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确诊的1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5~56岁,平均(46.0+-5.4)岁;病程1~20年。
按HT-100尿液分析仪检测的尿蛋白定性情况分为尿蛋白阴性组45例和尿蛋白阳性组35例,按病程长短分为DM1组52例(病程1~10年)和DM2组28例(病程11~20年)。
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0~60岁,平均(46.0+-5.8)岁,均排除DM及其他肾病相关病史。
1.2方法所有待测对象均留取随机尿,要求排空晨尿,饮水400ml,1h后收集尿液,半小时内送检,同时抽取肝素钠抗凝静脉血3ml,取红细胞层5ul,加溶血剂0.50ml,测HbAico尿蛋白定性用HT-100尿液分析仪测定,血HbAic和尿mALb、β2MG测定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在雅培Abbott C80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上述三项试剂均由浙江新康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0.0软件处理,组间结果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按尿蛋白定性分组的血HbAic、尿mAlb及β2M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尿蛋白阴性组、尿蛋白阳性组三项检测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
2.2按病程分组的DM1组与DM2组血HbAic、尿mAlb及β2M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糖尿病组病程的增加,HbAic、mAib、β2MG显著上升(P<0.01P<0.001)。
3讨论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疾病,以血糖增高与胰岛素减少为主要标志,病变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糖尿病。
HbAic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胜利条件下,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的生成与反应物的浓度呈正比,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酶化水平主要取决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由于葡萄糖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红细胞生命周期为120d,故HbAic检测可反映测试前6~10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Osullivan等认为无论有无糖尿病,只要HbAic>7%则对接受血管手术不利。Khaw的研究认为,HbAic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式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0%~20%。
徐思振 等报道脑卒中患者神经弄能损伤随HbAic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加重,Hbaic水平对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施国华等的研究证实,CRP、HbAic与微量蛋白尿可作为2型DM慢性并发症的监测指标。
本研究显示,DM患者随着病程的增加,HbAic水平越高,mAlb排泄量越多,肾损害越重。血糖控制良好者,上述三项指标均优于控制不良者。
吴琳等认为mAlb为尿中清蛋白的排出量在30~300mg/24h或排泄率在20~200mg/min这一范围内,即超过尿蛋白正常范围的上限而蛋白定性化学方法不能检测出来的阶段,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中晚期、妊娠子痫前期等,是比较灵敏的肾损伤指标。
糖尿病肾病早期平时无临床蛋白尿,若做鸟mAlb测验,则Alb排泄率已增加,运动后明显。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分子量<400 000D的蛋白质能较容易地通过滤过膜,经滤过的蛋白质中大约40%为清蛋白,这些清蛋白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吸收。
只有当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时,Alb排泄量增加,即尿中Alb的量与肾小球损伤及通透性的改变呈正相关。在仅尿中Alb增加,肾损害不严重的情况下,若进行良好的呃治疗,尿mAlb小时,肾损害减轻。
正常人体内β2MG合成和释放的速度非常恒定,血中β2MG可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自由滤过,其中99.9%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并分解,滤过的β2MG并不返回血液循环,当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时,肾功能受损;β2MG清除障碍时,血中β2MG增加,尿中β2MG也增加,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
DM患者尿β2MG升高显著,提示DM患者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β2MG测定可作为检测DM患者轻度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精确而灵敏的指标。
徐名周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学区不同检测项目探讨了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HbAic、尿mAlb及β2MG的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实习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