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

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

  在医疗工作中,医疗工作者长期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物质。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众所周知,血液是包括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在内的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因此,血液学检验中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大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居高不下。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更是对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今,人们对血液学检验工作中危险性的认识尚不统一,对相应保护措施所知甚少,远远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所以,特将上述问题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一、血液学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

  多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其中HBV和HIV对检验人员的威胁最大。HIV与HBV的感染途径相似,检验人员与HIV或HBV阳性的血样接触,可能造成感染。但是,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ml,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而HIV通常只有100~104/ml。检验人员中职业性HBV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HIV感染。尽管HBV和HIV亦存在于唾液、眼泪等多种分泌物中,血源性HB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职业性HBV、HIV感染中占绝大多数。

  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重视,甚至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但是,研究表明,HIV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远远低于HBV。25℃下HBV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块中保持活性7天以上,HIV却很容易被破坏。研究表明,风干可使HIV的感染活性在短时间内呈指数下降,数小时内可下降90%~99%。有文献提示,在室温(23~27℃)下HIV每9小时失活90%。对于HBV的预防措施,对于HIV、HCV等均足够。实验室现有的对HBV有效的常规清洁、消毒及灭菌方法对HIV完全有效,不必恐慌。

  HBV和HIV在实验室中的传播可以大致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类。

  直接接触的传播途径大致有三种:(1)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1]。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2)皮肤破损:由于破损皮肤(小伤口、溃疡、擦伤等)与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HBV或HIV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粘膜或眼结膜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有文献表明,皮肤或粘膜与被带HBV血液污染了的物品(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接触,可以感染HBV。至今为止,尚未有文献报告,HIV可以通过这类间接接触传播。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HBV污染,咬指甲、抽烟、饮食、整理隐形眼镜及其它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这类行为应在实验室中禁止。隐形眼镜掉在实验室中,应彻底冲洗后才能戴上。

  二、血液学检验中的防护措施

  从采血员、标本员到上机人员,血液学检验人员都是HBV等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SHA)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NCCLS)均发布了有关文件,制定了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首先应明确: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1.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追求安全性、保护检验人员及患者的健康,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当今各大医疗器械公司纷纷推出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产品,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在检验中普遍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提高工作环境质量。以采血器材为例,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真空采血系统。本世纪40年代,真空采血技术被发明,利用真空管中预置真空自动定量吸血。典型的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和各种真空管三部分组成,与多种血液学检验仪器配套,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BD公司在40年代率先推出商品型真空采血系统-VACUTAINER○R后,不断改进其安全性,先后推出以血清凝胶管(SST)及血浆凝胶管(PST)为代表凝胶管,利用惰性凝胶,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实现一管操作,减少与血样接触。80年代,BD公司安全管盖(HEMOGARDTM)问世,其由原有的橡胶管塞及塞子外新设计的塑料罩组成。塑料罩与橡胶塞形成双井形凹陷结构,防止手指与管塞顶端及尾端附着血液接触,也减少了管塞拔出时血样外溅的可能。当年,安全管盖获得了全美最佳工业设计大奖。近年推出的安全锁定装置(SAFETYLOKTM),采血完毕,无需再从持针器上取下针头,将套袖向上一推,即可将针头封闭于套袖中,然后一起弃置,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针头造成的损伤。

  2.洗手: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无需使用消毒液。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使用消毒纸巾,不用水冲,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以保护皮肤。

  NCCLS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1)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2)工作完成后及离开实验室前。(3)脱手套后。(4)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5)在任何需要手与粘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2]。

  3.戴手套: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检验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可能。

  乳胶手套应为一次性医用产品,不可反复使用,应从质量过关的厂商购买,使用前后应检查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破损。使用中如手套沾上血或因理化因素出现破损时,应及时更换。因为HBV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话或电脑时,应摘手套。

  CDC建议采血员应戴手套,并且在给下一个病人抽血时,应更换手套。尽管很多采血人员戴手套感觉手感不好,对静脉触摸不满意。但是,考虑到HBV、HIV感染的严重后果以及这种不便可以通过练习克服,CDC的建议还是利大于弊的。如患者有明确的HIV或HBV感染时,可戴双层手套或特制不锈钢丝网手套,严防针刺意外。

  CDC规定,以下情况,采血员必须戴手套:(1)采血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2)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3)皮肤穿刺采血时(如采指头血时)。(4)新采血员培训时(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3]。

