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使用误区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
关注39减肥健康运动

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
首页 > 糖尿病 > 胰岛素使用误区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触情绪需要正当面对

举报/反馈
2011-09-30 03:49:00《糖尿病之友》

  “医生,我不想打胰岛素。现在就注射胰岛素,那我以后就离不开它了,我的病不至于这么重吧。。。。”这是很多患者在就诊的时候屡见不鲜的情形。

  患者为何不愿意打胰岛素?

  由于糖尿病的自身特点,并发症较多和病程较长的患者比其他人更易处于无奈、焦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造成的精神危机状态。受这种负性情绪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认知、情感、意识(简称知、情、意,是评价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三要点)等在心理活动常常出现失调。他们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常因对病情缺乏了解,唯恐原本有病的身体再受到长期注射胰岛素的伤害,因而固执地认为口服药物治疗一定比针剂治疗的不良反应少。有的患者还会担心周围人对自己打胰岛素会产生歧视。尤其不少患者处于更年期阶段,性激素的变化使情绪更不稳定,抑郁、焦虑、疑惑,恐慌等情绪长期存在,因此很难接受医生的建议,更别说配合治疗了。部分糖尿病患者虽觉得医生说得有道理,但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注射胰岛素的事实,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患者存在盲目拒绝胰岛素治疗的心态,我们不妨称之为“心理性胰岛素抵抗”。

  这种来自患者心理上的“胰岛素抵抗”,对治疗的阻力往往大于机体的胰岛素抵抗。所以,医生不仅要为患者解除生理病痛,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干预技能,帮助病人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应对糖尿病带来的压力。同时,糖尿病人也应该理智地主动接受相关的心理疏导。

  药物依赖与替代治疗

  药物依赖是指随着用药时间延长,由于初始剂量不足以控制病情而不得不增大剂量,一旦终止或减量就会出现身体不适(戒断反应)。糖尿病患者因胰岛功能缺陷,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此时只有采用源性胰岛素替代不足部分,才能满足身体对胰岛素的需要。替代治疗与上述药物依赖有本质不同。如果需采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而患者却非要坚持口服药物,那只能继续加大对胰岛功能的透支,这好比“鞭打病牛”。因为糖尿现一旦确诊,胰岛功能只残留50%以下,可供患者有生之年透支的胰岛资源已极为有限。

  随着胰岛功能衰竭或糖尿病并发症的加重,患者可能需逐渐加大胰岛素注射量,但这决不是当初用胰岛素用错了,或药物依赖造成的。

  低血糖反应可见于用胰岛素的病友,有时甚至很严重,使病友产生恐惧感,但通过适当的血糖监测和选择合适的剂量,严重的低血糖事件是完合可以避免的。

  如何做到与“糖”共舞?

  专家提醒大家:

  1、 首先,糖尿病患者与医生之间应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积极互动,变被动沟通为主动沟通。这样可逐步了解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还能使长期波动的情绪得到改善。良好医患关系可使患者的治疗方案不偏离方向

  2、 提高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收集并阅读与糖尿病有关的报刊杂志,也可去正规的糖尿病网站浏览,从中获得斗志和丰富的知识。不要盲目听信夸大其词的糖尿病广告,以免陷入认识和治疗误区。

  3、 参加糖尿病俱乐部,通过丰富的集体活动,可以获取先进的治疗经验。在与人沟通时可使自己身心获得快乐,改善生活质量。

  以上几点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消除心理上的胰岛素抵抗。只在首先战胜心理上的胰岛素抵抗,才能配合医生战胜躯体上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病友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努力使知、情、意等心理的内在活动相互协调起来。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向糖尿病或心理专家寻求帮助。

(责任编辑:张蓝飞)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快速通道
相关推荐39精品39热文
自测
查看全部
推荐专家
查看更多
健康资讯推荐
推荐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