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尿液干化学临床意义

  尿液的干化学分析在各级医院甚至诊所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各品牌的尿分析仪及其配套试纸虽略有差异,项目代码也略有不同,但检测原理基本相同:

  一、葡萄糖(GLU)

  [反应原理]:采用酶法测试,用两种酶,分别是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现在几乎所有的试纸都是采用酶法,因为酶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不同型号的试纸所选用的指示剂有所不同。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糖尿为一过性糖尿,是暂时性的,排除生理因素后恢复正常。主要有三种:①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服用大糖类,引起血糖浓度过大;②应急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刺激,使肾上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异常,可出现暂时性的糖尿;③妊娠中后期多可见糖尿。

  2. 病理性糖尿也可分为三种:①真性糖尿,既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查不仅可以诊断糖尿病,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决定胰岛素的用量、判断疗效;②肾性糖尿,即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新生儿的近曲小管功能未完善也能出现糖尿;③其他糖尿,如生长激素过多(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肾上腺激素过多(嗜铬细胞瘤)、皮质醇(Cμshing综合症)、胰高血糖素等都可使血糖浓度高过肾糖阈而出现糖尿;另外,肥胖病、高血压也可能出现糖尿。

  [注意事项]:

  1. 因为尿糖分析试纸的后一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当尿液中含有比素还原能力更强的物质时,可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如尿液中含有维生素C时就能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假阴性。

  2. 抗生素对班氏法糖定性、糖定量测定结果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干化学法的测试结果无影响。尿液存放时间过长也能使尿糖被细菌分解使浓度下降,但含有抗生素时几乎不下降。

  3. 高浓度的酮体尿可引起假阴性;尿液比重增高,可降低试剂带对尿糖的敏感性;服用大量左旋多巴时,该药物的代谢产物会对测试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使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尿液被过氧化物或次氯酸盐等强氧化性物质污染的时候能出现假阳性。

  4. 试剂带采用的使酶促反应,测定的结果和温度及时间有关,因此应在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内测定。

  二、胆红素(BIL)、尿胆原(URO)

  [胆红素反应原理]:在酸性条件下,重盐作用于胆红素的中央,使其断开并与重氮盐偶合形成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尿胆原反应原理]:尿胆原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即尿胆原与醛缩合生成红色的缩醛化合物,既常见的欧氏试剂)。另一种是重氮盐法,即尿胆原在酸性条件下,与重氮盐偶联生成紫红色的偶氮化合物。

  [临床意义]:

  1. 胆红素的检测对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尿胆原更加灵敏的反映肝功能

  2. 胆红素的检测有助于诊断黄疸。在败血症、蚕豆病、异型输血等情况下使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溶血性黄疸,此时虽然胆红素大量增加,但大部分是间接胆红素,因此,尿中的胆红素还是阴性。

  3. 胆素原族的检测可以敏感的反映肝细胞功能,临床经验表明,在病毒性肝炎早期未出现黄疸前,尿中的胆素原族就已经明显增加。与胆红素结合可以为诊断黄疸的类型提供依据。黄疸大致可分为三类:①肝前性黄疸,或称溶血性黄疸,②肝原性黄疸,或称肝细胞性黄疸,是在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毒及肝硬化等情况下,肝细胞或肝内毛细胆管大量病变,使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结合、转运及排泄障碍所致;③肝后性黄疸,或称梗阻性黄疸,由于结石肿瘤或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原因造成总胆管梗阻所致。

  [注意事项]:

  1. 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被氧化成胆绿素,强烈的阳光会加速此反应。放置时间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2. 尿液中含有高浓度的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会抑制重氮偶合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当病人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

  3. 由于分析试纸无尿胆原阴性的梯度,因此,分析试纸不能用来检测尿胆原的减少或消失。

  4. 尿液中的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是测试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等可产生颜色干扰。另外,尿液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时,可抑制重氮偶合反应,使测试结果偏低甚至出现假阴性。

  三、酮体(KET)

  [反应原理]:尿酮体包括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后者虽不属于酮类,但经常与前两者伴随出现,因而统称为酮体。反应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紫红色的复合物。这种测试方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为5~10mg/dl,对丙酮的敏感度为40~70mg/dl,并且不与β-羟丁酸反应。

  [临床意义]: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利用减少,脂肪分解产生过量酮体,尿酮体的检查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的诊断很有价值,可以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2.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都可能出现酮尿。另外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多、进食少,体脂肪代谢明显增多,也能出现酮尿。

  3. 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情况也能出现酮尿。

  4. 服用双胍类降糖药如降糖灵后,由于药物抑制细胞呼吸,也可能出现酮尿。

  [注意事项]:

  1. 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是挥发性物质;乙酰乙酸受热易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样必须新鲜,检测应该及时,以免测试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2. 干化学法测定酮体时对乙酰乙酸的敏感度约是丙酮的7~10倍,因此,与其他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 。

  四、比重(SG)

  [反应原理]:尿液比重试纸的反应原理是离子交换法,高分子电解质—甲基乙烯基醚和顺丁烯二酸的共聚体是弱酸性(—COOH基)离子交换体,而尿液中以盐的形式存在的电解质(M+X-),在尿液中离解释放出M+阳离子(以Na+为主),与离子交换体中的氢离子置换释放出H+离子,而H+离子使pH指示剂溴麝香草酚蓝产生颜色变化。(颜色由绿到黄的变化)