  4.清除血迹:真空采血系统为全封闭系统,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血、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中血样外溅的机会。但是各种操作意外也可能发生,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如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试管无盖,系统开放,血液学检验过程中血样污染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多。无论采用何种系统,一旦出现血样污染,即应使用医用消毒剂,清除血污。具体清除步骤如下:(1)清除前应先戴厚乳胶手套,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它利物,应先将其扫除,切毋用手接触。如果血污太多,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2)用手纸、纱布或纸巾等吸干血迹,以增加消毒剂的效力。(3)清洗污染面,并吸干。(4)使用中效至高效医用消毒剂消毒表面。消毒液应保留足够的时间。(5)可吸干消毒液或令消毒液自干。(6)用水冲洗表面并擦干防滑。(7)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按医院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5.针头的使用与弃置:针头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在检验过程中,原则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针头、减少对针头的操作。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采血员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造成溶血,血样质量不能保证。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就不得不用手对针头进行操作,危险性很大,人员安全不能保证。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多数真空采血系统厂商均提供专用针头弃置容器。采血后,血样已在真空管中。一手拿持针器,针头可以轻松地在专用针头弃置容器的凹槽内取下,针头自动落入坚固的容器内。这样,血样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6.实验室的常规管理:实验室应宽敞、整洁,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室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制定书面安全规定,并监督实施。严格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弃置实验室废物。

  三、血液学检验中意外的处理

  检验过程中出现针头损伤或皮肤沾血,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如果需要,再包扎伤口。粘膜或眼结膜被血污染后亦应用大量清水冲洗。

  1.与HBV的意外接触:HBV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意外接触传染。患者可以传染检验人员,检验人员也可以传染患者。OSHA规定所有有可能接触HBV的医疗工作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疫苗应为DNA重组疫苗,按厂商推荐剂量于三角肌注射。标准程序是:首次注射后1个月及6个月后再注射1次,共3次。

  检验人员皮下或粘膜与血样意外接触后,感染乙肝危险性大小是由血样乙肝感染情况、检验人员注射乙肝疫苗情况及其免疫反应状况等决定的。危险性大小不同,采取的预防措施也不一样。现将CDC推荐的预防措施列表如下[4]。

  2.与HIV的意外接触:HIV可以通过直接意外接触传染,尚无报道表明其可通过间接意外接触传染。HIV可以由患者传染医疗工作者,也可由医疗工作者传染患者。由于尚无有效的HIV疫苗,与HIV意外接触后无法进行免疫预防,CDC发布一种使用叠氮双脱氧胸腺嘧啶(AZT)的预防方案。AZT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FDA)批准的第一种抗HIV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阻止病毒RNA向DNA的逆转录。以AZT为主的预防方案有一定效果,但是疗效尚不肯定,具有实验性质。如果发生意外接触的血样确认为HIV阳性或极端怀疑为阳性时,可以考虑使用此预防方案。发生与HIV的直接意外接触后,如决定使用此预防方案,应尽快施行.

(实习编辑:陈战锋)

2009-12-15 03:41:00浏览86举报/反馈
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就医
展开全文
医生推荐
相关视频
相关图文
查看更多相关图文

