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数(RBC)
1.增多
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对增加
绝对增多:如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及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分类,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
(二)血红蛋白(Hb)
1.增多
相对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对增加。
绝对增多:如慢性肺心病,某些肿瘤及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2.减少
见于各种贫血。按病因分类,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失血三大类。
(三)红细胞压积(Ht)
减少:贫血
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四)白细胞计数(WBC)
1.增多
急性感染: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等。
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肿瘤时最
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
2.减少
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时,以及一引些病毒感染。
理、化损伤: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
(五)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中性杆状粒细胞
增多:在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杆状粒细胞增高。
2.中性分叶粒细胞
○1增多:急性感染: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等。
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素症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肿瘤时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
○2减少:某些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时,以及一些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部分急性白血病。
理、化损伤:电离辐射、长期服用氯霉素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
3.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肠寄生虫病。某些
传染病:如猩红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达10%以上,并可见幼稚型。嗜酸性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高达90%,以幼稚型居多。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及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后。
4.嗜碱性粒细胞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态反应、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临床意义较小,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等。
5.淋巴细胞
○1增多: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
肾移植手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排异前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增高。
血液疾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在严重化脓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减低。
6. 单核细胞
增多:某些感染: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
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六)血小板(PLT)
1.减少
临床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小于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
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破坏过多: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消耗增多: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增多
指血小板>400*109/L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手术后。
(七)红细胞沉降率(ESR)
急性炎症:如风湿热急性期、肺部炎症、疟疾等,一般感染后3-4日即可出现血沉增快。
慢性炎症:如肺结核、结缔组织病等,风湿病在活动期血沉增快,而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
组织损伤及坏死:如大手术、严重的组织创伤、心肌梗死等往往血沉墒快,随病情好转,约2周渐渐恢复;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通常在恶性增长迅速时血沉增快,当经有效治疗或切除后血沉减慢,甚至趋于正常,复发转移时又增快。
红细胞沉降率还可见其他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世球蛋白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严重贫血以及血红蛋白过低等。
一旦你的血液出现异常,毫无疑问的是你应该尽快就医,因为,可能有某种疾病正在向你袭来。
(实习编辑:陈战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