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如何看懂糖尿病验单?

  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方法简便且样品容易获得,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或者由患者自行检测。所以,尿的检测常常是糖尿病诊断的第一步检查。

  尿糖检测

  尿糖,英文代号U-GLU。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意义

  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一般情况下,血糖在8。9~11。1毫摩尔/升时,尿糖为(±); 血糖在11。1~13。9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3。9~16。7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6。7~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高于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

  温馨提示:尿糖与血糖在肾功能正常条件下一般呈正相关。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故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尿中含糖量>150毫克时称为糖尿。出现糖尿提示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测并不可以协助诊断糖尿病,肾性糖尿血糖正常,尿糖亦可阳性。但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尿酮体检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主要为肝脏脂肪氧化和葡萄糖无氧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人尿中每日排出丙酮40~50毫克,用一般方法难以测出。当血中酮体增加时,尿中排出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明显增加,就会出现尿酮体阳性。

  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其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β-羟丁酸的含量,超过0。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酮体对人体的危害

  糖尿病病友,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友,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此时人体就会动用脂肪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为酸性物质,可引起人体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酸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检测尿中酮体:(1)出现全身不适,像感冒、发烧一样。(2)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3)血糖明显高于平时(大于13~14毫摩尔/升)。(4)妊娠期间。(5)长期饥饿、低血糖时。(6)应激、感染、创伤、手术等意外情况。

  温馨提示:有很多病友在出现酮体时,只有恶心、呕吐或腹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常被误诊为胃肠炎。其实胃肠炎常常是伴有腹泻的,而糖尿病酮症引起的恶心、呕吐常常没有腹泻。因此提醒每一位糖尿病病友,当您出现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同时又没有腹泻发生时,一定要想到是否发生了糖尿病酮症。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尿微量白蛋白,英文代号MALB。糖尿病肾病早期改变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孔增大及电荷屏障消失,使分子量较小的血浆白蛋白容易滤过到尿液中。因此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测定。

  通常用以下方法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1。晨尿6毫升测尿白蛋白>20毫克/升。

  2。晨尿6毫升测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男性>2。5毫克/毫摩尔;女性>3。5毫克/毫摩尔。

  3。收集24小时、12小时或8小时尿,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如排泄率在临界水平(20毫克/24小时左右),应在1~6个月内,不同日收集3次24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若2次在30~300毫克/24小时或3次平均值在30~300毫克/24小时,可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

  温馨提示:对于没有肾病的病友至少应每年检查一次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对于已经有肾病的病友则应该根据医生的指示定期到医院检查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常规尿蛋白,以便观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情况。

  血液检查

  糖尿病的血液系统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判定、预后转归都是有力的依据,因此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及时选择检查项目,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监测。

  血糖检测

  血糖,英文代号BS。指血中葡萄糖的浓度,代表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血糖浓度受激素调节,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或肌糖原、甘油三酯及糖有氧氧化,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下降。升血糖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可对抗胰岛素作用;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升血糖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和增加肝糖原;生长激素也有升血糖作用。血糖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测定血糖是了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最简便的方法。

  空腹血糖(FPG)

  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没有加上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水平。为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判断病情变化,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检测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不再有热量摄入进行血糖测定的数值。一般在清晨7~9点空腹状态下抽血,空腹血糖重复性好,是糖尿病诊断必查的项目。测定空腹血糖时,要注意空腹的时间不能太长或太短,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判定,另外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www。qikan空腹血糖正常值3。9~5。6毫摩尔/升。

  餐后2小时血糖(P2hPG)

  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对胰岛β细胞产生刺激后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空腹血糖水平。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抵抗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另外,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地波动。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2个小时测血糖。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餐后2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餐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4。6~7。8毫摩尔/升。

  睡前血糖

  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为了解睡前血糖控制情况和夜间是否需要加餐或使用胰岛素,应检测睡前血糖。

  随机血糖

  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1。1毫摩尔/升,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英文代号HbA1c。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

  诊断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上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定为6。5%以下。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代号OGTT。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子。一定量的葡萄糖负荷使血糖升高时,正常人可迅速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恢复正常,若胰岛功能不足,不能释放出足够的胰岛素,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若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负荷后虽然胰岛分泌胰岛素不降低,甚至增高,但仍不能有效降低血糖。因此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不但可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无胰岛素抵抗。本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检测方法

  试验前3天,每日摄入足够的总热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少于300克。试验前晚餐后禁食,空腹过夜8小时以上。试验期间不作剧烈活动,不喝咖啡、茶,不吸烟,避免应激刺激。上午8时前服葡萄糖75克(溶于300毫升温开水中),在5分钟内喝完。在服葡萄糖前及服葡萄糖开始后1小时、2小时分别采静脉血测血糖,若要了解胰岛素分泌能力,同时采血测胰岛素。

  正常值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的标准如下:

  口服葡萄糖耐量血糖水平(静脉血浆)正常范围

  口服葡萄糖耐量的临床意义:根据亚太地区制定的OGTT诊断糖尿病标准:①糖尿病:空腹血糖≥7。0 毫摩尔/升,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者;或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服糖后两次血糖都≥11。1毫摩尔/升者。②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服糖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但未达到11。1毫摩尔/升。③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而≥6。1毫摩尔/升。

