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

  前不久,我院糖尿病中心收治了来自吉林某县的刘姓父子,父亲36岁,儿子12岁。父亲是在当地县医院化验尿常规时偶然发现尿糖(++++),但其本人没有任何自觉症状,随后又化验了血糖,结果正常。之后多次化验血糖及尿糖,空腹血糖在6.0~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在8.0~11.0mmol/L之间,当地医生考虑是早期2型糖尿病,嘱病人严格控制饮食并给予消渴丸等降糖药物治疗,期间病人多次出现心慌、手颤、头晕、出汗发作,血糖忽高忽低。老刘听人讲糖尿病能遗传,于是又带着儿子去医院做了血、尿糖化验,化验结果和他的情况差不多,医生的诊断结论也跟他一样。

  想到儿子这么小的年纪就患上糖尿病,老刘心里压力很大、忧心如焚。通过别人的介绍,他领着儿子千里迢迢来我院求医。

  在详细了解了父子俩的病史之后,我让他俩暂停一切降糖药,并分别做了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肾功能、肾糖阈、尿常规、尿糖定量、肾小管酸化功能等多项检查,结果除了肾糖阈明显降低、尿糖阳性以外未发现其他异常。结合患者既往无慢性肾病史,无骨痛及骨骼发育异常,尿化验无蛋白、氨基酸及磷酸盐结晶,故可排除“慢性肾病” 及“范可尼氏综合征”等原因所致的肾性糖尿,考虑到父子同病,遗传倾向明显,最终确诊是“家族性肾性糖尿”, 糖尿病则被彻底排除。

  “家族性肾性糖尿多呈良性经过,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本病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治疗。但因有少数肾性糖尿患者日后会转为真正的糖尿病,故对肾性糖尿的病人要随访观察。”当我将这番话告诉父子俩时,爷俩如释负重,次日便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归程。

  事实上,类似刘氏父子这样被误诊误治的例子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农村基层。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诊断糖尿病依据的是血糖而不是尿糖,尿糖阳性并非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除了糖尿病外,还有其他多种原因,例如:

  食后糖尿(也称“滋养性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导致血糖浓度暂时性升高超过肾糖阈而发生一过性糖尿,但其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饥饿性糖尿长期饥饿的人突然饱餐一顿,尤其是进食大量甜食后,往往尿糖会呈阳性。这是因为在饥饿期内,由于血糖偏低,胰岛β细胞基本处于半休息状态。当突然大量进食后,胰岛β细胞一时不能适应,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而导致血糖暂时性升高和糖尿。另外,饥饿时生长激素分泌也增多,可使糖耐量减低,这也会促使血糖升高而出现糖尿。鉴别时应注意询问近期饮食史,必要时可给足量的粮食(每日250克以上),三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即可鉴别。

  应激性糖尿常见于急性脑中风、脑外伤、颅骨骨折、脑肿瘤、麻醉等。在上述这些应激状态下,有时血糖会暂时性过高,伴有糖尿;随着应激状态结束或麻醉药失效,血糖会恢复正常,尿糖转为阴性。

  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低(而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正常),肾糖阈下降,故血糖正常而尿糖阳性。肾性糖尿主要是由于肾脏近曲小管受损所致,常见于:

  妊娠期妇女少数(约10~15%)妇女在妊娠中晚期,可因暂时性肾糖阈低下而出现糖尿,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外液容量增加而抑制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致使肾糖阈下降所致。

  家族性肾性糖尿 又称“原发性肾性糖尿” 或“良性糖尿”。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且多为显性遗传,家系中往往有多位成员患病,病人除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外,其他肾功能均正常,不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预后良好;

  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等,有时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糖尿;

  一些少见的遗传或获得性肾小管疾病,如“范可尼综合症(Fanconi综合症)”,也可出现糖尿,但这种病人尿糖阳性以外,尿中还含有大量氨基酸、磷酸盐、重碳酸盐等,病人往往有骨痛、病理性骨折佝偻病及生长发育落后等。肾性糖尿往往与某些肾小管缺陷有关,其特点是有糖尿而不伴有高血糖,病人无论空腹或饭后,任何一次尿液标本均含有尿糖,但空腹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均正常。

