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服降糖药:不要“例行公事”

  “例公事”差点要了她的命

  张女士今年39岁,患1型糖尿病已有25年,每天自己在家皮下注射岛素。这天早上,她照样“例行公事”,注射了药物。按规定在半小时至1小时后必须进餐,可她昨夜被胃痛折磨得没有一点口,她心想少吃一餐也没什么吧,反正自己早晨的血糖总是偏高。可1小时后,她开始出现心慌出冷汗、全身发软,她挣扎着想到柜子里找点吃的,可刚一站起来,就一头摔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幸亏被家人及时发现而送往医院……

  王老太成了植物人

  王老太今年78岁,患糖尿病也有15年,每天靠吃降糖药维持血糖水平,这么多年形成了按时吃药的习惯,病情还算稳定。这一两天的重感冒令她口淡乏味,食欲大减,可当天晚上,她对降糖药还是照吃不误。第二天大清早,她女儿端来她最爱喝的汤,可一连叫了几声,王老太毫无反应,吓得她女儿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经抢救,老人命是保住了,却成了植物人,每天靠胃管维持生命。

  以上都是临床真实病例。对于糖尿病,人们往往有个认识误区: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主的疾病,千万别让血糖升高了,血糖低一点总比血糖高要好;有的医生在交代病人时,也往往只强调一定要控制血糖,而忽略了提醒病人对低血糖的注意。难怪低血糖症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实,低血糖的发生对人体危害也是很大的。如果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人体的危害是糖尿病长期、必然的结果,但这危害一般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糖尿病病人发生低血糖对人体的“摧残”则可能在短暂的几个小时内发生,有时甚至是致命性的打击。因为人体对低血糖最敏感的组织是人体的“司令部”——大脑,脑组织所需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血糖,神经细胞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也受血糖的影响,当血糖降低到某个值时,神经细胞就不能得到葡萄糖的供应。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十多分钟不缓解,神经细胞的活动将受到抑制,出现相应神经细胞功能受损的表现,所以说脑组织是人体中低血糖最敏感、耐受性最差、受害最大的组织。

  王老太正是由于重感冒后食欲受到影响,而降糖药没有相应减量或停服,造成长时间低血糖而导致昏迷,引起大脑不可逆性损害,结果成了植物人;张女士只顾“例行公事”用药,而忽视了定时进餐,结果引起低血糖昏迷,差点送了命。

  因此,糖尿病病人在使用降糖药过程中,除了要了解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时间、用量范围、主要的副作用等外,还要特别注意日常生活对血糖的影响,如食、活动增减情况等。如果因食欲差致食量大减,或因其他原因(如做B超、胃镜等禁食)未能按时进餐,应减少或停用降糖药,而不能只为“例行公事”或习惯性动作而用药。另外,如果患者增加活动量或劳动强度,须增加进餐量或减少降糖药的剂量,这样才可以有效地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总之,对于血糖的高低,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要“例行公事”。糖尿病病人应同时警惕血糖过高或过低。

  一般说来,轻型又较典型的低血糖为许多人所熟知,自我诊治不难,如自汗、冷汗、心慌、软弱无力恶心等。但在有些情况下,血糖下降速度较慢,或一些老年人上述典型症状可能不明显,主要表现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如注意力不集中神志不清,甚至表现为癫痫抽搐、昏迷等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糖尿病病人也不必惊慌失措,赶快喝上一杯浓糖水或吃点甜食,一般症状可很快缓解。患者最好自己做一张病历卡,当病情发作,自己失去意识的时候,以便让旁人或医生迅速与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赢得抢救的时间,或许就赢得了生命。

(实习编辑:李杏)

2010-10-28 05:44:00浏览6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