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从采血员、标本员到上机人员,血液学检验人员都是HBV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NCCLS)均发布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首先应明确: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1.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追求安全性、保护检验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产品,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本世纪40年代,真空采血技术被发明,利用真空管中预置真空自动定量吸血。典型的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和各种真空管三部分组成,与多种血液学检验仪器配套,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BD公司在40年代率先推出商品型真空采血系统-VACUTAINER○R后,不断改进其安全性,先后推出以血清凝胶管(SST)及血浆凝胶管(PST)为代表凝胶管,利用惰性凝胶,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实现一管操作,减少与血样接触。80年代,BD公司安全管盖(HEMOGARDTM)问世,其由原有的橡胶管塞及塞子外新设计的塑料罩组成。塑料罩与橡胶塞形成双井形凹陷结构,防止手指与管塞顶端及尾端附着血液接触,也减少了管塞拔出时血样外溅的可能。当年,安全管盖获得了全美最佳工业设计大奖。近年推出的安全锁定装置(SAFETYLOKTM),采血完毕,无需再从持针器上取下针头,将套袖向上一推,即可将针头封闭于套袖中,然后一起弃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针头造成的损伤。

  2.洗手: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无需使用消毒液。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使用消毒纸巾,不用水冲,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以保护皮肤。

  NCCLS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1)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2)工作完成后及离开实验室前。(3)脱手套后。(4)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5)在任何需要手与粘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

  3.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检验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可能。

  乳胶手套应为一次性医用产品,不可反复使用,应从质量过关的厂商购买,使用前后应检查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破损。使用中如手套沾上血或因理化因素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因为HBV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话或电脑时,应摘手套。

  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并且在给下一个病人抽血时,应更换手套。尽管很多采血人员戴手套感觉手感不好,对静脉触摸不满意。但是,考虑到HBV、HIV感染的严重后果以及这种不便可以通过练习克服,CDC的建议还是利大于弊的。如患者有明确的HIV或HBV感染时,可戴双层手套或特制不锈钢丝网手套,严防针刺意外。

  CDC规定,以下情况,采血员必须戴手套:(1)采血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2)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3)皮肤穿刺采血时(如采指头血时)。(4)新采血员培训时(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

  4.清除血迹:真空采血系统为全封闭系统,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血、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中血样外溅的机会。但是各种操作意外也可能发生,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如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试管无盖,系统开放,血液学检验过程中血样污染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多。无论采用何种系统,一旦出现血样污染,即应使用医用消毒剂,清除血污。具体清除步骤如下:(1)清除前应先戴厚乳胶手套,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它利物,应先将其扫除,切毋用手接触。如果血污太多,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2)用手纸、纱布或纸巾等吸干血迹,以增加消毒剂的效力。(3)清洗污染面,并吸干。(4)使用中效至高效医用消毒剂消毒表面。消毒液应保留足够的时间。(5)可吸干消毒液或令消毒液自干。(6)用水冲洗表面并擦干防滑。(7)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按医院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5.针头的使用与弃置:针头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在检验过程中,原则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针头、减少对针头的操作。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采血员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造成溶血,血样质量不能保证。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就不得不用手对针头进行操作,危险性很大,人员安全不能保证。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多数真空采血系统厂商均提供专用针头弃置容器。采血后,血样已在真空管中。一手拿持针器,针头可以轻松地在专用针头弃置容器的凹槽内取下,针头自动落入坚固的容器内。这样,血样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6.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实验室应宽敞、整洁,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室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定书面安全规定,并监督实施。严格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弃置实验室废物。

(责任编辑:陈战锋)

