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二者都要查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时的两个指标,也是糖尿病病情控制的监测指标,空腹血糖的真正意义是基础血糖。因此,我们说正常人的血糖可分为基础血糖和餐后血糖。基础血糖主要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基础血糖的控制多受肝脏调节,如果出现血糖过低,肝脏就会把储存的肝糖原释放到血液中去,确保血糖稳定。但肝脏储存的肝糖原是有限的,为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人还必须从食中摄入更多的糖原。摄入的食物很快被吸收,形成快速的血糖升高,我们称之为餐后血糖。由此可见,平时监测的餐后血糖值应包含着基础血糖。

  皆为诊断糖尿病重要指标

  “空腹血糖”的水平,受人体生理调节影响。人们一般在晚上19:00左右晚餐,次日7:00才会用早餐,其间一般都不再进食。而这12小时内,人体就会把三餐摄入的糖类等基本消耗完,次日早晨7:00应该是血糖最低的时间段,但人体为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会分泌促使早餐后血糖升高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血糖受到激素影响达到正常水平后,同样受生理性因素的影响,使血糖不再升高。正因为这一机制,致使“空腹血糖”在诊断糖尿病时,指标不敏感,但准确度较强。也就是说,单纯依靠“空腹血糖”指标诊断糖尿病,会遗漏一部分糖尿病患者,但一旦监测的“空腹血糖”值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往往确诊率比较高。而餐后血糖则相反,诊断糖尿病更为敏感,而假阳性率高,但采用餐后血糖指标可以使更多的糖耐量损害(IGT)和糖尿病患者及时得到诊断。

  对升高血糖各有所长

  如果“空腹血糖”的水平高,餐后血糖的水平也会相对升高。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受糖尿病治疗和控制状况的影响。如饮食不控制、无运动或运动量过小、用药量低,“空腹血糖”会升高;而过分控制饮食、运动量过大、用药量过大会引起低血糖,随之再出现低血糖后的高血糖。餐后血糖的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随“空腹血糖”变化而变化,“空腹血糖”水平直接影响到餐后血糖水平和升幅。

  影响餐后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餐后岛素第一时相的分泌、胰升糖素的分泌、肌肉、肝脏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餐前血糖水平、进食的种类和时间、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等都会对餐后血糖有影响。

  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

  评价糖尿病控制的好与坏,常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是国际金标准。而大家都知道,HbA1c同时受空腹及餐后血糖的影响。研究发现,HbA1c在7.3%~8.4%之间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是相同的;HbA1c>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大于餐后血糖;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HbA1c的影响也会增大。“空腹血糖”控制得高与低,与基础胰岛素的水平密切相关。当HbA1c<7.3%时,血糖的升高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研究证明,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将更有利于HbA1c控制达标,使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

  体检中心李广仁教授提示: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不可忽视。只有降低总体血糖,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从而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实习编辑:谭勇)

2011-02-26 01:28:00浏览69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刘华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甲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怎么回事,怎么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急性白血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异常、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治疗相关因素或免疫功能紊乱。由于该疾病可能涉及多种病因,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1.基因突变 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加了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可以建立治疗档案,详细记录每次基因检测结果和治疗调整情况。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新的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密切观察身体反应,随时向医生反馈。 2.细胞遗传学异常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出现染色体异常等细胞遗传学改变。这些异常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使其更容易发生恶性转化。可以加入患者互助组织,与有类似情况的病友交流经验,了解应对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有效方法。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计划,按时进行化疗等治疗,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变化及副作用。 3.长期接触有害物质 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这些有害物质可能直接损伤造血干细胞,或者影响其遗传物质,导致细胞发生恶变。建议远离有害物质,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在家中摆放绿色植物,如绿萝等,帮助净化空气。 4.治疗相关因素 某些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方法可能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例如,长期使用细胞毒药物、放射治疗等可能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从而增加白血病的发生几率。患者可以主动学习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治疗的知识,了解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与医生共同探讨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和身体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 5.免疫功能紊乱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这可能影响机体对异常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的造血干细胞可能更容易存活和增殖,从而增加向急性白血病转化的风险。制定健康生活作息表,每天保证7-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每天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血细胞计数,以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此外,建议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并监测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疾病。
江千里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症状有哪些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症状包括发热、贫血、出血等,出现症状后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1. 发热 白血病患者在进行移植后复发,原因在于白血病细胞对骨髓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出现发热。而移植后由于全血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留置导管、黏膜屏障受损、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容易发生感染,继而出现发热。患者可表现为低热,亦可发热达到39℃或以上,伴畏寒、出汗等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物理降温(擦拭身体、冰敷等)、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等。同时要注意保持患者周围和易感染部位的清洁卫生,严格消毒杀菌。保持空气流通,减少患者和外部人员和物体接触,积极隔离。 2. 贫血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白血病细胞会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降低,进而可引起红细胞减少性贫血,患者常见表现为乏力、头晕和脸色苍白等。 由白血病引起的贫血程度不同,治疗也不同。譬如重度贫血的病人在临床上可采取吸氧、输浓缩红细胞的措施。建议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对因治疗,即针对白血病复发进行相关的治疗。 3. 出血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可出现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大量白血病细胞在血管中瘀滞及浸润、血小板减少、凝血异常以及感染是出血的主要原因。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以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还有可能会出现眼底出血。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意见下根据出血机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止血治疗,而后进行针对白血病复发的治疗。 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多数发生于移植后3年内,但大多数移植者身体、心理状况良好,多能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患者无需过于担心。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上述临床表现未必会出现,仍有很多治疗机会和治疗手段。建议进行日常监测,当出现发热、贫血、出血等症状时及时就医,以便准确得到诊断,便于后续治疗。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