  假性糖尿(尿糖假阳性) 通常测定尿糖的硫酸铜试验是利用糖的还原性显色。但尿中有不少物质具有还原性,如葡萄糖醛酸、尿酸、维生素C,或是一些随尿排泄的药物如异烟肼、水合氯醛、吗啡、洋地黄、噻嗪类利尿剂等,当它们在尿中浓度升高时,也可以出现尿糖假阳性,称为“假性糖尿”。临床可通过特殊的葡萄糖试验,如葡萄糖化酶试验,与其他尿中有还原性物质排出的疾病相鉴别。

  由此可知,凡尿糖阳性者,均应做糖尿病相关检查(如“糖耐量试验”等),以求明确诊断,切不可单凭一项尿糖结果阳性就轻易得出糖尿病的结论,否则,将会导致误诊、误治,使病人蒙受不应有的损失和伤害。

(实习编辑:李杏)

2010-03-19 04:59:00浏览81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为什么血糖会高
没有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出现血糖升高,多考虑是由于饮食不当导致的,也不排除是运动量过少、药物刺激、应激因素、糖尿病等原因导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1、饮食不当 可能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吃了太多含糖量的食物或者是含糖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从而导致体内的血糖出现升高的现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控制每日糖分以及热量的摄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果血糖持续升高,则需要至正规医院进行就医,同时可以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2、运动量过少 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期不运动,或者是每天的运动量过少,从而导致身体内的糖分消耗过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每天适量的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多注意休息,症状可逐步缓解。 3、药物刺激 可能是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服用了一些刺激性的药物,或者是服用了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从而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盲目用药,症状通常可逐步缓解。 4、应激因素 如果患者受到严重的外伤、手术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从而引起血糖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可以适当进行慢跑、游泳等体育锻炼,有助于排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5、糖尿病 该现象也可能是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者胰岛素利用障碍等因素引起的。由于体内糖代谢紊乱,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阿卡波糖片等药物进行治疗。饮食上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等。 患者可以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遵医嘱处理,以免延误病情。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的食物,比如奶油蛋糕、奶茶等,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邓洪容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三甲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的危害一般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建议及时就医,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比较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酮症酸中毒、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胰岛素不足和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可能会出现多饮、多尿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院通过补充葡萄糖、补充胰岛素等方式进行治疗,平时要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指一系列由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引起的病变,在血糖升高的时候,葡萄糖以及其代谢物可能会进入眼球的晶状体当中,从而导致引起视力变化的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格列美脲片、格列齐特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要注意用眼健康,避免长时间用眼。 3、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以及深部组织的破坏。可能会出现足部缺血、感染、坏疽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卡马西平片等药物辅助改善,平时可以穿宽松透气的鞋子,保持足部的干燥卫生。 除上述情况外,还可能会出现感染、肌无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平时要增加饮水量,避免吃高盐类的食物,例如酱油、咸菜等。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糖尿病人血糖高到20mmol/l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至20mmol/l,可采取生活调理结合药物治疗措施。糖尿病人血糖高至20mmol/l,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随机血糖,都是严重的高血糖,需要立即到就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完善尿常规、 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 1、生活调理 血糖高的患者,日常护理十分重要。日常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同时注意适当运动,合理均衡饮食。并注意自我监测血糖,定期去医院复查。采取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化,营养应合理。应做到主食粗粮搭配,副食荤素搭配,可适当食用荞麦、燕麦、小米等粗粮,西红柿、胡萝卜、苹果等蔬菜水果。提倡少食多餐,定时定量进餐。少吃含糖、油脂、胆固醇高的食物,如甜菜、肥肉、动物肝脏等。患者还需保持作息规律,避免劳累、熬夜。劳累、熬夜、休息不好,夜间会大量分泌较多升高血糖的激素,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另外,平时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增强自身抵抗力,对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2、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口服降糖药主要有磺脲类、双胍类。注射制剂有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通过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双胍类目前广泛应用的是二甲双胍,可单用或联合其他药物,同时需加强血糖的监测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可分为常规胰岛素、速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等。根据患者的具体降糖需求选择不同的胰岛素。胰岛素的常见副作用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还可出现局部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因此患者还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发展。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