  [临床意义]:尿液比重的测定可以估计肾脏浓缩功能。由于尿液比重还受年龄、饮水量、出汗等因素的影响,故多次测定比单次测定更能反映肾脏浓缩功能。

  [注意事项]:

  1.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影响尿液比重的测定。当尿液pH大于7时,应在测定结果上加上0.005作为强碱尿的校正。在尿液分析仪上一般都有自动校正功能。

  2. 尿液分析试纸实际上测定是尿液中的离子浓度,尿液中的非离子化合物(如葡萄糖、造影剂等)对测定结果必然有一定的影响。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08-31 07:45:00浏览7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郭兮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甲
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是什么意思
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是指在肺循环系统中,肺动脉及其分支在毛细血管之前的部位,血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病症会严重影响心脏与肺部间的血液循环,导致一系列心肺功能障碍。从发病机制来看,多种因素可引发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一方面,当内皮细胞受损,会导致血管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分泌减少,而收缩因子如内皮素-1分泌增加,致使肺血管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血管阻力升高,进而引发肺动脉压力上升。另一方面,肺血管重构在其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长期的血管收缩、炎症刺激等,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细胞外基质堆积,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肺循环阻力,推动肺动脉高压进展。这种病症对身体影响广泛。在呼吸系统方面,患者常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初期可能仅在活动后明显,随着病情加重,静息状态下也会呼吸困难,还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这是由于肺动脉高压使右心泵血负担加重,肺循环淤血,气体交换受阻。在心血管系统,右心室因长期承受过高压力,逐渐肥厚、扩张,最终可能发展为右心衰竭,表现为下肢水肿、腹胀、肝大等体循环淤血症状。而且,肺动脉高压还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发生风险,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旦确诊为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需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有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如波生坦,可阻断内皮素的收缩血管作用;还有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如西地那非,能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一氧化氮介导的血管舒张。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阴道有褐色血,说明胚胎已经流产了吗
阴道有褐色血并不一定说明胚胎已经流产,这一症状也可能由先兆流产、异位妊娠等原因导致,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胚胎的状况。在怀孕早期,当母体的内分泌环境不稳定,比如孕激素水平不足时,子宫内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胚胎着床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下,子宫可能会出现轻微收缩,导致部分子宫内膜血管破裂出血。由于血液在阴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后被氧化,就会呈现出褐色。此时,胚胎可能仍然存活,通过及时的保胎治疗,胚胎有可能继续正常发育。异位妊娠也会导致阴道褐色出血。当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如输卵管妊娠,随着胚胎的生长,输卵管的空间无法满足其需求,会引起输卵管破裂或流产,导致出血。血液积聚在输卵管内,再缓慢流入阴道,就表现为褐色血。在这种情况下,胚胎本身无法正常发育,而且异位妊娠若不及时处理,会引发严重的腹腔内出血,危及孕妇生命。但这也不能简单等同于正常宫内胚胎的流产,其属于一种异常的妊娠状态。若发现阴道有褐色血,孕妇应立即停止活动,尽量卧床休息,避免紧张焦虑,因为情绪过度波动可能加重症状。同时,要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测定、孕酮检测以及超声检查等。通过血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动态变化,可初步判断胚胎的发育情况;孕酮水平能反映黄体功能是否正常;超声检查则能明确胚胎是在宫内还是宫外,以及胚胎是否存活。
谭金凤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甲
女性排卵期出血正常吗
女性排卵期出血多数情况下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出血时间长,伴随其他不适,可能提示存在疾病,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排卵期出血通常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在排卵期,卵巢内的卵泡成熟并排卵,此时雌激素水平会出现短暂下降。子宫内膜依赖雌激素维持生长,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部分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出现少量脱落,从而导致出血。这种出血一般量较少,持续时间短,通常2到3天,最长不超过7天,可自行停止,且不伴有其他不适症状。然而,并非所有的排卵期出血都是正常的。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排卵期出血的症状,此时情况就需要引起重视。比如,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病因之一。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质地柔软,表面血管丰富。在排卵期,激素变化可能刺激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引发出血。与正常排卵期出血不同,这种出血可能量较多,持续时间长,还可能伴有腹痛等症状。此外,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也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内膜修复,导致排卵期出血异常。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排卵期出血,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贫血、不孕等严重后果。若女性出现排卵期出血,首先不要惊慌,建议仔细观察出血的量、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果出血量少,持续时间短,且无其他异常,通常可以先观察,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性生活,防止感染。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因为精神压力过大也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出血症状。若出血情况异常,如出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赵英帅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血沉高有哪些症状
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血沉高本身一般不会直接引起特异性症状。通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伴随原发疾病而出现各种症状,常见的有发热、疼痛、贫血相关症状、组织器官功能异常等。平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均衡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避免焦虑情绪。1、发热:许多导致血沉高的疾病会伴有发热症状。如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可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沉升高,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度发热甚至高热,如肺炎患者可能出现38.5℃甚至更高的体温。2、疼痛:在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中,血沉一般会升高,患者会有关节疼痛的表现。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常累及多个关节,如手指、手腕、膝关节等。3、贫血相关症状:血沉高可能与贫血有关,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症状。比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由于红细胞生成不足或破坏过多,导致血红蛋白降低,机体缺氧,从而出现上述症状。4、组织器官功能异常:当血沉高是由某些脏器的疾病引起时,会出现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症状。例如,肾脏疾病导致血沉升高时,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症状。如果发现血沉高,首先要结合自身是否有上述症状以及其他不适,回忆近期是否有感染、受伤等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告知医生详细的症状和病史。医生一般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病因。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