糖的升高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减少饮食血糖也会随之降下来,于是拚命控制主食的摄入,甚至不吃主食。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强调定时定量及平衡膳食。而饮食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存在个体差异,并非对所有患者都一概要求减少进食量。如某些肥胖的轻症状患者,经控制饮食后,可不用药物就能达到满意的血糖水平,而有些患者则需配合药物治疗。如果患者为控制血糖一味地减少主食量,甚至不吃主食,必将抑制机体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同时也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良,降低患者的抵抗力,易合并感染,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遵照医嘱,合理饮食,既保证机体的需要,又不加重胰岛的负担,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食用咸的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不用控制

  部分患者错误地以为,糖尿病就是控制饮食不吃甜的食物,但咸面包、咸饼干以及糖尿病专用甜味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对它们不需要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咸的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可以改善单调的口味,丰富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种类。但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引起血糖的升高。因此这类食品仍应计算入总热量之中,而不是无限制地食用。

  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多吃点没关系

  一些患者在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几口饭,尔后再采取自行加大口服降糖药的方法,误认为饮食增加了,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

  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细胞负担的同时,可能增加低血糖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调整饮食就是吃素

  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低血糖症状,除不合理应用胰岛素、药物使用不合理外,饮食调节不当也是重要原因。多数患者发现糖尿病后,都会采取控制饮食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少数患者把饮食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吃素,并过度控制主食,从而引发低血糖或营养不良

  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的调整无需一步到位,应在医师和营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保证营养,保持热量平衡。患者切不要片面地变成只吃素不吃荤,这样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对身体伤害更大。平衡膳食最重要,每天应摄入250克牛奶、一个鸡蛋、3两左右瘦肉或鱼,一斤蔬菜及适量主食。

  少饮水可以少排尿

  糖尿病患者常有口渴、喝水多、排尿多的表现。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这样才能减少排尿的次数。

  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有时会使病情加重,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非常危险。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也并非体内水多,而是血糖升高所致。

  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同时喝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因血粘度增高而引发血栓的发生。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等口渴才喝水,要主动多饮水。但有严重肾功能障碍,尿少、水肿时应适当控制饮水。

  “糖尿病”这个名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已不再陌生,而在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患者,他们有的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很多,可谓是“久病成医”,有的却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充满了疑惑与不解。在编辑部收到的大量来信中,很多人给我们讲述了他们控制糖尿病的经验,也倾诉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基于此,本刊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饮食、心理血糖及认识5方面全面剖析了这些现实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希望给广大读者以警示,同时也希望您们能早日走出这些误区,科学、正规、合理地控制好血糖,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实习编辑:黄熙琳)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