  温馨提示:①在急性病、发烧、精神紧张、严重失眠等应激情况下,不宜做OGTT试验。②试验前3天内停用一切影响血糖的药物,如利尿药、避孕药、降血糖药及激素等。不能停药者不宜做本试验。③为诊断反应性低血糖,试验时间可延迟到3~4小时,葡萄糖也可用100克。④已确诊糖尿病者,一般不做OGTT。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决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

  口服葡萄糖75克分别在空腹及服葡萄糖开始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采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正常值参考各实验室标准。通常为空腹5~25毫单位/升,服糖后分泌高峰在30~60分钟,峰值比空腹升高4~6倍,峰值应<130毫单位/升。120分钟<100毫单位/升,180分钟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临床意义

  ①空腹胰岛素>25毫单位/升,服糖后2~3小时仍持续高水平(往往>100毫单位/升),提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②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高峰往往后延,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能力降低,分泌曲线呈低平;2型糖尿病患者视胰岛素缺乏或抵抗的类型不同,可表现为分泌能力降低、正常或增高。③反应性低血糖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且胰岛素下降缓慢,服葡萄糖3小时以后出现低血糖倾向。

  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温馨提示:本试验可与OGTT同时做。

  C肽释放试验

  C-肽与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岛素的水平,这是C-肽的第一个特点。其次,C-肽分子比胰岛素稳定,在体内保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对测定胰岛功能来说较为有利。测定C-肽可以不受注射胰岛素与否的影响。所以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有助于鉴别糖尿病患者得的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

  正常值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www。qikan。com。cnSNmW37DVWfsjMrNH 临床意义

  C肽释放试验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相同,但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及自身胰岛素抗体影响,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分泌能力,采血样前1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停用长效胰岛素制剂,改用短效胰岛素,并且当天早上停用1次短效胰岛素。若用中、长效磺脲类药物,采血前2天改用短效药物,采血当天早上停用1次口服降糖药。再者,采用一般放射免疫分析法,C肽抗体对胰岛素原有一定交叉反应,胰岛素原升高患者可使结果升高。

  其他检查

  馒头餐试验

  100克面粉内含糖约75克,因此吃100克面粉的馒头,相当于服75克葡萄糖,其对血糖的影响同OGTT。实验前准备同OGTT。上午8时前吃100克面粉的馒头,5分钟内吃完,可以吃咸菜及喝水,禁吃其他饮料和食品。采血方法同OGTT。正常值范围和临床意义同OGTT。

  空腹血糖已增高患者不宜做OGTT,可做本试验。本法做糖尿病筛选试验时,可只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其余事项参见OGTT。

  胰岛自身抗体检查

  胰岛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自身胰岛素抗体(IAA)及IA-2抗体。这些抗体存在是胰岛自身免疫病的标志,尤其ICA和IA-2抗体。1型糖尿病现在被认为是胰岛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测定这些抗体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正常人抗体检测均为阴性。①这些抗体任何一种阳性,表示可能存在胰岛自身免疫病,若两种以上,尤其ICA与GADA或IA-2与GADA同时阳性则诊断意义更大。但各抗体的临床意义也有不同。②ICA与1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在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最高,发病2~3年后一大部分人抗体消失。③GADA早至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检出阳性。测定GADA可作为筛选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方法,也可作为糖尿病的病因是由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证据。④IAA在5岁以下年龄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的阳性率较高,约50%。随着测定技术改进,灵敏度提高,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IAA检出率将可达到50%左右,尤其在特殊易感人群。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其临床意义与糖化血红蛋白相似。由于其测定周期较短,所以对糖尿病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对监护妊娠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实习编辑:黄熙琳)

2008-02-20 00:52:00浏览72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王俊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儿童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哪些
儿童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疾病主要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窦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几类疾病,避免上述病情的发生,建议定期到儿科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对儿童自身发育产生影响。 1、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若儿童已患有慢性心脏病变、细菌病毒感染、长期处于氧气缺乏环境、心脏手术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对心脏房室交界部位产生刺激,容易造成以上部位过度兴奋,诱发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造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心慌等症状。建议按医嘱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等药物改善症状。 2、心房颤动 可能与儿童先天心脏发育不良、甲状腺功能激素分泌异常等因素影响,对儿童心房内部产生刺激,诱发心房颤动,导致前胸部位发闷、呼吸不通畅、呼吸声音粗重等症状。建议按医嘱使用维拉帕米片、盐酸普罗帕酮片改善症状。 3、窦性室性心动过速 可能与先天心肌细胞发育问题、细菌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对儿童自身心肌细胞产生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前区疼痛、突然昏厥、焦躁不安等症状。建议配合医生使用比索洛尔片、阿昔洛韦片等药物改善以上症状造成的影响。 除快速性心律失常有可能会引发上述疾病,也有可能会出现心房扑动等疾病,可根据疾病发作类型采取合适方法改善症状。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