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取消关注在国外,病情稳定者,每日测一次血糖。国内,如果糖尿病病人因经济原因,也应至少每周测一次。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测的次数应更多。
现在,测血糖已成为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不但是糖尿病病人,就是正常人,40岁以上体检也得测血糖,以利于早期发现血糖异常。可是,人们对于测血糖的认识,却存在许多误区。
有些人对测血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要有了症状才应测血糖。其实不然。血糖稍高,可以是毫无感觉,但这种稍高的血糖,可以促发慢性并发症;待到产生症状后再去测血糖,往往为时已晚。另有一些病人喜欢跟着感觉走,几个月才去测一次,这是远远不够的,因血糖可受饮食、活动、药物、情绪等影响而有所波动,而且磺脲类药可能在一段时间后继发性失效。
在国外,病情稳定者,每日测一次血糖。国内,如果糖尿病病人因经济原因,也应至少每周测一次。对于用胰岛素治疗者,为了观察剂量是否合适及避免低血糖,测的次数应更多。
此外,一旦疑有低血糖时,应立即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测不准
以往测血糖,是通过抽静脉血来测得;近年来,开展了用一滴毛细血管血在袖珍血糖仪上测得的方法。前者采血量多,要隔天才能看报告;后者用血少,当即就能出结果。因此,目前在发达国家,袖珍血糖仪已是病人测血糖的常用方法,只有在诊断或核对毛细血管血糖值时才抽静脉血。
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人认为毛细血管血测的糖值“不准确”,故较少应用。其实并不是“不准确”,而是两者有差别。
静脉血要分离红细胞后用血浆测血糖,而毛细血管血则是用全血,包括了含葡萄糖较少的红细胞。因此在空腹时,血浆血糖值较全血血糖值要高约11%。但这不是“不准确”,而是应有的差别。只要袖珍血糖仪质量可靠,操作正确,其结果是准确的。如果用作随访病情改变,一直观察血糖仪测出的血糖变化,即可调整用药,不必多去换算。
此外要注意,某些型号的血糖仪已作了校正,虽然测的是全血,但显示的却是血浆血糖值。
一定要空腹测
以往测血糖多要求空腹,近年认为,测餐后血糖更能反映大血管并发症等改变。因此,尤其对门诊病人,为了避免其长时间空腹来院等候就诊,可测从进餐开始后2小时的血糖值。当然其标准和空腹不同,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是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为4.4~8.0毫摩尔/升。老人可适当放宽,空腹时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在10毫摩尔/升以下。
测尿糖代替血糖
有人认为,糖尿病是尿中有糖,所以应测尿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只要血糖高,即使尿中无糖,也是糖尿病。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毫摩尔/升,而肾糖的标准是小于10毫摩尔/升。当血糖在6~10毫摩尔/升,控制并不良好,而尿糖仍为阴性。即使尿糖呈阳性,由于尿是在几小时内积累的,老年人易有尿潴留,更可受上次尿的影响,因而测的尿糖不能说明当时的血糖情况。
此外,尿糖测定不能诊断低血糖。当然,话又说回来,如因经济等原因不能测血糖者,测一测尿糖,比什么都不测还是要好。
全从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
毛细血管血糖原来是从指尖刺血测得,因指尖较痛,故近年研究出无痛或微痛的指尖以外部位测血糖。目前,主要是从前臂背侧刺血,已有专用的血糖仪。在血糖平稳的情况下,前臂血糖值与指尖血糖值相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血糖急剧变动时,如餐后2小时内、注射胰岛素后、运动后,前臂血糖值滞后,可能耽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在血糖急剧变动时,仍应测指尖血糖。
总之,血糖测定对糖尿病病人十分重要。国外统计,测血糖的勤与疏,与血糖控制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多次测血糖可以使血糖控制良好,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终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所以从长远看,多测血糖也是一种健康投资。
(实习编辑:陈占利)
黑龙江省中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中医医院 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青岛市海慈医院 中医内分泌糖尿病科
主任医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糖尿病科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尚志市苇河林业局
二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海南省文昌市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三辅街142号
二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 公立
萍乡市萍安北大道103号
二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湖南省郴州宜章县城关镇文明北路温家坳1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上海市静安区乌鲁木齐中路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