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性冠心病大搜救

张冠 泌外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病例1:总算暂时保住了性命

  两周前,记者在北京人民医院采访时遇到一位男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的是急性心肌梗死。据家人介绍,1小时前他在搬重物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疼痛,疼痛呈压榨性,有濒死感,休息与口含硝酸甘油均不能缓解,伴大汗、恶心,并呕吐过两次。其患糖尿病已经12年,合并高血压和心绞痛6年,虽然一直口服药物治疗,但“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100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T波倒置和室性早搏;进一步检查心肌酶升高。诊断: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过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内)、吸氧、静脉点滴硝酸甘油和胰岛素等综合治疗,病情基本稳定,总算保住了性命。

  病例2:悲剧就这样悄悄降临

  日前,56岁的赵先生刚吃过年饭就突感胸闷、呼吸困难,自行含硝酸甘油1片未见好转,2小时后当家人发现时赶忙呼叫120,但待救护车赶来,赵先生已经停止了呼吸,就这样悄悄地离开了人世。据了解,赵先生有高血压病史16年,血压最高时达160/100毫米汞柱,但未作规律性治疗。5年前又患上了糖尿病,虽一直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由于吸烟(30年,每日20支左右)、饮酒(最多时每次能暍八九两白酒),不注意控制饮食,血糖一直没能达标。

  据急诊医生介绍,像上述这样的心肌梗死患者,平均每天都会接诊十几例,遇到节假日甚至能接诊几十例,其中很多都是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受损的病人。

  就这两个病例,著名心脏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指出:其实,95%的心肌梗死都是可以预测的,关键要掌握这一疾病发作的8个因素。他说,这8个可预测因素包括:①血脂异常,特别是胆固醇的问题:②吸烟;③血糖偏高;④高血压;⑤腹型肥胖;⑥缺少运动;⑦饮食缺乏蔬菜和水果;⑧精神紧张。胡教授说,如果病友真正能够消除这些因素,65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不得心肌梗死。

  胡教授还指出,为避免上述悲剧的发生,最应该告诉病友的就是一个“早”字,一是早发现,二是早救治。

  大搜救2 就医指南

  据北京阜外医院心内科王增武医师介绍,糖尿病患者经内分泌科医生全面检查后,一般建议患者每半年做一次心电图检查,因为糖尿病会引起全身微血管及神经系统的病变,从而引起糖尿病患者痛阈增高,经常会发生无痛性心绞痛而患者不能察觉。所以,更应经常,及时地到心脏内科就医。具体可参考下面的就医流程图:

  大搜救3 诊断篇

  胡大一教授认为,心前区疼痛或沉闷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有这种情况的患者比较容易察觉,医生也容易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少数糖心病患者症状常表现不典型,不但患者常掉以轻心,即使是医生也易误诊,从而延误了疾病的及时医治。所以,人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不典型冠心病的症状,以提高警惕,做到早防、早治。

  1.心绞痛部位发生在胸部以外,表现为头痛、牙痛、咽痛、肩痛、腿痛,常需要与相应器官所致不适相鉴别。

  2.表现为上腹胀痛不适等胃肠道症状,特别是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临床上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胰腺炎。

  3.有些“糖心病”(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无胸痛发作,仅表现为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或以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衰表现为首发症状,临床上称之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是冠心病较少的一种类型。

  4.少数“糖心病”病人在急性心肌梗死时,仅出现脑血管病的表现,如头晕、肢体瘫痪、突然意识丧失和抽搐等脑循环障碍。

  5.若冠心病同时合并其他急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外科急症,即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亦常被掩盖症状。

  6.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记忆减退,感觉迟纯,对症状又不善表达,易被家人及医生忽视,所以,在给老年人做相关检查时,别忘了做一个常规心电图。

  大搜救4 预防篇

  胡教授指出,预防“糖心病”要在血糖、血压、血脂等治疗达标的同时,抓住两个基本点。第一个基本点是要坚持做好治疗性的生活方式改变。其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不吸烟,吸烟有百害无一利;二是管住嘴,病从口入,传染病从口入,非传染病也是从口入;第三是迈开腿,走路是最经济有效的运动。要改变”出门就打的,进楼找电梯”的不良生活习惯。第二个基本点是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肥胖、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其发病的原因非常清楚,就是缺少运动和饮食过度,热量摄取过多和饮食不合理,导致代谢综合征。抓住预防干预的时机主要体现在疾病预防的前移,不要等得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再去预防。其次在此阶段改变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其成本效益最为合理。

  针对“糖心病”的发生、发展特点,胡教授呼吁加强“心病”的预防,要层层设防,阻断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他认为需要构建四条防线:

  第一条防线是防发病,即做好一级预防。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首先要改变传统医疗实践和模式,认识“上医治未病”这一真理。他指出:“目前我们用过多的力量去针对疾病下游,虽然介入治疗及搭桥等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它只能针对已到晚期或有严重后果的情况。我们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疾病的上游,强调预防。”其次要组建多学科的联盟。过去,高血压学术会只管高血压,糖尿病学术会只管糖尿病。这一情况已不适合在一个人身上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情况。只有多学科的联合行动,齐抓共管,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治理多重危险因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条防线是防事件。即已发病的患者,能不能让他长期稳定,不出现心肌梗死?其中稳定斑块、抗栘治疗是防事件的关键,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既可发挥降脂以外的稳定斑块的作用,又可以改善内皮细胞,抗炎症。

  第三条防线是防后果。如果出现了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就要考虑如何尽快地、用科学的手段规范地救治患者。无论是溶栓还是介入治疗,都要强调时间。

  第四条防线是防复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成功挽救病人后,做好二级预防,防止再次发生梗死,防止意外死亡,减慢或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大搜救5 治疗篇

  王增武医师指出,“糖心病”的治疗应根据病变程度区别对待,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因此,早期诊断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等治疗以控制糖尿病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首要措施。

  2.治疗血压和血脂异常。控制血压时,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为这类药手不仅在控制血压面疗效较好。而且可以逆转心肌肥厚,改善冠脉供血;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血脂异常,而血脂异常又是冠心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控制血脂时,应以降胆固醇药物(他汀类,如血脂康,力普妥等)为主。

  3.针对“糖心病”的内科治疗。应用改善心肌缺血的药物,比如:钙离子拮抗剂(合心爽)可扩张血管、β受体阻滞剂(氨酰心安)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硝酸盐制剂(欣康)可扩张静脉;此外,如无禁忌症应眼用阿斯匹林,因为阿斯匹林可防止血栓形成。

2007-11-19 08:40:00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