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遗传病

  近日,家住哈尔滨小胖墩小威体重突然减轻了,感觉情势不妙,被送往医院埋检查,结果查出患有糖尿病。孩子自小口就很好,而且食量非常大,特别爱吃肉,是一个标准的胖胖,可是一个月前,家长发现孩子突然瘦了下来,刚开始感觉是不是长个啊,所以瘦了也没太在意。不过后来孩子经常会喊口渴、尿频尿急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瘦,令家人奇怪的是孩子吃的很多啊,怎么还会继续瘦下去呢,感觉情况不太好,就带孩子到医院接受检查,结果查出了糖尿病。虽然根据对孩子的症状及习惯进修改,孩子的病情已经初步得到控制,血糖也已经回到了正常值,但是这一情况所引发的后果却不容忽视。还有专家介绍,曾接诊过一个7岁的儿童糖尿病患者,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是越来越小,而且越来越严重。而家族中有糖尿病的儿童发生糖尿病的机率也甚高。

  综上所述:遗传诱使18岁以睛儿童糖尿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成立。

  多年来人们对糖尿病的病因进行的研究和病史调查表明,父母亲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发病率比正常人为高。单卵双胞胎中,一人在50岁以后出现糖尿病,另一个在几年内也发生糖尿病的达90%以上,其中大多数为Ⅱ型糖尿病。如双胞胎中一人在40岁以前出现糖尿病,另一人也发生糖尿病的接近50%。其中,大多数为Ⅰ型糖尿病,这些都说明了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具有明显的遗传表现,父母亲均患有糖尿病者,其子女的发病率并非100%,这说明除遗传因素外,还须有其他因素的存在。糖尿病才能发病。

糖尿病其实是一种遗传病

  1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分析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分析

  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妊娠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分析

  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全天下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最优秀。因此,“为了孩子使劲吃”成了许多准妈妈的信条。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如今早已不是那个营养匮乏的年代了。孕期摄入热量超标,会导致妊娠期糖代谢紊乱,进而可能演变成妊娠糖尿病,还有可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此外,孕妇体重增加过多过快,会导致胎儿过度生长发育、巨大儿的发病率增加以及分娩手术率的增加。那么,孕期女性的体重应维持怎样的增长呢? 在孕早期,即怀孕的前三个月,孕妇不需要额外增加热量摄入,保持和孕前一样就可以,可以多吃含叶酸的食物,或者补充含叶酸的多种维生素。到了妊娠中期和孕晚期,每天的热量摄入可以酌情增加200千卡,也就是一两米、两瓶牛奶或两个苹果的热量。

  此外,孕妇应该密切关注孕期的体重增长。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2009年发布的一份孕期体重指南,育龄妇女根据孕前体重指数不同,孕期体重合理增长也有不同范围。对于单胎孕妇来说,体重不足(BMI<18.4)、正常(18.5<24.9)、超重(2530)者,体重增加范围分别为12.5—18公斤、11.5—16公斤、7—11.5公斤、5—9公斤。其中,在孕早期,体重增长0.5—2公斤比较合适,孕中晚期,体重不足、正常、超重、肥胖每周的适宜体重增加值分别为0.51公斤、0.42公斤、0.28公斤、0.22公斤。对于多胎(双胞胎、三胞胎)孕妇来说,体重正常者孕期体重可增加17—25公斤,体重不足者不少于此;超重者14—23公斤,肥胖者11—19公斤。

  孕妇不要抱有“为两个人吃饭”的想法。如果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导致糖代谢异常甚至发展成妊娠糖尿病,应该尽快就医,由专业人士帮助修正食谱。如果食管理无效,则须注射岛素。

  控糖 规划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被称为“治疗性生活方式调整”是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大原则之一,但实际上这也是适用于每一个健康个体的。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尚未患糖尿病的人,规划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至关重要。首先可请医生帮助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饮食食谱,关键在于一日三餐包括必须的热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切忌超量;同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运动处方或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能够每天实施的,运动时间在每天30分钟,每周不少于5次为宜。最终目的是使体重趋于标准体重,即用身高(cm)-100即为标准体重的公斤数,例如一个身高175厘米的人的标准体重即为175-100=75公斤。体重上下偏离太多都不是健康的表现。

  糖尿病的治疗强调个体化

  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应在上述饮食及生活方式基础上,执行专科医生为其量身打造的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指标监测,包括血糖、血压和血脂等,同时一定要根据指标情况请医生定期调整治疗方案。

