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糖化血红蛋白

 笔者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10月我院确诊的1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5~56岁,平均(46.0+-5.4)岁;病程1~20年。

  按HT-100尿液分析仪检测的尿蛋白定性情况分为尿蛋白阴性组45例和尿蛋白阳性组35例,按病程长短分为DM1组52例(病程1~10年)和DM2组28例(病程11~20年)。

  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10~60岁,平均(46.0+-5.8)岁,均排除DM及其他肾病相关病史。

  1.2方法所有待测对象均留取随机尿,要求排空晨尿,饮水400ml,1h后收集尿液,半小时内送检,同时抽取肝素钠抗凝静脉血3ml,取红细胞层5ul,加溶血剂0.50ml,测HbAico尿蛋白定性用HT-100尿液分析仪测定,血HbAic和尿mALb、β2MG测定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在雅培Abbott C80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上述三项试剂均由浙江新康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3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0.0软件处理,组间结果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按尿蛋白定性分组的血HbAic、尿mAlb及β2M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患者尿蛋白阴性组、尿蛋白阳性组三项检测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

  2.2按病程分组的DM1组与DM2组血HbAic、尿mAlb及β2MG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糖尿病组病程的增加,HbAic、mAib、β2MG显著上升(P<0.01P<0.001)。

  3讨论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疾病,以血糖增高与胰岛素减少为主要标志,病变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组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糖尿病。

  HbAic是血红蛋白在高血糖的作用下,发生缓慢连续的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胜利条件下,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的生成与反应物的浓度呈正比,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酶化水平主要取决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由于葡萄糖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红细胞生命周期为120d,故HbAic检测可反映测试前6~10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Osullivan等认为无论有无糖尿病,只要HbAic>7%则对接受血管手术不利。Khaw的研究认为,HbAic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式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其每升高1%,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0%~20%。

  徐思振 等报道脑卒中患者神经弄能损伤随HbAic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升高而加重,Hbaic水平对判断脑卒中患者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施国华等的研究证实,CRP、HbAic与微量蛋白尿可作为2型DM慢性并发症的监测指标。

  本研究显示,DM患者随着病程的增加,HbAic水平越高,mAlb排泄量越多,肾损害越重。血糖控制良好者,上述三项指标均优于控制不良者。

  吴琳等认为mAlb为尿中清蛋白的排出量在30~300mg/24h或排泄率在20~200mg/min这一范围内,即超过尿蛋白正常范围的上限而蛋白定性化学方法不能检测出来的阶段,常见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中晚期、妊娠子痫前期等,是比较灵敏的肾损伤指标。

  糖尿病肾病早期平时无临床蛋白尿,若做鸟mAlb测验,则Alb排泄率已增加,运动后明显。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分子量<400 000D的蛋白质能较容易地通过滤过膜,经滤过的蛋白质中大约40%为清蛋白,这些清蛋白几乎全部被近端肾小管吸收。

  只有当滤过膜通透性增大时,Alb排泄量增加,即尿中Alb的量与肾小球损伤及通透性的改变呈正相关。在仅尿中Alb增加,肾损害不严重的情况下,若进行良好的呃治疗,尿mAlb小时,肾损害减轻。

  正常人体内β2MG合成和释放的速度非常恒定,血中β2MG可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自由滤过,其中99.9%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并分解,滤过的β2MG并不返回血液循环,当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时,肾功能受损;β2MG清除障碍时,血中β2MG增加,尿中β2MG也增加,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

  DM患者尿β2MG升高显著,提示DM患者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β2MG测定可作为检测DM患者轻度肾功能减退和疗效观察精确而灵敏的指标。

  徐名周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学区不同检测项目探讨了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HbAic、尿mAlb及β2MG的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实习编辑:张丽娟)

2010-07-03 00:00:00浏览65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为什么血糖会高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出现血糖升高,多考虑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也不排除是运动量过少、药物刺激、应激因素、糖尿病等原因导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饮食不当 可能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吃了太多含糖量的食物或者是含糖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内的血糖出现升高的现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每日糖分以及热量的摄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则需要至正规医院进行就医,同时可以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运动量过少 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期不运动,或者是每天的运动量过少,从而导致身体内的糖分消耗过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每天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注意休息,症状可逐步缓解。 3、药物刺激 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了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或者是服用了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盲目用药,症状通常可逐步缓解。 4、应激因素 如果患者受到严重的外伤、手术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5、糖尿病 该现象也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利用障碍等因素引起的。由于体内糖代谢紊乱,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饮食上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患者可以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的食物,比如奶油蛋糕、奶茶等,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的危害一般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酮症酸中毒、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院通过补充葡萄糖、补充胰岛素等方式进行治疗,平时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指一系列由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引起的病变,在血糖升高的时候,葡萄糖以及其代谢物可能会进入眼球的晶状体当中,从而导致引起视力变化的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要注意用眼健康,避免长时间用眼。 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以及深部组织的破坏。可能会出现足部缺血、感染、坏疽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卡马西平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可以穿宽松透气的鞋子,保持足部的干燥卫生。 除上述情况外,还可能会出现感染、肌无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平时要增加饮水量,避免吃高盐类的食物,例如酱油、咸菜等。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糖尿病人血糖高到20mmol/l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至20mmol/l,可采取生活调理结合药物治疗措施。糖尿病人血糖高至20mmol/l,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随机血糖,都是严重的高血糖,需要立即到就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完善尿常规、 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1、生活调理 血糖高的患者,日常护理十分重要。日常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同时注意适当运动,合理均衡饮食。并注意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去医院复查。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应做到主食粗粮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可适当食用荞麦、燕麦、小米等粗粮,西红柿、胡萝卜、苹果等蔬菜水果。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少吃含糖、油脂、胆固醇高的食物,如甜菜、肥肉、动物肝脏等。患者还需保持作息规律,避免劳累、熬夜。劳累、熬夜、休息不好,夜间会大量分泌较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另外,平时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自身抵抗力,对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2、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注射制剂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通过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双胍类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同时需加强血糖的监测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可分为常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根据患者的具体降糖需求选择不同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常见副作用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还可出现局部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因此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发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