相关科普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维生素b2可以治疗脱发吗
维生素B2可以辅助治疗脱发。脱发是一种常见问题,成因复杂,维生素B2虽不能作为单一的根治手段,但在某些脱发类型的综合治疗中能发挥积极作用。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对于毛囊而言,其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2时,新陈代谢会受到干扰,影响到毛囊细胞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利用。维生素B2能够促进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为毛囊提供充足能量,保证毛囊正常生长和修复。同时,其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包括头皮部位,能改善头皮的微环境,减少炎症发生,为头发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从多方面辅助促进头发健康生长,减少脱发情况。在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脱发中,维生素B2的辅助作用较为明显。当人体缺乏多种营养素,包括维生素B2时,毛囊无法获取足够养分,头发易变细、变脆,进而脱落。此时补充维生素B2,配合其他均衡营养摄入,可改善毛囊营养供应,使头发逐渐恢复光泽和强度,脱发情况得到适当缓解。对于脂溢性脱发,维生素B2也能起到一定辅助效果。脂溢性脱发常与皮脂腺分泌旺盛相关,过多的油脂分泌可能堵塞毛囊,影响头发生长。维生素B2参与脂肪代谢,可调节皮脂腺分泌,减少头皮油脂堆积,减轻毛囊堵塞程度,为头发的生长提供相对清洁的环境,辅助改善脂溢性脱发症状。若考虑用维生素B2辅助治疗脱发,建议先就医明确脱发原因。若是因缺乏维生素B2或营养不良导致,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2。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奶类、蛋类、绿叶蔬菜等。若脱发严重,可能需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激光、物理治疗等。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外阴白斑患者能吃维生素C片吗
外阴白斑患者通常是能吃维生素C片的。维生素C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在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外阴白斑患者而言,适量补充维生素C一般不会对病情产生不良影响。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效,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对于外阴白斑患者,身体的免疫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助于抵抗可能存在的感染,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同时,其还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这对于维持皮肤的弹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外阴白斑常伴有外阴皮肤黏膜的病变,适当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皮肤病变带来的不适,如瘙痒、干燥等症状。而且,维生素C还能促进铁的吸收,预防因营养吸收不良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保障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从目前医学研究来看,维生素C的摄入与外阴白斑病情的发展并无直接关联,不会导致病情加重。相反,其抗氧化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对外阴白斑患者有益。维生素C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因免疫异常引发的炎症反应,从而对病情起到间接的辅助改善作用。并且,其不会干扰针对外阴白斑的常规治疗药物的疗效。外阴白斑患者若想补充维生素C,可先通过日常饮食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如橙子、柠檬、猕猴桃、青椒等。若因特殊情况需额外服用维生素C片,应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合适剂量,避免过量服用。
方晓茹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三甲
维生素C能和海鲜一起食用吗
维生素C与海鲜在适量食用的前提下,通常可以一起食用,但需注意潜在的风险和个体差异。维生素C作为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在人体内具有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多重生理功能。其在许多水果和蔬菜中含量丰富,也常被用作膳食补充剂。而海鲜则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是优质营养来源之一。适量食用海鲜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身体健康。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维生素C与海鲜中的成分通常不会发生有害的化学反应。但是需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过量摄入,海鲜中可能含有的微量砷元素,在与大量维生素C结合时,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将维生素C与海鲜一起食用时,还需考虑个体差异和潜在的健康风险。部分人群可能对海鲜中的某些成分过敏,或存在维生素C代谢障碍。此外,海鲜多属于高嘌呤食物,对于痛风患者而言,过量摄入可能诱发痛风发作。维生素C的酸性也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不适。因此,在共同食用时,应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寻求医疗建议。为确保食用安全与健康,建议控制食用量与频率,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海鲜和维生素C补充剂,并遵循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若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饮食情况。
杜虹瑶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外阴有白斑的患者能吃维生素C片吗
外阴白斑患者是否可以服用维生素C片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及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适量补充对健康有益。然而,外阴白斑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局部刺激或感染有关,维生素C的补充需结合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医生建议进行。外阴白斑是一种以外阴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类型包括外阴硬化性苔藓及外阴白癜风。外阴硬化性苔藓可能引起瘙痒、疼痛及皮肤萎缩,外阴白癜风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脱失,通常无自觉症状。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但其对外阴白斑的直接治疗效果尚未明确。因此,维生素C的补充需谨慎,避免盲目使用。维生素C的适量补充对免疫系统功能有一定益处。外阴白斑患者若存在慢性炎症,适量补充维生素C可能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然而,过量摄入维生素C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泻、恶心等,长期过量摄入还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因此,维生素C的补充需控制在推荐剂量范围内,避免过量使用。外阴白斑的治疗需综合考虑病因及症状。若外阴白斑与自身免疫相关,可能需使用免疫调节药物或局部激素治疗。若与局部刺激或感染有关,需去除刺激因素或进行抗感染治疗。维生素C的补充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不能替代主要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C片,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干扰治疗效果或引起不良反应。同时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健康资讯热门资讯相关推荐
快速导航
频道
女性
减肥
育儿
保健
美容
妇科
饮食
中医
肿瘤
资讯
男性
诊疗
呼吸科
心血管
肝病科
更多
服务
问医生
就医助手
药品通
疾病百科
名医在线
简单生活
热门疾病
高血压
阴道炎
肩周炎
脂肪肝
小儿咳嗽
糖尿病
健康科普
科普基地