  旷主任指出,糖尿病治疗的方案强调个体化,切忌将他人的治疗方案照单全收,而且要对多重危险因素联合控制,才能最终达到延缓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目的。专家提醒,糖尿病的治疗除了血糖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也很重要。同时已经证实糖尿病是一种容易导致血栓形成的疾病,因此为防止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小剂量阿斯匹林的使用是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治疗领域所特别强调的。

  患者应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目前整个糖尿病控制领域非常重视糖尿病教育,强调通过糖尿病教育使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来实现治疗现状的改善。患者接受糖尿病教育的途径很多,如阅读科普书籍、专业杂志等。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门成立了糖尿病俱乐部,为患者和健康人群定期讲解如何科学合理的防治糖尿病。

  一位糖尿病患者患病多年且出现中等量的蛋白尿,通过参加了糖尿病俱乐部,学习了防治知识,且得到医生一对一的教育,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控制指标、定期复诊、接受合理化建议,半年后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蛋白尿显着减少。因此,专家呼吁在糖尿病肆虐的今天,大家都应积极主动,掌握知识是对抗糖尿病最有力的武器。

(实习编辑:李杏)

2011-01-12 05:31:00浏览4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芳副主任医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三甲
掉头发是什么原因男性
男性掉头发可能由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非疾病因素引起,也可能由雄激素性脱发、脂溢性皮炎等疾病因素导致,建议及时调整生活方式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一、非疾病因素:1、长期熬夜:夜间本应是身体进行自我修复和调整的时间,熬夜会使这种修复过程受到干扰,毛囊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生长周期紊乱,原本处于生长期的头发提前进入休止期,从而导致大量头发脱落。常伴有精神萎靡、黑眼圈、皮肤暗沉等症状。2、精神压力大:当男性精神压力过大时,身体会分泌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毛囊的微环境,使毛囊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头发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精神压力还可能引发神经功能紊乱,使头皮的立毛肌收缩,进一步影响毛囊健康,造成头发脱落。男性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二、疾病因素:1、雄激素性脱发:主要与遗传因素和雄激素水平有关。男性体内的雄激素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二氢睾酮。二氢睾酮会与毛囊细胞中的雄激素受体结合,使毛囊微小化,生长期缩短,头发逐渐变细变软,最终脱落。一般从额角、头顶开始脱发,发际线后移,呈现出典型的M型或地中海型脱发。2、脂溢性皮炎:多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头皮油脂分泌过多,为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马拉色菌等微生物分解油脂产生的脂肪酸等物质会刺激头皮,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会损伤毛囊,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导致头发松动、易脱落。常伴有头皮瘙痒、油腻,有红斑、脱屑等症状。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学会合理减压,如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另外,可选择合适的洗发水,避免过度烫染头发,避免频繁使用电吹风等高温美发工具。
郭能强主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皮秒祛斑后多久可以正常护肤化妆
皮秒祛斑后一般一周左右可以开始温和护肤,两周左右可化妆;但具体时间受皮肤类型、斑点情况、治疗前后状态、能量参数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影响,敏感肌或斑点严重者可能恢复更慢,护理不当也会影响恢复。患者要遵医嘱护理,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计划。皮秒祛斑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去除皮肤斑点的方法,治疗后皮肤会出现短暂的红肿、结痂等现象。这些反应是皮肤对激光能量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治疗有效的表现。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红肿会逐渐消退,结痂开始脱落,皮肤逐渐恢复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患者可以开始考虑恢复正常的护肤程序,但应以温和、不刺激的产品为主,避免使用含有酒精、香料等刺激性成分的护肤品。化妆则建议在结痂完全脱落、皮肤屏障功能基本恢复后进行,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然而,影响恢复时间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患者的皮肤类型、斑点类型及严重程度、治疗前的皮肤状态、治疗过程中的能量参数设置、治疗后的护理情况等。例如,敏感肌肤或斑点较为严重的患者,治疗后反应可能更为强烈,恢复时间也会相应延长。此外,治疗后未能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如过早沾水、过度摩擦治疗区域等,也可能影响皮肤的恢复进程。为确保皮肤尽快恢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护理,并根据自身情况适时调整护肤和化妆计划。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以辅助提高皮肤自身的修复能力。