2010-02-01 02:51:00浏览63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严重吗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的严重程度因病情而异,若发现及时且肿瘤恶性程度低,病情相对不严重;若肿瘤恶性程度高、已发生转移则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乳腺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乳房无痛性肿块,也可能伴有疼痛、乳头溢液等症状。当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处于早期阶段,肿瘤细胞仅局限于乳腺局部,尚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扩散。如果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较低,经医生操作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如乳房包块切除术或全乳房切除术,术后再配合化学治疗(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放射治疗、靶向治疗(按医嘱使用利妥昔单抗)等综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风险,部分患者甚至可实现临床治愈,五年生存率较高,因此病情相对不严重。此外,若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能较好地耐受各种治疗,也有助于改善预后。然而,若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发现时已处于晚期,肿瘤细胞可能已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累及其他重要器官,如肝脏、肺部、骨骼等,会严重影响器官功能。同时,肿瘤细胞恶性程度高,呈高度侵袭性生长,对常规的化疗药物、放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容易快速进展。这种情况下不仅治疗难度大,患者的生存期也会明显缩短,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病情较为严重。确诊原发性乳腺淋巴瘤后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接受系统治疗,严格遵循医嘱完成各项治疗方案。治疗后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复查项目,后续根据病情调整复查频率。若出现乳房肿块增大、疼痛加剧、发热等异常症状,立即就医。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男性乳腺癌概率高吗,能活多久
男性乳腺癌的发病概率相对较低,约占全部乳腺癌病例的1%左右。早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经规范治疗后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通常在1-3年。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按时完成手术及后续辅助治疗,不可随意中断或更改方案。男性乳腺癌发病概率较低,主要受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影响。男性乳腺组织相对不发达,腺体细胞数量少,缺乏雌激素的持续刺激,因此癌变的基础条件不足。同时,男性乳腺细胞对致癌因素的敏感性低于女性,进一步降低了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此外,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在男性人群中的携带率低于女性,且多数男性无乳腺疾病家族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低于女性。早期男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是因为肿瘤尚处于局限阶段,通过手术切除原发灶及区域淋巴结清扫,配合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可有效清除肿瘤细胞,显著降低复发转移风险。且早期患者身体机能未受严重影响,对治疗耐受性好,经规范治疗后可长期生存。而晚期患者生存期仅1-3年,是由于肿瘤已发生远处转移或广泛侵犯周围组织,手术难以彻底清除病灶,且患者因肿瘤消耗出现恶病质,对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耐受性下降,治疗效果受限,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避免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和化学致癌物。
张家兴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症状有哪些
女性副乳腺癌早期可能出现肿块、乳头溢液、疼痛等症状,若发现身体出现这些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1、肿块:副乳腺本质上是未退化完全的乳腺组织,当副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癌细胞会脱离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异常增殖并不断堆积。这些癌细胞突破正常组织边界,逐渐形成质地较硬、边缘不规则的肿块。早期肿块多较小,可位于腋窝等副乳腺分布区域皮下,由于癌细胞具有侵袭性,会破坏周围组织的正常结构,使得肿块活动度较差,不易推动。2、乳头溢液:副乳腺癌细胞侵犯副乳腺导管系统后,可能会破坏导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导管上皮细胞具有分泌和运输物质的功能,而癌细胞的侵袭会导致导管内环境改变,使得细胞分泌异常。一些癌细胞可能会分泌血性、浆液性或水样液体,这些液体通过副乳腺的乳头排出体外,可能形成乳头溢液。由于癌细胞对导管的破坏和异常分泌,溢液的量和性质可能不规律,有时多有时少,液体颜色也可能发生变化,这是副乳腺癌早期较为重要的提示信号。3、疼痛:癌细胞在副乳腺内增殖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如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物质会刺激周围组织内的神经末梢,引发疼痛感觉。此外,随着肿瘤的生长,体积不断增大,还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肌肉和结缔组织,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疼痛症状。早期疼痛多表现为隐痛、胀痛,程度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但这种疼痛会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且疼痛发作频率可能增加,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休息。建议患者日常重视身体变化,定期进行自我检查,尤其在经期后,可关注腋窝等副乳腺常见部位有无异常。另外,避免穿过紧衣物,以减少对副乳腺的压迫。若发现肿块、溢液、疼痛等症状,不要自行判断或拖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
曹普生主任医师
上海中大肿瘤医院
粘液癌乳腺癌需要放疗吗
粘液癌乳腺癌一般指乳腺粘液腺癌,对于乳腺粘液腺癌,部分接受保乳术或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放疗可降低复发风险;但低危患者、存在严重禁忌症或不能耐受放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的患者,一般可以不采取放疗。对于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粘液腺癌患者,放疗通常是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保乳术仅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组织,保留乳房外观,但局部残留癌细胞的风险较高。通过术后放疗,利用高能射线对瘤床及周围乳腺组织进行照射,可有效杀灭残留癌细胞,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此外,当肿瘤直径较大、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或存在脉管癌栓等高危因素时,术后放疗也有助于降低胸壁及区域淋巴结复发风险,常用的调强放疗技术能精准照射靶区,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然而,并非所有乳腺粘液腺癌患者都需放疗。对于低危患者,如肿瘤分期早、病灶小且手术切缘阴性、腋窝淋巴结无转移,单纯手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如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或化疗(如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即可达到较好疗效,放疗带来的获益可能有限。此外,若患者存在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等放疗禁忌症,或无法耐受放疗相关不良反应,通常建议选择其他替代治疗方案。确诊乳腺粘液腺癌后,患者需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如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另外,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若进行放疗,要注意保护照射区域皮肤,避免摩擦、暴晒,防止皮肤损伤。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