吴天鹏主任医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三甲
男士阴囊潮湿瘙痒是什么情况
男士阴囊潮湿瘙痒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以及阴囊湿疹、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疾病因素。一、非疾病因素:1、穿着不当:若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或外裤,会使阴囊局部温度升高,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汗液无法及时蒸发,进而造成阴囊潮湿。潮湿的环境又容易刺激皮肤,引发瘙痒。2、生活环境: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如从事高温作业,或长期久坐、局部散热不佳,会促使阴囊出汗增多,引起潮湿。此外,居住环境潮湿也可能加重这种情况。二、疾病因素:1、阴囊湿疹:这是一种常见的阴囊皮肤炎症,可能与过敏、局部皮肤卫生不良、精神因素等有关。阴囊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伴有剧烈瘙痒,搔抓后可能出现渗出、糜烂,进而导致阴囊潮湿。2、前列腺炎:前列腺发生炎症时,可能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导致阴囊汗腺分泌增加,出现潮湿。此外,炎症刺激也可能引起会阴部及阴囊的坠胀、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3、精索静脉曲张: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使阴囊温度升高,出现潮湿。长期的血液瘀滞还可能引起阴囊坠胀、隐痛、瘙痒等。针对男士阴囊潮湿瘙痒的情况,建议保持阴囊部位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避免搔抓阴囊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满脸痘痘的男生应该怎么护肤呢
在型男备受关注的当下,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越来越注重外表的穿着与保养。如今,谈论保养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属话题,许多男性也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精心呵护自己的面容和身材。下面将为您提供一些建议,让您每天只需花费5分钟,就能让自己的面部状态更佳。相信清爽的面容,无论是在职场还是情场,都能让您顺风顺水、自信满满!【正确洗脸保持干净】无论是否长痘,保持脸部干净清爽,对于个人健康和形象都至关重要。因此,每天早晚都要正确洗脸,这样才能有效去除脸上的污垢、角质以及过多的油脂,预防痘痘的产生。a、了解自己的脸部肤质,是一般肌肤、干性肌肤、油性肌肤,还是混合肌肤。根据肌肤的保水度、敏感度以及出油程度,挑选合适的洗面奶。使用不适合的洗面奶,只会引发更多问题。例如,清洁力强的洗面奶对出油多的人有帮助,但如果用在干性肌肤的人脸上,可能会导致洗完后脸部干涩不适。b、由于脸部肌肤相对敏感细腻,应避免使用沐浴乳洗脸。c、切勿直接将洗面奶涂抹在脸上,应先将洗面奶挤在手掌上,加水后用双手搓出泡泡,再将泡泡涂抹在脸上,轻柔地按摩洗脸。d、脸部肌肤较为柔嫩,要避免大力搓揉、抠挖或拍打,以免损伤皮肤。e、脸部T字部位(额头、鼻子和鼻翼两侧)出油较多,可使用指腹蘸取泡泡,在这些部位搓揉去油。f、使用温水洗脸,避免使用过冷或过热的水,否则容易刺激皮肤。洗完后,用干净的毛巾轻压脸部各个部位即可,不要用力擦拭。g、记住要适度洗脸,一天1-2次即可,洗得过多并无益处。【洗后保湿很重要】洗完脸后,脸部肌肤有时会感觉干涩。通常在脸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就要尽快使用爽肤水,然后再涂抹乳液,将乳液均匀地涂抹在脸部肌肤上,轻拍两颊,并稍微按摩脸部四周,以帮助肌肤吸收乳液成分。另外,如果本身是油性肌肤,要避免使用偏油性的产品,以免过多的油脂堆积,反而造成毛囊堵塞,导致痘痘频发。【及时清理刮胡刀】每天早上起床后刮胡子,对于男性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其中的一些细节却会影响皮肤健康。刮胡子时,会在皮肤上造成许多细微的伤口。因此,如果没有先把脸洗干净就刮胡子,很容易刺激皮肤,甚至引发感染。建议无论使用哪种刮胡刀(电动或一次性的),每次刮完胡子后,都要彻底清洁并消毒刀片,这样才能避免将细菌带到脸部伤口处,对皮肤造成伤害。另外,刮完胡子后,记得要对皮肤进行保湿滋润。【别手痒东抠西抠】有些人习惯用手托腮、拍脸颊、摸鼻子,甚至手痒去抠痘痘,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试想一下,双手一天会接触很多物品,上面残留着各种细菌。如果轻易让细菌接触到脸部,或者进入痘痘的伤口,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炎症或感染。爱美的型男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做好防晒、多喝水】户外强烈的紫外线很容易导致皮肤发炎、晒红。所以,请尽量避免在正午时分出门。如果实在不得已要出门,也请在出门前20分钟涂抹好防晒乳,并戴上墨镜或撑遮阳伞,这样才能有效保护皮肤和眼睛。另外,水分对于皮肤健康至关重要。如果皮肤缺水,就如同没有做好保湿一样,会变得更加干燥,失去弹性,甚至产生皱纹。因此,平时除了要摄入人体基本所需的1.5-2升水分外,如果运动后或大量出汗后,也不要忘记及时补充水分,这样才能让肌肤紧致有光泽。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